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紛呈卦日龍,一萬年前見雛形,五六千年出三祖,中華文明大古城。
中國考古出土新石器時代遺址文物,呈現出從一萬年前到四千年前,中華史前文明廣泛分布三個圖騰:卦(八角)、日(太陽)、龍(龍鳳、龍虎、龍云)?;蚍Q作中華民族的三種族徽或象征信仰的圖徽吧。筆者為了行文簡捷,權且稱作卦人、日人、龍人。
中華民族的國家,最早是什么時候形成的?研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大陸地區,出現多元文化區系。盡管各文化區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各地出現卦、日、龍的文化元素,卻又非常相似,東南西北中都有發現。這可能說明: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雖然各地平民百姓有著各自不同的遺傳和文化傳統,但都分別依附于卦、日、龍三套信仰圖徽的上層建筑。
那么,上層建筑領域的統治者,中國的帝王最早什么時候出現的?這在中國人的遺傳譜系上發現了證據。研究發現:中國人群,特別是漢族人群,來自迅速的人口擴張,這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開始了。
科學發現了三個獨特的新石器時代個體節點,發生了突然的后代人口擴張。也就是說,有三個人,分別有特別多的兒子,他們的兒子又有特別多的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十代內就迅速繁衍出了成千上萬后代。
今天,近半數的中國男人,都是這三個人的直系后代。根據積累的突變計算出這三個個體的年代,分別是大約6800年、6500年和5400年。如果不是擁有“三宮六院眾嬪妃”的帝王級別,如何能有這么多的子嗣?
有趣的是,這三個年代正好分別對應考古文化中的長江城頭山文化,陶玉稻廣泛傳播;黃河仰韶文化,彩陶技藝廣泛流行;北方紅山玉雕工藝廣泛興起,是這三類文化鼎盛期的開始時間。
這三個帝王是誰?權且以卦、日、龍為名。三者都有悠久源流,到了三個時間節點上,勢力強大者的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習慣稱為帝王。請看出土文物圖片,分別了解卦人、日人、龍人的歷史及其活動地域:
需要從考古遺址中去尋找答案。在三個年代節點中,出現了大型古城,出土了數個高規格的墓葬。
中國首座大型古城 ,1979年,在湖南常德澧縣車溪鄉城頭山村,位于神秘的北緯30度附近,考古專家挖出中國最古老的城市“城頭山古城”,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距今6800年。城頭山古城規模巨大,有30多米寬、5米高的城墻,外圍還有40多米寬的護城河。按照古典對城市的專用名詞;“城池”和“城邑”,即有護城河溝和城墻,城頭山古城具全??脊虐l現早于城頭山古城,分布中國大地七八千年乃至萬年前的部落聚邑,只有護邑壕溝;僅有一特例是距今八千年的湖南十八垱聚落遺址,既有護邑壕溝,又有城墻,其聚落規模達3萬平方米,被稱為“中國第一城”。但卻僅占城頭山古城規模的1/5。
顯然,城頭山古城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帝王”。而且,在祭壇附近的墓葬中,墓主頸戴兩件精美的玉璜,右手握一小鼎(代表權力),旁邊還有殉葬坑,說明已經有了階級分化,學者定義為“合法的暴力”。另外,在城頭山古城附近,有著數百處同時代部落遺址,但卻都雜亂無章,沒有城防設施,布局混亂,說明這些部落都臣服于城頭山古城。城頭山遺址證明,在距今6800年的時期,這里就已經出現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領袖是卦人,他統一了各氏族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
最著名的墓葬是仰韶文化河南濮陽西水坡大墓,距今6400多年。其中,遺骸的四周擺滿蚌塑,東面是龍,西面是虎,北面是北斗,南面擺了一排動物,起頭的是駝鹿和山羊,后面還有蛇蜥等動物,很有可能是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對星象的詳細描述,說明當時中國地區的人有豐富的天文知識,這可以用來制定歷法。能通天文日月星辰,顯然日為首。又統率龍虎駝鹿羊蛇蜥眾動物氏族圖騰,顯然是日人成為部落聯盟領袖。
紅山文化區遼寧建平牛河梁最大的陵墓,是一個金字塔形建筑,距今5300年左右。積石冢石棺葬,墓主佩戴的玉器極其精美。
此墓為單人仰身直肢葬,是一老年男性,頭向東。隨葬7件玉器為: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鐲各一件,玉璧和玉龜各一對。勾云形玉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為豎直,背面朝上,下壓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鐲,頭部兩側各置一大型玉璧,兩手各握一玉龜。
專家說,這箍形玉是墓主人與神靈溝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權地位的代碼。這勾云形玉佩,象征龍人崇尚的“飛龍在天”,是證明墓主人生前“一人獨尊”、王權顯赫的象征。墓主人雙手各握一玉龜旨在祈福增壽而靈魂長久,此玉龜,非至尊王者不可僭越使用。此人可能是“政教合一"的領袖。
