今年9月,阿里健康APP的用戶陸續發現APP已經升級“換裝”,以“醫鹿”為名上線,取“一路健康”意,旨在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相較于舊版本而言,全新版本“醫鹿”App界面更加清爽、聚焦,將醫療服務集合到了首頁。首頁頭部設置醫療健康搜索欄,用戶在進行病癥或健康需求搜索時,將會彈出相關專業健康知識、擅長診療該類疾病的專家醫生、附近醫院可以預約掛號的科室等內容。
此次更名,絕非是簡單的換裝升級,更名背后,隱含了疫情后,阿里健康將醫療服務領域積蓄的勢能用新陣地去聚焦發力的思路。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阿里健康發力醫療服務
醫藥行業中,阿里健康為代表的醫藥電商模式,在近年迎來了飛速發展。取消ABC證降低了醫藥線上銷售入行門檻,而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促進處方外流等不斷出臺的政策都在推動著醫藥電商模式的發展。
縱觀阿里健康業務,醫藥電商板塊的收入占據了現金牛的地位,在此基礎上,阿里健康深化服務,發力醫療服務順理成章。于是,我們看到了這一互聯網巨頭的最新動向——開始集中優勢兵力和資源在“醫”端進一步發力,將阿里健康運營多年的app迭代成為“醫鹿”app,以滿足疫情防控新常態下的用戶需求。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阿里健康動作頻頻。早在疫情初,為避免線下就醫發生交叉感染,部分線下醫院紛紛上線互聯網問診。阿里健康也積極投身其中。
早在1月24日晚間,阿里健康便針對湖北地區居民上線了義診服務。僅僅上線24小時,義診活動頁面便累計接待訪問用戶數近40萬。
其中,最“熱門”的呼吸科,部分醫生人均日接診量200人以上。為了緩解醫生壓力,阿里健康隨后更是通過支付寶、手機淘寶等對醫生進行了招募。
3月,由馬云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阿里健康發起的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享平臺(GMCC)上線。作為疫情期間醫護人員交流抗疫經驗分享治療方案的主要平臺,有來自近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抗疫醫生加入到線上抗疫公益行動中。截至7月,其累計訪問量更是高達千萬人次。通過GMCC平臺,阿里健康不斷匯聚著全球頂尖的醫生資源。
5月,阿里健康與相互寶合作上線名醫頻道。張文宏、支修益、李守軍等多位專家名醫在線直播講解健康科普知識,與多達百萬的用戶完成了互動,這個平臺也成為了醫生影響用戶的新舞臺。
阿里健康顯然并不滿足于既有現狀,而是選擇了從舒適區藥品銷售流通中抽身,逐步發力醫療服務,不斷探索與嘗試,試圖啃下這塊硬骨頭。
政策、消費環境多方合力,需求推動醫療服務布局
疫情的發展對阿里健康發力醫療服務僅是催化劑。政策、消費環境、用戶需求等多方合力,推動著阿里健康醫療服務布局。
1、健康中國的要求、分級診療的趨勢
我國醫藥衛生事業面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慢性病高發等諸多挑戰,以往以醫院和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顯然難以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如何高效利用醫生資源一直都是我們在探索的事情。
早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了“分級診療體系”這一概念,指出要“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借鑒西方經驗誕生的家庭醫生,身為居民健康守門人,為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提供著基礎。互聯網線上問診,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了線下家庭醫生負擔過于沉重的問題,用戶完全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就能通過便利的互聯網醫療,解決大部分健康問題。
隨著“健康中國”的理念推動,人們對健康重視程度增加。在今年8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推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20年工作計劃》,針對提升居民身體健康水平進行了諸多部署,甚至拓展到精神健康,要求“在部分地區探索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抑郁癥防治等心理服務,進行心理服務模式試點”等。
無論是對健康的重視,還是對分級診療的規劃,都要求像阿里健康一樣致力于互聯網+醫療的企業提供合適的服務,應對時下的需求。
2、疫情期間政策助推互聯網醫療發展
新冠疫情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互聯網醫療政策的出臺,促進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以互聯網醫院為例,在2020年前5個月,互聯網醫院建設數量就已接近2019年互聯網醫院建設總量,并且仍在持續增加。
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陸續出臺《關于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工作的通知》,均要求大力推動互聯網診療服務,互聯網平臺的高效率、低風險得到了充分展現。
