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壓力不小。
如何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雙碳目標?
谷川產業研究院院長——宋凌飛認為:感受到壓力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其中的機會。
▲ “雙碳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機遇”專場直播,長按掃碼即可觀看直播回放。
在7月25日、26日的谷川產業研究院專場直播中,宋院長詳細闡釋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高能耗需求與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之間的矛盾。
※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雙碳】即可免費領取【雙碳相關產業報告】電子版。
挑戰中蘊含新機遇
雙碳目標會給經濟增長帶來哪些挑戰?
第一,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大。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的目標增速在5—6%左右,雖然現在面臨一些特殊的困難,但是達到5%左右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
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大概在2%—3%。
所以,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因而我們對能源的需求增長也就比較快,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碳中和,非常有挑戰性。
第二,我國的能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大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大,儲備體制不健全。
而電力是便于輸送、分配、轉換的二次能源,又是使用方便的清潔能源。
未來要少用煤和石油,實現能源電氣化,那么發電過程中的碳排放就特別重要。
但我們又高度依賴火力發電,尤其是煤電,煤電還是產生二氧化碳最多的發電方式。
所以,現在我國的發電方式中二氧化碳排放比較多,把它減下來是一個特殊的挑戰。
第三,中國要用30年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
發達國家普遍用了50—60年時間,甚至是70年時間,才從碳達峰過渡到了碳中和。
時間如此之短,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挑戰。
特別是火電,有一些火電的設施機組生命周期都超過了30年,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逐漸讓火電退出,成本非常高。
不過,雙碳目標也帶來了很多機遇。
它對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新發展理念看雙碳目標
新發展理念包含哪些內容?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此外,“十四五”規劃還明確提出,要科學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對于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和安全,都帶來了新的機遇。
首先,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
目前,我國有的企業會主動積極地去創新,有的企業只有在面臨很大壓力的情況下,不創新就無法生存,才被迫去創新。
但即使主動創新的企業,投入可能也不夠大。
很多研究發現,創新給創新者本身帶來的回報率,要低于給全社會帶來的回報。
而多數企業可能不會太關注對社會的回報,所以在創新上的投入往往不夠。
雙碳目標,恰好給企業施加了創新壓力。
因為要對碳排放做嚴格的規定,如果企業不創新,就達不到這些規定的要求。
同時,政府對于與雙碳目標相關的創新,也會有更大力度的支持。
除了直接跟雙碳目標相關的創新,還有一些創新是數字智能化,尤其是能源行業的數字智能化,有了雙碳目標就會有更大的發展力度。
除了技術上的創新,還有管理的創新。
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會誕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這些商業模式都需要新的管理方法。
管理創新會帶來更多的機會。
在能源使用的管理方面,未來能源消耗比較多的企業需要有專門的團隊,管理能源使命。城市、區域也都要有更好的能源管理。
這樣的創新,不僅可以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也能幫助中國更好地實現經濟增長。
第二,雙碳目標能孕生改革的新機會。
過去某些推動起來有阻力的改革,有了雙碳目標作為緊箍咒,可能會孕生更多機會。
比如推動電力市場、能源市場的價格改革,以及市場組織方式改革,也包括降低準入門檻,推動公平競爭化解過剩產能的改革。
同時,為了實現雙碳目標,還要開發新能源。
過去,有一些能源企業,一定程度上過于依賴壟斷或者行業保護。