綜上所述,卦人探索天文八星、地理八方、奧秘八卦,擅長結網漁獵;日人追求光明燦爛的生活前景,善于務農,依照太陽星象的規律,把握農時節令;龍人向往騰飛向上的理想,喜歡游牧奔馳,大氣豪放。卦人曾于距今6800年左右在長江流域湖南城頭山建首都,日人曾于距今6400年左右以黃河流域河南為統治中心(日人眾多氏族部落分布于長江流域),龍人曾于距今5300年左右在東北遼寧牛河梁建立紅山文化宗教活動圣地。長江、黃河、紅山正好是中華民族上古三大文化板塊,即中華文明的三大搖籃。
從上列出土文物圖片可以看出,中國歷史文化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并非突然冒出開天辟地的三皇文明。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才由大皞伏曦統天下,大皞本義就是太陽,以“日”出為名伏曦,以“卦”之包容,統一為“龍”圖騰,將三大信仰的卦人、日人、龍人,融合一體而“一統天下”,從而構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如果要問:《周易》記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史記》記載“大帝、泰帝(原注大昊、伏羲)一統天下”,他的都城在哪里?穩妥的回答是:利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舉世公認的“良渚古城”和“殷墟文化”,殷墟甲骨文載歷代盛氣凌人的商王,卻謙恭敬仰地卜祭先圣盤古、伏羲;盤古是伏羲的祖先,如果中國首座大型古城城頭山是盤古國的都城,那么,良渚古城便是伏羲為皇帝號令天下的首選之都。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都于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發現”。
況且,古典記載關于盤古的眾多遺跡在南方。最早記載伏羲的古典一是《山海經》說“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二是《周易系辭》說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始作八卦,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結網漁獵。是說伏羲后世在江漢建立巴國,伏羲定都長江下游而令后代控制長江中游;而考古發現卦人圖徽分布在南方居多,南方物產豐富便于取之滿足生活所需,南方河流眾多屬魚米之鄉網魚資源充足,不必伏羲呆在北方搞浩大工程南水北調;古典記載伏羲以木德王天下而東方木也,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孕生伏羲,雷為震卦則雷澤即震澤太湖也。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考古文化,其核心區分布范圍極廣,北可抵長江,南至錢塘江。現在已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就多達600余處。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道:“位于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前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筑、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城址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由宮殿區、內城與外城三重結構構成。在宮殿區的池中寺臺地遺址中,發掘出了超過10萬公斤的炭化稻谷遺存。經過實驗室測年發現,這些稻谷距今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稻谷是一年生的作物,這些稻谷的年份測定,也就意味著,池中寺臺地五千年歷史,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測定。認證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城豐足富裕的糧食庫存。
城墻是良渚古城內城與外城的分界,古城的內城被一圈長達6000米的城墻圍合起來。城墻頂部則是良渚先民的主要居住和活動場所。建造城墻,可是一件大工程,是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者、管理者、監督者等一系列綜合力量才能搞定的。良渚古城的城墻土石方總量大概有120萬立方米,這樣大的體量,即便是上萬人的建設隊伍,也需要數年才能建成。這跨越五千年歷史的城墻,便是良渚這個文明古國的見證者,也是良渚古國的標志。
良渚水利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良渚先民在營建古城的同時,還建造了水利系統,由谷口高壩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壩高低兩級水壩組成。
