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川,男,漢族,1977年7月出生,福建惠安人,實力派雕刻大師。擅長螞蟻題材創作,螞蟻玉雕作品以精微、站立著稱,堪稱“神雕”。其個人代表作品有《永不放棄》《團結一致》《荷塘月色》等。曾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第十四屆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暨中國揚州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2019中國(大連)國際文化旅游產業交易博覽會“金牡丹杯”文化創意大賽金獎和銀獎等,被業界譽為中國螞蟻玉雕第一人。1999年,張志川在新橋街道成立石材加工廠,2000年,“張玉川螞蟻玉雕工作室”于新橋街道萬景樓成立。
中國玉雕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名家輩出,佳作紛呈,但螞蟻玉雕作品并不多見,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出于對中國玉文化的崇拜及對螞蟻精神的敬仰,民間雕刻家張志川以其精湛的技藝創作出一幅又一幅腿細如發站立而起的螞蟻玉雕作品,引起中國雕刻界和文化界的廣泛關注。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取得如此突出藝術成就的張志川,僅僅上過兩年小學。
12歲外出學藝
1977年7月,張志川出生于福建省惠安縣一個小村莊。
福建惠安位于閩南中部,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建筑之鄉”等美譽,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之技藝精華,匯成了獨特的南派雕藝。閩南盛產花崗巖,在張志川兒時的記憶里,便有許多鄰居離開村莊前往別處“以石謀生”。事實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惠安的石雕就已聲名在外,比如愛國華僑陳嘉庚的集美鰲園,就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此外,惠安雕刻藝人還在國內外不少名勝古跡和旅游風景區參建、興建了一大批富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作和標志性工程,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礎、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刻、毛主席紀念堂石雕、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塑像、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塑像等。改革開放后,在石雕產業方面惠安也是首屈一指,它集石雕藝設計研發、加工安裝、銷售服務等為一體,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無論是親眼所見還是親耳所聞,關于石雕藝術,從小就在張志川心里扎下了根。稍稍懂事起,一有空,他就望著村子里的石龍、石馬、石鳥發呆,到了晚上,這些石頭雕制的動物就會在夢里與他交流。他從小酷愛藝術,剛上小學時,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繪畫上。他不但畫活的動物和山山水水,也畫學校里的石雕,而且越畫越像,越畫越想畫,以至于語文和數學兩門功課加起來都不夠60分。
慢慢地,張志川產生了厭學情緒,上課不認真聽講,如果哪家蓋了新房子,他就偷偷跑出校門去看那些石雕。為此,母親很著急,拿著棍子逼他上學。有一次被逼急了,他就從三樓跳了下來,幸好落在屋后的田地里,雖然傷得不重,母親卻嚇得不輕,再也不敢逼他上學了。上完小學二年級,張志川死活不肯去學校。母親沒辦法,問父親怎么辦。父親對母親說,這孩子天性聰明,想干什么就一定要干成什么,不想讀書就讓他早點去社會上闖,天生一人必一路!
張志川喜歡畫畫,可是畫畫不能當飯吃。家里兄弟姐妹五個,父母生活壓力大,便希望他跟著鄰居去石獅學石工。那時他才十歲,鄰居嫌他太小,不肯帶他出去。沒辦法,張志川只好在家呆著。但他不是閑呆,每天除了幫父母干農活,一有空就在田間地頭用樹枝畫畫。沒有師父教,但他天賦過人,畫什么像什么。
大概兩年后,鄰居見張志川個頭長得跟他母親差不多了,而且又接了不少活兒,便同意帶他去石獅學手藝。