而雙碳目標可以讓更多更具活力的企業,替代依賴壟斷和行業保護的企業,成為能源市場的主力,這對于整個經濟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能源市場和價格改革非常重要。
以光伏發電為例,中國實際光伏發電量只占裝機容量的10%,而其他國家的比例要高很多,比如德國已經達到40%。
如何改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
第三,開放發展非常重要。
中國的新能源行業,說全球領先并不為過,比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在全世界都在追求雙碳目標的時候,這些比較有競爭力的新能源企業,就可以找到更大的市場,為全球的減排做貢獻。
比如光伏產業,不斷刷新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而且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將成為中國極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第四,共享的新機會。
雙碳目標可以更好地促進共同富裕。
一方面,推動雙碳目標時也要推動碳定價,比如進行碳排放的許可權交易。
排放許可權怎么分配,就會影響共同富裕。
如果分配給少數的企業,對促進共同富裕就不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將碳排放權的分配更多向普通居民傾斜,就能更好地促進共同富裕。
另一個方面,在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等方面,為農村參與電力市場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也有助于促進共同富裕。
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有很好的光照資源、風能資源、水利資源。雙碳目標的實現就能夠為這些地區帶來更多機會。
第五,改善經濟安全的機會。
碳中和路線要求減少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用零碳能源來替代。
中國現在能源結構,原油和天然氣都非常依賴于進口,這對于能源安全有一定的威脅。
實現碳目標的過程,會更多地使用清潔能源。
這有助于逐漸減輕對國際能源市場的依賴,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都能得到改善。
實現碳中和的市場化機制
怎樣通過各種的體制機制的改革,來實現雙碳目標,更好地享受和利用新的機遇?
有一個很好的方向,就是推動碳定價。
碳定價有很多手段。
第一種是對排放權進行限制。
每年分發一定的排放權到市場主體,如果他們需要排放就使用,如果通過減排把排放權節約下來,就可以在市場上出售。
在排放權市場,那些減排比較困難的企業可以購買排放權來完成他的排放目標;而減排成本比較低的企業,也有更多動力減排。
這樣,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社會整體排放也得到了控制。
第二種碳定價的控制是碳稅。
如果排放了一噸二氧化碳,就要交一噸的稅,這也將給企業帶來減排動力。
還有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一個主體有森林,或者種植了一些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也就是進行碳捕捉,他就能得到相應的證書,證書也可以參與交易。
總的來說,碳定價的目的是要讓產生碳排放的企業或個人付出成本;讓能減排的企業或個人,從中得到收益。
而且,大家要面臨的成本和收益是相同的,這樣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這些成本,不僅是供應端——電力生產企業或鋼鐵生產企業等要承擔,還要最后傳導到消費端,消費者也要能感受到,這樣才能夠讓人們有更強的動力進行減排。
碳定價也可以促進創新。因為可以從減排中獲利,所以創新的動力也會比較強。
如果使用行政手段,社會成本可能就會很高。
比如,2021年拉閘限電就是一個教訓,這次沒有用市場機制來限電,而是用行政手段為各個企業分配用電量。
有的企業一旦斷電,就需要兩天時間恢復生產,一周停兩次電,就沒法完成生產任務了。
用行政手段讓每一家企業都停同樣時長的電,停電成本很高的企業必須停產,浪費很大。
2021年7月16日,中國已經啟動了全國碳市場,現在僅覆蓋了電力部門,未來要覆蓋更多的部門,我們期待在“十四五”期間一些主要的排放多的部門都能夠被覆蓋。
除了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之外,我們還可以考慮碳稅,在考慮這些定價機制的時候要統籌安排,不希望政策產生不必要的疊加。
在能源的供給側,也需要研究怎么更好地儲能和調峰,需要給不同企業創造激勵。
電力系統需要能夠更好地處理各種能源生產技術手段,讓它們能夠穩定地運行。
雙碳目標的機遇還有很多,發電過程的排放、非電用能的排放、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等,都需要眾多企業、眾多創新者參與。
這些都很難事先規劃好,必須要讓市場機制起作用,才能調動更多企業、消費者的積極性。
如果您還想看更詳細的內容,可以掃碼觀看 “雙碳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機遇”專場直播全程回放。
▲保存圖片,長按掃碼即可觀看直播回放。
※關注“谷川聯行”公眾號,后臺回復【雙碳】即可免費領取【雙碳相關產業報告】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