在谷口高壩老虎嶺水壩剖面上,還能清晰的看到當時使用的特殊建筑材料——“草裹泥”。這是一種塊壟狀的分層,里面含有一種名為南荻的植物,一包一包地包起來后,像砌墻一樣,一排橫的一排豎的砌起來。不要小看這“草裹泥”,其中暗含著我們難以想象的智慧。南荻開花是在秋冬季,由此可知,良渚人做草裹泥的時間也是在秋冬季,這個時節水位低,方便施工建壩,也就是說,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就掌握了大自然的規律。“草裹泥”的智慧,之于整個良渚水利系統來說,只是冰山一角。它的影響十分廣泛且深遠,它不僅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在此之前,大家都認為埃及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而良渚,改寫了世界歷史。
良渚文化玉器,在中華玉文化中的地位,可以用八個字來概述,“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玉琮是良渚文化重要器型,也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玉器。其上完整的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標志著當時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還有玉鉞,王權和軍事統帥權的象征物。另有玉璧、玉飾、錐形器、三叉形器、環鐲、管珠等,這些玉器已經超越了人體裝飾的器用的功能,而擁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意義。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它清晰呈現的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遺存,共同見證了四五千年前,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并具有統一信仰、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等特征的區域性早期國家。
良渚古城遺址歷經5000年的歲月滄桑,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舉世公認伏羲是世界上古文化的最高代表。
在良渚申遺之前,西方學者幾乎一致認為中華文明的起點在殷墟,而且二里頭遺址根本和夏朝不相關,而是早商遺址。只有殷墟遺址同時出土甲骨文和青銅器,因此中華文明最多只有3600年。所以良渚申遺成功的意義十分重大,不但證明了中華5000年文明史,更重要的是,良渚雖然沒有出土文字和青銅器,但是學界依然承認了他已經進入了文明狀態,這意味著西方學者在20世紀提出來的文明起源標準已經不再是金科玉律。
良渚申遺的成功,是向世界證明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申遺成功之后,劍橋大學博士、英美兩國科學院院士科林·倫福儒面對記者說到:“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良渚古城水利管理系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世界水利專家弗農·斯卡伯勒教授表示:“良渚遺址考古證明了中華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處在相同的時間點上,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
良渚文化古城群,并非突然冒出,在其同域還有7千年的余姚河姆渡,8千年的蕭山跨湖橋,9千年的義烏橋頭,1萬年浦江上山。其中上山、河姆渡、良渚遺址,于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良渚古城的大型規模和5千年的時期節點,正巧合伏羲家族統天下。因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盤古至伏羲體系,這是一個漫長時間、廣闊地域的始祖文明。不僅中國大地東南西北中,都公認伏羲老祖,而且伏羲文化在世界影響極大。
據以畢生精力研究殷墟甲骨文的李元星《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介紹,伏羲、神農、黃帝,載入殷墟甲骨文“虙農黃”即三皇祀典卜辭:虙(伏羲)、農(神農)約20條、“虙列山”(伏羲氏、神農烈山氏)三字單、雙、繁、簡四式合文約40條、黃帝不下百條。因此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中國人就構建了伏羲、神農、黃帝的三皇古史體系。2006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中國河南安陽殷墟文化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殷墟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是舉世公認的可靠信史。