那時候做學徒很辛苦,不但活多,勞累,收工之后還得伺候師父,天不亮就得起來煮飯,洗衣服,甚至幫師父端洗腳水洗臉水,什么活都得干,而且還不能出差錯。張志川心里明白,自己越勤快師父就越喜歡,就會把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自己。他記得,在出門的頭兩年,每天幾乎重復同一個工序,就是把做窗花的石板打平。如果只顧著埋頭干活,那真是什么技術也學不到。張志川手腳麻利,干完該干的活兒后,就偷偷瞄師父、師兄們怎么雕刻窗花。那時候無論是打石板還是雕窗花,使用的都是最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他一邊看一邊想,如果能發明幾種電動工具不是更快捷更省力?幾年后,世面上還真出現了一批石雕用的電動切割機、雕刻機等工具。這對石場的老板們來說確實是件好事,但對工人們來說收入并未因此增加多少,相反,其危險性和勞動強度卻大大增加了。用電動工具制作石雕,無論是生產初坯還是雕刻,都會產生大量灰塵,這對身體是一種極大的隱性傷害,許多人干個三五年肺部就會出現問題。其次,高速運轉的刀片一旦脫落,極易造成致命傷害。有一次,他在工場親眼看到一位工友被穿胸而過的刀片活活刺死。這次事故在張志川心里留下了陰影,母親也極力勸阻他別再干下去了。張志川卻覺得人的生死都是上天注定的,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在石雕這個行當中闖出一條路來。
三年后,15歲的張志川不但可以雕刻修建房屋需要的石器,還常常幫助工友們完成高難度的雕刻。鄰居見他聰明好學,便不停收徒弟打下手,然后專門讓他負責最后的修改提升工序,并開出了月薪一萬元的工資。張志川知道,自己的這一萬元雖是憑本事拿的,但是很輕松,而其他工友比自己累多了,收入卻少得可憐。這些人大多來自更遠的地方,他們累死累活都是為了養家糊口,平時連好一點的煙都舍不得抽。也就是在那幾年,他父親開始涉及房地產行業,家庭收入已在全村數一數二。父親不需要他往家里掙錢,張志川也覺得如果只是做個手藝一輩子也沒什么意思。于是,他決定離開石獅,他要去崇武鎮尋找更厲害的師父,要把雕刻這門藝術真正學到手。
師從蔣軍民
據張志川介紹,惠安雕刻藝術門類繁多,有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瓷雕等,其中尤以石雕品種最多,石材有花崗巖、大理石、砂巖、玉石等。惠安傳統雕刻從工藝上主要分為沉雕、浮雕、圓雕、影雕、線雕5大類。雕刻藝術產品按其用途可分為碑石、城市園林雕刻、建材建筑構件、宗教雕刻、家私器具、工藝品等幾大類。石雕工藝品是充分運用材料的形制進行工藝美術設計和雕刻的工藝制品,惠安石雕工藝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雕鏤精細,藝術價值頗高。早在七八年前,惠安就有石雕企業800多家,從業人數10余萬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6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17人,省級工藝美術家48人,中高級工藝美術師600多人,初級職稱及技師2100名,涌現出了23個“雕刻世家”,4個雕刻“傳習所”。在惠安,有一個叫崇武的古鎮,石雕最為著名。崇武位于泉州灣口北岸突出的地方,是一座海岸線長28.8公里的半島小鎮,與臺中的梧溪港相距97海里,為大陸離臺中最近的地點。它始建于1387年,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對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踏著石砌的臺階,緩緩走上城墻,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干凈的綠。斑駁的城墻殘留著歷史的印記,曾經,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屏障和牢固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在這里,既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王經民,更有無數個名不見經傳的土生土長的民間石雕大師,比如蔣軍民先生。
蔣軍民1973年出生于崇武鎮五峰村,1985年輟學拜蔣碧明為師,主學石獅工藝品雕刻。他天資聰慧,吃苦耐勞,勤學好問,對石雕技術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雕刻手法,1989年經師父嚴格考核順利出師后,開始收徒授藝,年紀輕輕便在當地聲名鵲起。名師出高徒,那蔣軍民的師父又是誰呢?那就是技藝與王經民有得一拼的蔣碧明。蔣碧明1955年出生,也是崇武鎮五峰村人,他為人忠厚樸實,從小習藝,曾參與過北京人民大會堂石雕的安裝施工。他全面掌握了石雕的各種工藝技術和制作流程,并將傳統石雕工藝與現代石刻藝術熔為一爐。
