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周金甫
文/渡城
在幾位好友的引薦下,一段時間里,我有幾次都想登門拜訪一下周金甫大師。為對其玉石雕刻藝術作品造詣的“眼見為實”,我乘高鐵八百余公里專程到其青田的玉石雕刻藝術館,鑒賞到周金甫及相關多位大師的雕刻作品的神采,一并欣賞到周金甫大師收藏的一百多位不同工藝大師的藝術佳作,讓人大開眼界。
心手相合 精益求精
周金甫1959年生于浙江省溫州市的甌海區,1974年隨父遷居青田石雕的發祥地山口,學習石雕創作,師從名師林蘇照大師。三年學徒,能掌握雕刻的基本技藝,以后就只能靠自己的勤奮與悟性了。出了師門之后,他并沒有潛心于專門從事雕刻,而是在溫州與山口之間來回轉。“我19歲時就當了村里的生產隊長。”周金甫常這樣介紹個人的一些經歷。在計劃經濟時代,糧食生產還是人們主要的勞動和工作方式,他也是從糧食、謀生的角度來定位自己,雕刻只是業余興趣愛好,賺一點填補家用,只不過手藝精湛一些就好賣一點。因為這個,周金甫的技藝在不斷貼補家用中磨練提升。在跟隨師傅學藝的過程中,從花卉到花籃,各種植物都經過縝密的練習,致使對花卉植物觀察成為一種習慣。
幾年的生產隊長,整個田野的風情全都銘刻在周金甫的心口,高粱、玉米、水稻等五谷雜糧成為他雕刻創作的主要客體,手中的刻刀與心里的刻刀無形地吻合在一起。由于他勤奮好學和對青田石雕事業的癡迷,如今已成為青田石雕的中堅力量,并受到鄧白等著名美術教育家的好評:“藝術在生活中,生活在藝術中”。但藝術創作是寂寞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周金甫把幾十年生活中的磨練和感受全部都傾注在石頭上,使一塊塊石頭有了自己的生命。如早些年創作的《高梁》、《東園秀色》、《稻花香》、《獨占金秋》等等,都體現了他對傳統花鳥題材的把握和高超的技藝。既表現了青田石雕因色取俏“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的鏤雕技藝特色,又突出了豐收的主題,成為“群眾喜歡、專家點頭”的作品。從十幾歲開始,到年過花甲,周金甫從來沒有停止過田園耕種,他對子女、徒弟也是如此要求和教導。在他看來,在石頭上繡花需要靈巧的手藝,更需要內心的“譜”,心里沒有譜,即使繡出來也是缺乏神韻的。現在在自己的藝術館四周遍種各種農作物與花卉蔬果。“只有全面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關注外部形象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手中的刻刀得心應手。”周金甫經常帶著徒弟邊觀察邊教導。
周金甫1988年創辦石馨苑石雕工作室;1989年開始收徒授藝;2004年創辦青田石馨苑石雕廠;2012年建成周金甫石雕藝術館,集青田石雕創作、展示、收藏于一體,并珍藏有諸多門類的工藝美術珍品。近年來,周金甫提出“天下石,青田雕”的創作理念,身體力行,以青田石雕的精湛工藝在世界各地的玉石上“繡花”,創造“硬質玉材多形式多層次深層鏤雕”工藝,首開“昌江玉雕”先河,使昌江玉走進國家級殿堂。周金甫的作品《獨占金秋》被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收藏;數十件石雕作品被新加坡工業管理大學李嘉誠圖書館收藏。周金甫現居青田從事青田石雕,享受國務院津貼;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等;是第七屆青田縣政協委員,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常委,浙江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大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政協文史館工藝美術研究院副院長;個人榮獲浙江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特殊貢獻獎”等。除了將色彩斑斕的青田石雕作品繼續創新外,周金甫還創作出恬淡內斂的藍田玉雕作品、熱烈活潑的昌江玉雕作品,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石盡其用、巧色得當、栩栩如生。這些都是周金甫及其團隊2016年以來的創作實踐,他們依托青田石雕的特殊工藝技法實現從軟石到硬玉的突破,以及在硬質玉材上的“多層次鏤雕”,較好地把青田石雕“因材施藝、因色取巧”的創作理論得以應用,同時也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出一份力量。