殷墟甲骨文所載歷代商王卜祭先圣,與伏羲聯文的兩位是:神農炎帝、軒轅黃帝!他倆統治天下的都城在哪里?回答只能是考古發現與二位年代(炎帝距今4800年左右、黃帝距今4600年左右)吻合的最大古城:湖北譚家嶺古城是神農炎帝都城;湖北石家河古城是軒轅黃帝都城。
《春秋左傳》記載;"大皞氏以龍紀;炎帝氏以火紀;黃帝氏以云紀。”伏羲出自卦人族,統一三族各部落以龍為圖徽;炎帝出自日人族,《白虎通》說“炎帝者,太陽也”,以日為圖徽并不費解。至于出自龍人族的黃帝,為何以云為圖徽?“飛龍乘云”,“乘龍升天”是追求騰飛向上的最高精神境界,其先輩紅山文化區牛河梁大墓尸骨胸佩就是“云龍形”(見后面所附“云龍形玉佩”)。西遼河的云龍人咋跑到長江中游建首都?我們建立新中國還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哩!后來又從陜北到北平,定都為北京。何況黃帝云龍族集團自北而南以武力統一天下,《路史》載“自剝林以來,何日無戰?大昊(伏羲)之難,七十二戰而后濟;黃帝之難,五十戰而后濟”。
況且,南方炎熱故稱炎帝,考古發現日人圖徽盡管廣泛分布于東西南北中,但以南方居多。北方黃帝打敗南方炎帝、蚩尤才一統天下,《史記》說黃帝安排繼承人長子和次子于江水、若水屬江漢地區,這里早就建有古城群,方便黃帝選擇其中心古城擴建為都城。
譚家嶺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譚家嶺村。面積20余萬平方米。1982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分為三期,分屬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年∽前3300年)晚期、屈家嶺文化時期(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和石家河文化。其大溪文化遺存屬油子嶺類型。發現古城遺跡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灰坑,出土遺物以陶器和石器為主,玉器也精美。譚家嶺古城屬于石家河古城群早、中期的一座大型古城,距今5500年開始建聚邑并筑城墻、挖城壕,4800年左右達到大型古城全盛期。譚家嶺古城揭示出早于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垣和環壕,并延續一千年,距今約5500年∽4600年。有兩個時間節點值得重視:全盛期距今約4800年,正是神農炎帝興起統治時期;衰落期距今約4600年,正是軒轅黃帝興起統治時期。
譚家嶺古城晚期(衰落期)屬石家文化,“黃帝代神農為天子”。石家河古城遺址位于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北郊,距天門市區約11千米,遺址區占地面積8余平方公里,古城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由40處地點組成。年代跨度距今6000年∽4000年前。石家河古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的,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距今4600年左右達到興旺期、4300達到鼎盛期,遺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周圍發現17座古城,稱為“江漢古城群”,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在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與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三皇五帝時代的輝煌文化,也是三星堆文化的源頭。
中原也有可供黃帝選擇的古城廢墟,河南鞏義雙槐樹古城址群,也是個大型古城,距今5300年∽5000年,說是黃帝城,真惋惜它比黃帝年高了700∽400歲,那要給三皇五帝斷代與夏商周斷代銜接,空缺拉長連接不上,會讓三皇五帝繼續蒙受屬于傳說的冤屈,更難登上正史大雅之堂,這是每個炎黃子孫都不心甘的事。筆者將雙槐樹古城址群代表性的文物圖片歸于日人類,認為是南方日人集團支系的一個部落聯盟。到了5000年的時間節點上,黃帝祖先云龍集團主力從北方南下,要與日人集團爭地盤,首先攻克了前列雙槐樹古城,而后逐漸向南進取,到了4600年的時間節點上,云龍人集團領袖黃帝,打敗日人集團領袖炎帝、蚩尤,一統天下。既然黃帝先輩曾以武力統一了雙槐樹古城,那么作為河南鞏義今人命名雙槐樹古城為黃帝城,也是沾弦靠譜的美好傳說。兩千年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寫出“百家皆言黃帝”,既然黃帝曾經統天下,天下人皆可傳說居住在黃帝故里,這是何樂而不為的皆大歡喜。