父母得知張志川要離開鎮江前往崇武專門學藝,無比高興。那時候,張志川已掙了不少錢,16歲就買了5萬元的摩托車,騎回村里誰也不相信他是一個在石獅干苦力的石工。
在當年,想學到高超的雕刻藝術,想找到一位真正有料道的師父,還真不容易。1992年,張志川經親戚介紹,跟隨父母慕名來到五峰村拜蔣軍民為師。因有多年石雕技藝基礎,在名師的指點下,他很快便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常受師父夸贊。在當年,崇武對外合資企業越辦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石雕業務源源不斷。張志川跟隨師父,在藝人石材有限公司以雕刻龍柱為主。1994年,師父特安排他到崇武海峽石雕廠工作。在眾多學徒中,張志川表現最為亮眼,師父蔣軍民更是對他另眼相看。張志川如魚得水,技藝突飛猛進,最終脫穎而出。在他20歲前,無論什么題材的石雕作品都難不到他,這對他后來的玉雕創作奠定了扎實的基本功。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師父一提起張志川就贊不絕口,毫無疑問,張志川是他最為得意的門生。雕刻技藝,薪火相傳,師徒有情,匠心不朽,即使后來張志川到了深圳發展,工作再忙他都會抽空與師父聊聊天。石雕制作產生的灰塵對身體的傷害實在太大,師父多年前就改行搞盆栽藝術了。有一次,師父開玩笑說:“志川啊,你現在是大名人大師級專家了,雕刻手藝早已超過我了,但是如果哪天你想搞盆栽,還是跟我學啊。”
名副其實的中國螞蟻玉雕第一人
在深圳雕刻界,如今幾乎無人不識張志川。但說起自己來深圳后的創作和創業經歷,他又感慨萬千。
張志川到崇武學藝后,技藝日益精進,收入也非常可觀,18歲那年他已經開起了皇冠小車,徒弟多達一百余人。短短兩三年,他便撐起了崇武石雕界的一片天。“那時候,我一天的收入相當于我姐夫做校長幾年的收入。我們家也順風順水,我父親的事業越做越大,在鎮上,我們家都算富裕的。我有一個親戚也特別有錢。但是我出來創業,尋求藝術之光,再困難也不向他們伸手借錢。我沒什么文化,我的理想就是走一條文化藝術的路,要在雕刻方面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我也迷茫過一段時間,好在我醒悟過來了。我覺得惠安太小了,我應該到深圳去闖一闖。”張志川站在新橋萬景樓上,望著市民廣場,講起了他如何來到深圳又如何扎根深圳。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突飛猛進,新事物、新門路層出不窮。面對經濟大潮的沖擊,青春年少又有些資本的張志川突然頭腦發熱做起了手機生意。那時候有很多進口手機都是英文版本,張志川心靈手巧,從市場上買來一種翻譯芯片,自己把幾百條線焊接上去,率先制作出了可以自動翻譯的“一機雙芯”手機,這在當地手機界成了一段佳話。就在他手機事業如火如荼時,因為另一筆生意的失敗讓他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他覺得這些普通生意誰都會做,到頭來要么賺一筆錢,要么血本無歸,實在沒什么意義。那時候,他有不少老鄉在深圳創業,他覺得深圳或許可以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因為生意的意外失敗,張志川剛來深圳時,除了一身手藝幾乎一無所有。他原本想在深圳靠手藝立足的,所以把落腳點選在了較為偏遠的沙井。來到深圳后,他跑了好多地方,都沒找到有規模的石材加工廠,不如干點別的。他在深圳沙井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一個月800塊錢,干了一個多月就被三叔接去工地買菜做飯。一年多后,張志川從工地出來開始自主創業,賣過棉被、茶葉、煙酒等,什么生意掙錢就干什么。人勤快,頭腦靈活,對人誠懇,他在沙井的路越走越寬,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那時候雖然我很窮,但許多不認識我的人都會幫助我。我記得,沙井敬老院就買過我的蠶絲被。無論做工還是做生意,凡事都講究緣分。遇到貴人了,人家隨便推你一把就上去了。”張志川說。
慢慢地,張志川在沙井站穩腳跟后,對各行各業都有了更深入了解。他發現,深圳很多地方都會用到石雕,自己要想在這里出人頭地,一定得憑真本事。自己有什么本事呢?當然是雕刻。于是他給徒弟們打電話,說想在沙井搞一個石材加工廠,誰愿意過來都行。
