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中,家是世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她有著深厚的意味、豐富的內涵。家譜是記錄本族世系功德的史書。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遷徙,族人的生卒年月與婚姻狀況,甚至家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的歷史文化匯總和歷史檔案。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無數(shù)個家族史的聚合,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是每個家族精神的展延。家譜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佐證;家譜對歷史學、人口學、民俗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家譜更是子孫后代秉承族志家風,奮發(fā)圖強之現(xiàn)實教材。修訂家譜是刻錄血緣關系的傳承,銘記前人的榮耀以勵后人。古語云:禮莫大于尊祖敬宗,典莫大于修續(xù)家譜。
我在上海從事古籍修復工作,這些年也陸陸續(xù)續(xù)為家鄉(xiāng)修復過一些古書畫和家譜。這些浸潤著家鄉(xiāng)氣息的古老物件讓我倍感親切。感謝鄉(xiāng)親的信任與相托,讓我與這些古物有緣交集。每次與古物的相伴的過程,都讓我對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多一份了解,多一些惦念,更增多一份情感。
此次有幸應李氏之邀,修復家譜,頗有所獲。現(xiàn)將所修之過程概述如下,既為行業(yè)交流探討之素材,亦為《李氏家譜》傳續(xù)之記述。
一、建立修復檔案
家譜收到后,在正式開工前,要先建立修復檔案,一般以文字結合圖像形式詳細記錄修復前家譜的原始信息。
《李氏家譜》修復前的基本信息:
信宜市金垌《李氏家譜》記錄李氏始祖自福建莆田遷居至廣東信宜乃至此后十五世子孫世系脈絡,跨度 400 多年。
家譜為手寫紙本,紙張為毛太紙,裝幀形式為筒子頁簡裝(毛裝),尺寸為:113*172 毫米,共存留 16 頁,其中 7 頁有文字,其余為空白頁。
家譜整體松散殘破。封皮、封底、護頁完全缺失。前三頁書口完全分離。第一、第二頁書腳部分缺失三分之一左右,第三頁缺失四分之一左右,這些頁面部分文字缺失。
整冊家譜的書頁紙張變色、受損嚴重。同時還伴有脆化、粘連、水漬、絮化、表面污黑等多種狀況。特別是第一頁:顏色發(fā)黑;紙質 焦薄;沿口油糟;污跡明顯。部分頁面還存在霉斑。生物性破壞也很 嚴重:穿透性蟲蛀面積較大且相連成片;蟲蝕、啃咬后的排泄物致使 書頁殘碎部分粘連纏繞在一起,翻閱時會造成殘頁撕裂或形成小碎片。
(圖 1、圖 2)
二、制定修復方案
古人云:謀定而后動。修復家譜亦然。修復前要對家譜進行整體研究和評估。基于原件的現(xiàn)狀,明確修復的環(huán)節(jié),預估修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及發(fā)生的問題,想好對策及解決辦法,同步考慮好需要使用的材料、工藝、流程等;并預測修復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及可采用的應對方案。總之,要做到思考完備、準備充分,胸有成竹后開始行動。
針對本家譜的狀況,我擬定了以下修復方式:
1.悶蒸+淋洗
由于家譜有霉斑和霉味,需要使用悶蒸做整書消殺,又由于書頁有明顯的污漬,確定使用淋洗方式清洗書頁。
2.補洞+整托
考慮到書頁非常脆薄,如果只用補洞眼和接補缺塊的方式很難保障家譜最終的牢固度,所以我決定在補洞、補缺基礎上再用蟬翼紙在
背面整托書頁,這樣既可以增加書頁的物理性能,也最大限度減少紙張厚度,盡可能保持紙張的初始狀態(tài)。
3.缺字、缺筆畫按空白修補
家譜頁面殘缺和蟲蛀明顯,部分文字和筆畫有缺失。文字是否需要接補,得事先確定。
一般遇到:因蟲蛀而使頁面中一些文字失去部分筆跡,但這部分文字框架清晰,筆意明顯,可以采用補墨接筆方式補全。
而《李氏家譜》中的書頁有部分頁面缺損較大,幾乎占整張書頁的三分之一。由于是孤本,這種情況下缺失的文字、內容無法確定, 也無據(jù)可循,所以文字無法補全。經反復斟酌,我決定對家譜的殘缺文字和筆畫均按空白修補法進行修補。修復后的家譜將保留部分文字殘缺的狀態(tài)。這也是古書籍修復中常用的修復方式。