譚家嶺炎帝城和石家河黃帝城,同在石家河,前后銜接并存,同屬于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區,2021年10月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其所在的長江中游文化區域,同時被列入的還有湖北荊門屈家嶺、重慶巫山大溪,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南澧縣城頭山(中國首座大型古城盤古城)、更有一萬年前的文化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在長江中游文化區域,最早建立城墻和城壕的聚邑是湖南澧縣八十垱遺址,距今7800年,被稱為“中華第一城”。新石器時代遺址聚落有上萬年歷史的,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發現”者,僅有長江中下游的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廣西桂林甑皮巖、浙江浦江上山,證明長江流域最早開創文明世界。
至于五帝:少昊、高陽、高辛、唐堯、虞舜(距今4500年∽4000年),殷墟甲骨文僅載商王卜祭其嫡系祖先“高祖夋”即高辛。按照人類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比城頭山盤古城、良渚伏羲城、譚家嶺炎帝城巨大的石家河黃帝城,并有17座衛星城,順承亦是黃帝繼承者五帝城,石家河古城鼎盛期距今4300左右,吻合《尚書》記錄堯元載“帝堯授時”四仲中星所在位置根據現代天文學推算為公元前2357年,因為在距今4500年∽4300年的時段,目前考古尚未發現比石家河古城規模更宏大的遺址,可能少昊、高陽、高辛及唐堯前期仍以石家河為首都。
而到了五帝后期,距今4300年∽4000年,黃河中游出現了兩座比石家河規模巨大的古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陜西神木石峁古城。也就是說黃帝南下定都長江中游石家河,而后世帝堯遷都北上黃河中游。帝堯遷都北上的原因:長江南北分布三苗,堯娶丹水三苗女皇氏,三苗君長擁立外甥“帝丹朱”,而堯重用虞舜輔佐并要禪位,如果在南方征三苗,石家河都城會被三苗包圍夾攻,移都到黃河中游,征三苗無后顧之憂??蓢@帝堯盛世而南方卻出現大旱、洪水輪番災難:“殺草木,焦禾稼”,“蕩蕩洪水,浩浩滔天”;還出了“四兇”強敵:三苗、共工、驩兜、伯鯀!面對天災人禍,只能跳出包圍圈遷都黃河中游,而后各個擊破為上策。
筆者指點的三皇城,并不影響各地有關三皇的歷史傳說,傳說的地域范圍越廣闊,恰好佐證三皇曾經“一統天下”,正如筆者采用全國各地出土的文物照片作證一樣。中國古史正是憑借典載、傳說、考古三鉚投一竅,內容才豐富多彩。
繼伏羲統治天下的日人族神農炎帝成為“龍子”,接替炎帝統治天下的龍人族軒轅黃帝成為“云龍”。后世歷朝歷代皇帝,都是延用伏羲一統天下的龍圖徽,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龍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至于區域性的方國,使用自己的族徽也很正常,比如四川金沙人在距今三千年左右使用金箔圖徽“四鳥繞日”,顯然也是象征大團圓,仍是大一統的意象。
考古發現的實證越來越多,盛世修史,我們確實到了走出衰世疑古時代的階段。在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據今5100年∽4000年前,中國各地出現了眾多古城。卦、日、龍圖徽出現在各個文化區的重要器物上;伏羲的復合神徽,起源于7800年前湖南高廟文化的玉雕圖徽,甚至影響商周青銅器上饕餮紋和獸面紋的傳承。玉制禮器越來越規范。這一切都說明,中華文明已經完全成形了。
距今4300年開始,黃河流域出現了規模更大的古城,考古學家在陜西石峁、關中西安太平、山西陶寺、河南二里頭發現了幾個巨大的五帝晚期到夏代古城遺址。
首先看使用年代:山西陶寺(公元前2300年∽前2000年);陜西石峁(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河南二里頭(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
其次看遺址面積:陶寺古城280萬平方米;石峁古城425萬平方米;二里頭古城300萬平方米。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夏代時間范圍是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然而,考古重大發現青海喇家聚落,一場強烈地震造成山崩垮塌形成黃河堰塞湖,巨大堰塞湖潰決的特大洪水嚴重損壞了下游25公里處的喇家聚落,包括兒童在內的一些遇難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通過對喇家遺址中被埋幼年人骨進行碳14年代測定,確定這場大洪水發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跐Q洪水的精確定年,以及大禹和其父鯀治水約用20年的歷史記載,最新研究推斷,夏朝的起始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年,晚于早先的推斷,但與黃河流域考古記錄中社會重大轉型的年代一致,即與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銅文化開始的年代一致。