1999年,張志川從福建老家叫來4個徒弟,在107國道邊租了一塊場地干起了石材加工廠。他在深圳雕刻的第一件作品是一條龍,第二天就被人買走了。“我們的作品好賣,一是藝術性強,二是價錢公道。有人問我為什么不賣高一點?我說我不是把它們當商品來賣的,我是當藝術品來賣的。藝術是全人類的,如果價錢太高沒什么人買得起,它不就屬于全人類了。其實,我的理想很簡單,就是要讓咱們惠安的雕刻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我現在是這樣想的,以前有段時間很困難我也是這樣想的。”他說。
那時候,他們設計制作的石雕作品多為龍、馬、獅這些大件物品,銷路廣,量也大,雖然收入可觀,但很累,也沒什么成就感。在一次前往西部的旅行途中,張志川在戈壁灘上發現了一塊色彩奇異的石頭,便放入車內日夜琢磨可以雕個什么物件。回到深圳后,他花一個星期雕出了一只靈性的飛鷹,第二天就被一個沙井本地朋友高價買走了。這朋友不但有錢,還喜歡收藏,成交后他對張志川說,你手藝這么好,真沒必要做石材,雕石頭又累又臟,就玩玉雕,玩好了不但收入可觀,還可成名成家,人活在世上不一定要掙很多錢,也帶不走任何東西,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你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
起初,他以為朋友只是說說,后來細細一想,確實有道理。于是他決定“轉行”,“轉石為玉”,專門研究玉雕藝術。
那時候,他的石雕生意非常紅火,手下一百幾十號人不可能全部突然改做玉雕,為了精研玉雕藝術,張志川把石雕業務交給兄弟們打理,自己則把精力轉向玉雕。他走南闖北,親自到現場挑選石材,親自設計、制作玉雕作品。慢工出細活,他一年的作品產量并不多,但件件搶手,有些尚在雕刻中就被人預定了。那幾年經濟環境好,收藏玉雕的人多,作品不愁買家,但張志川仍然很低調,價錢都比市場上便宜。他覺得一件作品能入誰的手,一是看緣分,二是要有傳承和推廣藝術的真誠理念。作品最大的價值是帶給人精神享受,不完全是用金錢來衡量。
經過多地走訪了解,有一天,張志川突然來了靈感,想雕刻螞蟻,而且要雕得與眾不同。于是,他決定主攻螞蟻玉雕。他深深知道,中國玉文化博大精深,“玉道”源遠流長,在孔子以前就非常重視用玉作為禮器祭祀天地了。玉不僅代表泱泱中華,更代表至高無上的道德,代表一往情深的文人情懷。他發現,在眾多題材中,以螞蟻為主題進行雕刻的作品很少,且整體水平一般。他要在千錘百煉中讓自己的技法技巧更趨向成熟。“有了這個想法后,我一見到螞蟻和螞蟻玉雕就特別親切。”張志川笑著說。
從2010年起,他開始嘗試螞蟻玉雕創作。起初,他把螞蟻雕刻得比較大,而且大多是趴下的,整體效果不理想。為了追求創作難度和更佳藝術效果,他不僅在樹下、草坪里仔細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還自制了一個養螞蟻的工具,沒日沒夜對螞蟻進行觀察。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對螞蟻的長期觀察和多次創作實踐,他終于得其形態和神采,無須構圖便可創作出一只只活生生的螞蟻。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來自于大自然和生活,唯有真性情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現對象。有著深厚雕刻功底的張志川,經過五年不懈努力,不僅讓腿細如發的螞蟻站了起來,還可舉著重物挺拔在“山水田園”間。
2019年,由他創作的岫玉作品《團結一致》在第十四屆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暨中國揚州工藝美術精品展上獲得“玉緣杯”玉石雕精品大賽金獎。據張志川介紹,該作品之所以能過關斬將,獲此殊榮,主要有兩點:一是作品構思新奇,別出心裁,生動地表現了一群螞蟻在大自然中尋找生活之道的團結精神。雕刻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該作品意境清新,動靜結合,富有層次感,是詩與畫的多緯度展示,觀者無不稀奇。二是作品的難度極大,尤其是對螞蟻的精雕細刻不僅栩栩如生,而且細節描寫令人驚嘆。細腳如絲,眼如針點,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螞蟻的動態,它們各有其姿,以站立為特色,其難度亦在于此,是創作者從百件玉石中嚴謹挑出來的材料經心打磨而成。材好藝精,方成此作,這是作品的價值所在,更是張志川雕工的真實體現。