精雕細琢 至美無聲
藝術貴在創新,它的生命力在于獨創。近幾年來,周金甫不僅著迷于對石雕作品的精雕細琢,而更多地投入到如何提高作品的意趣、品位上,因而他的作品表現了與眾不同的氣息,深受業內許多專家、藏家的一致好評。周金甫的創新之路,在于察人所未察,做人所未做。作為減法藝術,加之石料昂貴,青田石雕對材料的合理運用彌足珍貴,因材施藝、俏色雕刻、精工細刻也成為這個門類的技藝根本。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都需要表現得形象逼真,尤其是花卉領域的雕刻創作,必須具備扎實的寫實功底,手上功夫過硬,牡丹、菊花、荷花、梅花才能栩栩如生。周金甫的花卉,寫實之至、逼真之至、細膩之至。但寫實是否就停留在照片式的求實嗎?周金甫說并非如此。求實只是體現刀功的前奏,關鍵是把石語與花語吻合起來,用表面的精湛展現內在的思想和情感,這才是創新。牡丹既為傳統創作客體,也是周金甫的代表性花卉雕刻之一。牡丹,在周金甫的手中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息。“我經常去洛陽,別人漂亮的牡丹花,我卻關注并不耀眼的花朵。”周金甫說,“牡丹花的艷麗誰都知曉,但是牡丹花的生長習性,花朵、枝葉等每個細節就很少有人關注。”他雕牡丹從花蕊、花瓣、葉子等細節入手,不同朝向的花朵與葉子之間都有不同的表現,但是每個花朵、每片葉子都有一種內在的表現力充斥著畫面意境。他從傳統的花開富貴主題入手,經過主題的升華演變,把社會的繁華與生命旋律的昂揚組合在一起,把一個盛世繁華的世界進行重彩濃墨地展示。“雕刻并非是盲目地畫葫蘆,注重刀法細膩,做好逼真的同時,將自己的思考融入到細節中去。”周金甫說,“寫實是青田石雕技藝過人的特點,否則郭沫若也不會用“鬼斧神工”來夸獎青田石雕,我們不能局限在寫實,而是通過植物等載體的特點來展示我們心中虛構的意象,這樣作品才有內在的美。”周金甫追求的絕不是“花非花,霧非霧”的朦朧,他的“花”便是“花”,“葉”便是“葉”,在花中寄予他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和體悟,在藝術真實中凸顯虛構的意象,以花枝卷葉來闡述自己心中建構的那一片藝術空間的美好。周金甫2000年創作的《老來俏》,利用石頭鮮明的色彩變化,師法造化,以簡練的線條和刀法,突出表現了枯木逢春的主題,這一作品獲得了2000年西湖博覽會銀獎。創作的《知秋》選用名貴封門青為原料,將晶瑩透明的青白色處理成令人喜愛的苦瓜,黑色部分巧妙地雕成各種正在歡唱的昆蟲,而簡潔不事雕飾的底座,一改繁瑣的作法與主體繁簡得當,達到和諧、統一、愉悅的藝術效果。不但充分顯示了青田石雕“俏色妙用、鏤雕精致”的技藝特色,還顯示了創作者的創新追求。這件作品使他獲得浙江省工藝美術界的最高獎--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獎。他的多件作品還屢屢獲得大獎,如作品《心系千家》、《仙山金丹》分別榮獲第二屆、第四屆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金獎;作品《知秋》、《再生緣》分別榮獲首屆、第二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評比精品獎;作品《高粱》、《獨占金秋》榮獲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品展評會金獎;作品《高風亮節》榮獲中國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品博覽會金獎;作品《老來俏》榮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作品《生命之源》、《重聚風采》、《獨樹一幟》分別榮獲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金獎;作品《相依為榮》、《北國之春》、《赤山紅松》分別榮獲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國際民間手工藝金獎;作品《生命之源》榮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塈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等二十多個重要獎項。他頻頻獲得大獎,緣于他的刻苦鉆研、不斷探索創新。近來,他又在努力學習繪畫、雕塑的表現手法,把作品更多的空間留給藝術觀賞者,引發讀者的聯想和共鳴。其作品既具青田石雕傳統技法,又結合寫意,達到了“不了之了”的藝術效果,拓展了青田石雕的創作思路。