那么,山西陶寺古城屬于堯舜時期;陜西石峁古城前半期屬于虞舜時期,后半期屬于夏代早、中期;河南二里頭屬于夏代中、晚期和商代早期。
2021年10月,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均被列入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我們得認可考古發現的史實。
依據古史記載:“堯生于丹陵,初封于唐”,即陜西商洛、湖北十堰與河南南陽的丹水流域,初封地為南陽唐河流域,因稱唐堯;“媯墟在西城,舜所居;安康為媯墟,或謂之姚墟”,虞舜姚姓,故居在陜西安康;“禹生西羌,西夷人也”,大禹夏后氏早期活動于陜西西南部、四川北部、青海東北部、甘肅東南部。也就是說堯、舜、禹家族是長江北部支流漢水、岷江人,早期活動于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南部區域,從長江流域北上黃河流域,在中原建立都城,作為統治東西南北的中心,也是妥當的選擇。
按三座古城規模和年代推論:陶寺古城是堯都,虞舜、夏禹曾在堯都為臣;石峁古城是舜都、禹都、啟都,也是后羿、寒浞篡夏之都;二里頭古城是夏后少康復國之都。陶寺古城毀于“四兇”戰亂,石峁古城毀于少康復國之戰,二里頭古城衰于商湯伐夏桀。
至于西安太平遺址2021年發現夏代文化,是“夏啟之臣孟涂司巴”的城邑,因為夏代巴人活動地域廣闊勢力強大,不僅有“漢南之國四十國”,而且主力在秦嶺南北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占居著江漢和關中,控制著夏朝江山的三分之二。
巴人各邦國部族分別是三皇五帝的后代,繼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制度,與夏人是同盟關系,而夏人實行天下為家的私有社會制度,關中巴人與陜北夏人存在諸多矛盾糾紛,所以“孟涂入巴息訟”穩定同盟關系猶為重要;所謂“孟涂司神于巴”,是因伏羲后世庸蜀彭濮是巴國四強(髳為神農族,微為虞舜族,盧為高辛鯀妻族,羌為堯禹聯邦族),而“夏建寅宗伏羲”,具有崇拜祖先神伏羲的共同信仰,這更是強化同盟關系的至要。
就連帝王夏啟,因廢除公天下而建立家天下,引起眾叛親離,他“殺益”、“屠母”、“伐有扈”,損兵折將,無力平息“季子武觀”在封地韓城發動叛亂,而依靠孟涂動員鄰近虎巴兩部落和髳巴一部落出兵,由虎巴彭國首領彭伯壽統率三部巴師,活捉了武觀交給夏啟處置,同時也更加削弱了夏朝的兵力;所以夏邑石峁城墻浮雕“二虎一牛首”虎髳兩巴族徽,以彰顯其功,同時也以夏朝有得力盟友而唬人。
夏啟傳位給長子太康元年,后羿便輕而易舉地篡奪了勢單力薄的夏政,接著寒浞殺羿而執政,使夏朝失國半個世紀。而魚巴微國君主虞思嫁二姚、贈田地、給軍旅助夏后少康復國。
商湯聯合“漢南之國四十國”(三苗、百濮、庸支族)滅夏桀;西周文、武二王結盟“牧誓八國”南滅三星堆、北滅商紂王;姜巴髳人申侯聯絡西夷(巴人眾邦族統稱)、犬戎(亦稱巴戎)攻殺周幽王。弱勢夏國被關中后起王國西周金文及《尚書》抬高放大了,其實沒有強勢巴國牛;公天下大同團結巴國,勢必比家天下小康孤立夏國強大。說西安太平為巴國城邑不丟人現眼而光彩榮耀。
西安太平作為擁有夏朝大半壁江山領土的巴人首府,城邑規模也不小、文化內涵也豐富;《山海經》記載“西南有巴國”,也可以說西安太平是夏代巴人所建的巴國首都;殷墟甲骨文稱夏都為“西邑”,邑者囗巴,四方城墻巴人所造,陶寺、石峁、二里頭都邑,是堯、舜、禹、啟、少康利用故里鄉親巴人營建。
史學界別小看巴人:是巴人勢力決定了夏商周三朝興亡命運,改朝換代靠巴人;是巴人助“漢中王”劉邦打江山建立漢朝,巴人主力以漢水為名率先號稱漢族,“天漢美名”大漢帝國推廣漢文化使大多數人口跟風附隨亦稱漢族;巴人各支系成為西北、西南、中南眾多少數民族。
總而言之,中華文明,從一萬年前開始生根,九千年前開始發苗,八千年前開始開花,七千年前開始結果,五六千年前已經有了最初的古國,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
人們喜歡用王國來命名,那么權且稱中華文明為:一萬年前陶稻粟王國,八九千年玉器王國,六七千年彩陶王國,四五千年三皇五帝王國,三四千年夏商周王國。
中華文明古國,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屹立世界東方而名垂世界史冊。
附:云龍形玉佩
紅山文化玉雕,以“玉龍”和“玉豬龍”造型簡樸聞名,可以說是從原始的勾形器和玉玦演化,源自C形似勾云。而云龍形玉佩卻工藝復雜,內函意蘊豐富,神態既剛猛又優雅,給人以似龍非龍的騰飛之感,卻令人費解,觀其美而難言喻。其多出于大墓葬貴族陪葬胸佩,顯得意義非凡。
云龍形玉佩,似云,似龍,采用擬物與抽象相結合的手法,以平面打磨的工藝,表現出了極具張性的美,是紅山文化先民高超的藝術水平與神靈崇拜相結合的產物。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彎勾,為旋渦形,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在正面或兩面琢磨出與器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凹槽。但也不居一格,造型多樣。已發現的云龍形玉佩均置于死者的胸前,說明其非同尋常的神圣意義,是意象化的象征“飛龍乘云”“乘龍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