同年5月,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他的作品《永不放棄》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作品中有一群螞蟻在老樹枯枝中覓食。它們各具情態,尤其令人贊嘆不已的是螞蟻細小的腳都能逼真表現。玉如石,要雕刻細小的腳非常之難,稍有不慎便功虧一簣。由此不僅可見作者精湛的技藝,還能體現他對材料的嚴謹把關。當時,有在場行家和領導對該作品贊不絕口,卻覺得其名取得過于粗俗,很沒文化。張志川笑著說,我確實沒文化,只上了小學二年級,但我取這樣的名字是有深遠意義的,它不但充分體現了螞蟻永不放棄的精神,更蘊藏著我對玉雕藝術“精益求精,必然成功”的信心和決心。張志川話語剛落,突然被身邊的一個年輕記者問住了:“大師,你知道說你沒文化的是哪位領導嗎?”張志川搖了搖頭,那年輕記者又說:“不是給了你名片嘛?是咱們市文體局的局長。”張志川拱手一笑道:“局長,你覺得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局長沒回話,笑著豎起了大姆指。
說起參賽經歷,那也是一段佳話。起初,他覺得作品是給老百姓看的,它的歸屬是進入尋常百姓家,不是為了拿什么獎,而且聽說參加評獎還會花很多錢。2019年年初,他的作品在福田文創園一個朋友的會所擺放時,深圳工美協會的廉建利會長打聽到作品作者后,立馬把他叫過去,得知他還未參加過任何比賽,便叮囑他參加比賽,讓更多人知道深圳還有這么厲害的民間玉雕大師。張志川說那些獎難道不是花錢買的嗎?聽說參賽費就要一兩萬呢。廉會長說正規的比賽從不收參賽費的,到時我介紹你去深圳、北京、杭州參加比賽,最多一個攤位給一千塊錢。
沒想到,這年5月,他第一次參加深圳的比賽就拿了金獎。有人事后問他,能拿這個獎是不是認識很多深圳的文化名人和領導?張志川說我哪認識什么名人啊?真的不認識。那人說你怎么不認識?連張合運局長都專門去看你的作品了,還打著燈看得那么仔細呢?張志川說,我當時哪里知道他是局長啊?他把名片給我我也不認識那些字,他打著燈看我的作品說明他懂行啊,想看看那些螞蟻是不是粘上去的嘛,粘上去的燈一照就知道了。
作品不斷獲獎,張志川在雕刻界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他記得, 揚州有個女記者專門跑來深圳對他進行專訪,并封他為“中國螞蟻玉雕第一人”。他說:“起初我覺得這個封號有些夸張,但是經過了解,我應該是讓玉雕螞蟻站起來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中國創作螞蟻題材玉雕作品最多的人。螞蟻作品的創意和高難度雕刻是難以模仿的。我的作品既寫實也寫意。寫實就是逼真,寫意就是作品的意義,我為什么要創作這件作品?有什么含意?此外,你還得給螞蟻提供活動場景,比如花草樹木,食物洞穴,小溪幽蘭,高山白云。所以,好作品講究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我每一件作品都有特殊含意,都是我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世界的看法。”
玉雕創作之路漫漫,而螞蟻題材創作更是難上加難。對于張志川來說,他對玉及螞蟻文化已經到了癡愛不已的程度。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作品能夠融合更多傳統文化,不斷探索螞蟻玉雕及其對雕刻行業發展的影響。玉的品性和蟻的精神,都會喚醒人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而止于至善,將是他的終極目標和精神信仰。
更值得稱道的是,張志川還非常熱心公益事業。2015年,他曾與友人一道前往汶川為希望小學捐款。今年4月,張志川把自己的金獎岫玉作品《團結一致》無償捐給深圳博物館收藏。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的大愛情懷。
沉潛于藝,玉汝于成,作為民間實力派雕刻大師,其成功之道,除了藝術天賦,更重要的是他敏而好學,敢于探索創新。最后,張志川說:“如果單從經營角度看,疫情對我們這個行業的沖擊很大。玉雕不像其他藝術作品,一是人家要買得起,二是得有地方收藏。雕刻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所以我們不可能在深圳大規模生產。我們的團隊遍布東南西北,我現在主要的精力就是設計、構思。我的工作室在萬景樓,我們的玉雕博物館用了整整一棟樓,上千平方米。博物館是我設計的,這些仿船木家具、花園里的各種擺件和裝飾品,都是我弟弟親手制作的,這里非常雅靜,很有文化氣息,也是深圳目前最大的玉雕博物館。在不久的將來,萬景樓一帶,將成為新橋乃至深圳西部的文化高地。福建省手工藝術協會深圳研學交流中心、深圳市工美文化創意研究院螞蟻玉雕研究中心、惠安縣玉雕協會深圳交流研討基地等將在此成立。我覺得吧,我的人生和藝術,希望可以用這12個字來總結:張闔有度,志存高遠,川流不息。我知道這很不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