與人為善 大樸不雕
周金甫是一位大樸不雕的人,他為人樸實、質樸,干脆簡潔不做任何雕飾。李白有贊頌蓮花的詩句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調的是蓮花的自然美,天然高雅。周金甫不靠華麗的衣著、打扮、化妝來張揚自身外在的美,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表現自身樸實無華的氣質。他更主要是表現在其學識和修養方面,憑的是內在的心靈的美,這就講究樸素真淳、自然而然地流露,有知識、有教養、懂禮儀、落落大方,是撼人心魄的精神氣場。周金甫大師的為人常為朋友所道稱,與同行之間也非常團結友好,彼此尊重,他認為做個好的藝人應該“德藝雙馨”,所以他把自己的創作室取作“石馨苑”來鞭策自己。
“我是個愛熱鬧的人,我自己雕刻也希望雕刻的人越來越多,學技術的人越多,雕得越好,大家掙錢就容易。”這是周金甫樸素的“共贏”觀。1988年,周金甫從溫州來到山口,創辦了石馨苑石雕工作室,扔下了種地等其他的謀生活,一門心思從事雕刻。不單單是自己潛心雕刻創作,而且廣開山門收徒授藝。他喜歡給徒弟取個雅號,最多時門下徒弟二十多個。他不喜歡沉悶的工作場面,喜歡有說有笑的氛圍,但是有幾條紅線徒弟們不能破。“賭博不許,道德是第一。”這是徒弟入門首教的話。徒弟出師后,他會給徒弟兩個選擇,繼續跟在他門下雕刻創作的,他付工資,自立門戶的他送一套雕刻的工具,并幫助落實雕刻的場所。大部分徒弟喜歡繼續留在師傅身邊,因此周金甫大師的工作室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幾十人。一方面給徒弟傳授技藝,一方面還做好服務工作,幫助徒弟評職稱,組織徒弟的作品參加各種展評,有十幾位徒弟已經獲得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同時還帶著徒弟帶著作品到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舉辦作品展示會。如今他麾下的徒弟已過百人,一部分已經成為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并且自己帶徒授藝。他就像一個火炬手,高舉青田石雕的火炬,帶領一群人在傳播著青田石雕藝術,把雕刻的福音傳播開去。周金甫是青田石雕農作物花卉領域雕刻創作的領頭人,創造了以形抓神的真實與虛構組合的“牡丹”模式。身為全國政協文史委工藝美術研究院副院長、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石雕專業委員會主任,創作之余,他還致力于青田石雕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他用樂哈哈的笑聲講述青田石雕的故事,不說泰斗,但是一代宗師恰如其分。從事青田石雕近五十年來,周金甫培養了一支龐大的石雕技藝傳承隊伍,其中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十余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三十余名,中高師以上職稱百余名。近年開展校企合作,以海南昌江周金甫大師玉雕工作室、陜西藍田玉雕研究院為載體培養了數百名年輕玉石雕刻工作者,為中國玉石雕刻行業發展夯實了人才基礎。
作品欣賞:
尾聲
在一次講座中,周金甫以“以玉為緣,雕刻人生”為題,講述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田石雕”1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浙江西南地區——青田縣土生土長的民間手工藝,青田石雕“多層次鏤雕”的雕刻工藝在中國工藝美術領域獨樹一幟。當前,優秀手工藝如何傳承、發展,怎樣在新一代人手中發揚光大?周金甫大師也對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石雕、玉雕必將在周金甫這樣一批大師的手中發揚光大,并伴隨著民族“文化自信”和偉大復興而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渡城,本名陳大明,筆名渡城、蒼芒,詩人、作家、藝術評論家、書畫收藏家、荊山玉運營推廣人、《和氏璧》期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