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的進程也在疫情中得到迅速推進。2019年,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構建了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的整體框架。但是各地響應程度不一。疫情發展形勢嚴峻的3月,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 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這些舉措并非是臨時性的。6月底,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信息化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推廣疫情期間線上服務經驗,指出要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
與此同時,行業內互聯網醫療平臺紛紛有所動作。以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為例,在疫情期間快速接入打通了醫保服務。截至8月中旬,平安好醫生有14個與線下醫院簽約的互聯網醫院項目投入運營。其中湖北、東莞、銀川等地互聯網醫院更是接入了當地醫保支付系統,為所在地居民帶來了更為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京東健康更是在今年8月上線了“京東家醫”,試圖作為以往基層社區模式家庭醫生服務能力的補充,補足短板的同時提升醫療服務效率。
政策助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在行業動作頻頻的情況下,阿里健康上線醫鹿APP顯然是順勢而為。
3、疫情助推線上問診醫療服務
但最終選擇發力醫療服務,實際上還是取決于疫情期間在線問診需求的猛增,以及,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人們對互聯網醫療認可程度的提高。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到疫情期間問診量的變化。
根據平安好醫生第二季度財報,在疫情高峰期間,平安好醫生APP注冊量是疫情前的10倍,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更是疫情前的9倍。京東健康也在此前公布了其疫情期間的訪問數據。京東健康在2017年上線了在線問診平臺,2020年1月,其在線問診平臺單日問診量超過6萬。隨著疫情發展,京東健康啟動了全科室免費問診服務,日問診量更是超過12萬人次。
可以看到,疫情期間線上問診需求實現了劇增,與此同時,在疫情防控常態下,用戶開始接受并認可互聯網醫療服務。再從阿里健康來看,早在大年初一開設針對湖北地區的義診,在首個24小時內,義診活動頁面累計訪問用戶數已近40萬,無疑也是疫情催化線上醫療服務需求的充分展現。
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實際上,首個24小時在線義診活動中,醫生人均接收咨詢量為114人。在最“熱門”的呼吸科中,部分醫生人均接診量在200人以上。基于此,阿里健康發力醫療服務,轉變以往以醫院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改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升級迭代醫鹿APP,開啟全新探索
醫鹿APP背后,體現的是阿里健康在醫療服務端的實力。
根據2020年8月阿里健康發布的《2020互聯網醫生生態報告》,活躍在阿里健康互聯網醫院上的醫師已達6萬名,覆蓋全部傳統科室,涵蓋老、中、青三代醫師圈層,其中80后占比接近50%。他們平均學歷水平為碩士,更有著從事醫學工作9-10年的經驗。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醫生,其中,廣東、浙江、北京、山東、江蘇五個省市的醫生“入網”更是最為踴躍。
GMCC線上學術交流平臺、阿里健康與相互寶合作上線的名醫頻道等,都意味著阿里健康醫生資源方面的深厚積累。對于阿里健康來說,其還有著運營上的優勢,而醫生運營能力正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阿里健康原本在疫情期間就進行了諸多嘗試,比如核酸檢測預約,“買藥不出門”、“藥品閃送”等功能。隨著醫鹿APP上線,用戶體驗到的將是更多的功能。新的醫鹿平臺以用戶需求為核心。舉例來說,通常我們日常檢索時都會遭受廣告繁多、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等困擾,醫鹿則將搜索框設置在了新版APP頭部位置,同時搜索結果中的健康內容,來自夸克搜索的智能信息聚合,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除了線上問診、智能搜索,醫鹿還提供體檢疫苗預約、藥品閃送等創新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顯然,阿里健康強勢的資源整合能力,使得其能夠與淘寶、支付寶、UC、夸克等眾多業務版塊進行結合,并最終依靠阿里健康強勢的醫生資源,充分發揮醫鹿的優勢,提供“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