4.改毛裝為線裝
本家譜原書為紙捻毛裝,且封皮、封底和護頁缺失。這樣不利于家譜的保存和使用,所以我計劃在修復后增補封皮、封底和護頁,同時,改毛裝為四眼線裝。
5.增加整書厚度
由于現(xiàn)存的家譜遺留頁面數(shù)量不多,僅 16 頁,且紙張較薄。若修復后直接裝訂會稍顯單薄,不夠精美。所以我擬增配書頁,增加整冊家譜的厚度。
6.增配函套
為了便于存放和使用,提升美觀,我打算為修復后的家譜配制一
冊函套,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套件。這樣不僅能使家譜得到更好的保護,也更顯其厚實莊重。
二、實施步驟
根據(jù)修復流程,首先對待修家譜進行拍照和記錄,留取原始信息; 然后分析家譜病害狀況,制定合理修復方案,最后實施修復。具體工序如下:
1.整書悶蒸
收到家譜時發(fā)現(xiàn)多頁有紅色霉斑,近聞還有霉變味,所以在拆解家譜前需要整書悶蒸。即用蒸鍋把整本家譜隔水悶蒸。這樣做,既為了消殺霉菌和其它微生物病菌,且高溫悶蒸后能加固家譜文字墨色, 避免后期淋洗的時候墨色洇褪。
具體做法是:先用柔軟的毛筆仔細地將書頁上的灰塵和霉粉掃除, 然后用干凈的宣紙或者白布將家譜包裹三或四層,再裝到密封性好的 塑料封邊袋內,放在大小合適的蒸鍋內隔水悶蒸 15 至 20 分鐘。
操作注意點:一是,蒸前務必要把塑料袋內的空氣盡量擠掉,以防悶蒸時袋內空氣高溫膨脹把塑料袋漲破,使家譜受損;二是控制好時間。蒸煮的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 30 分鐘內;三是及時晾干。家譜蒸后要盡快從鍋里取出,解開包裹,放在干燥環(huán)境自然晾干。(圖3、圖 4)
2.拆解家譜
《李氏家譜》為紙捻式毛裝,通常直接剪斷紙捻后即可逐頁剝離。但家譜因穿透性蟲蛀面積較大且相連成片,蟲蛀啃咬過程留下的排泄物,使書頁殘碎部分粘連纏繞在一起,強行拆分會使殘頁撕裂或形成小碎片,導致部分文字及筆畫脫離散落等情況。為了最大程度保留書頁完整,可以用鑷子把粘連處輕輕撥開,先小范圍、小部分進行分離, 再逐頁拆解。遇到難以剝離的粘連處可以用清水濕潤后放置一會再拆分。
操作注意點:一是明晰標注頁碼。拆解家譜前,要用鉛筆在每張頁面靠書脊位置標注頁碼,以防后續(xù)裝訂錯亂。二是完全收集留存碎片。本家譜由于碎片較多,要把碎片收集、篩檢、核對后,歸附在每個筒子頁上,做好標注并分別存放,以待后續(xù)修復取用。
3.清洗書頁
通常,民間的一些老家譜因年代久遠,書頁在陽光照射和有害氣
體、灰塵等侵蝕下,會泛黃或發(fā)黑、發(fā)脆;又因使用頻繁,在傳閱過程中會受到手汗等各種污染,形成污跡。同時,在細菌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又會產生霉班;甚至還有蟲鼠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蛀蝕、啃咬、排泄糞便、繁殖后代等印記,日積月累,久而久之,老家譜遂雜病纏身,污齪不堪。
清除上述毛病有各種專門的辦法,其中最通用的辦法是水洗。水洗又分為漂洗和淋洗。水洗書頁前,一般要先做一些測驗,看書頁的紙張是否經得起水的浸飽、沖刷,墨跡是否會遇水洇散。若遇到紙張物理性能太差、墨跡經不起水泡就不可輕易水洗;若遇到一些糟朽嚴重的書頁,為避免損壞,一般也不采取水洗辦法;有些書頁有油跡或者霉斑嚴重,用清水無法洗掉時,就要使用清洗劑。這里還需要一提的是:市面上漂洗書頁的清洗劑雖然都是淡化的溶液,但對書頁仍有微弱的腐蝕作用。若沒有豐富的操作經驗的話,還是慎用為好,以免造成不可逆轉的損毀。
《李氏家譜》的主要病害是糟朽、蟲蛀和霉變。整冊的紙張比較脆朽。除了第一、第二頁污跡比較明顯,其它頁面主要是生物病害。用顯微鏡觀察,霉菌主要形成在紙張表面,尚未傷及紙張纖維。經物理性能和抗水性能試驗,符合水洗要求。但由于蟲蛀洞眼較多,不宜漂洗,采用輕度淋洗比較合適。
考慮先以熱水輕度淋洗書頁;晾干后,視清洗效果再確定是否需要使用化學試劑進一步清洗。
具體做法是:在 15 度左右傾斜的茶托上放一張粗面牛油紙,把
拆解的書頁展開,正面朝上放在牛油紙上。然后用 60 度左右的熱水順著筆桿緩慢澆淋,或用干凈毛筆沾熱水輕輕刷洗,讓刷洗水沿著茶托出水口流走,直到流出來的水變清。待茶托水流掉后,拎起牛油紙把洗過的書頁轉鋪到一張干凈的宣紙上晾干。書頁污糟嚴重處需用溫水反復多次淋洗,直到污糟變淡或消失。
觀察第一次淋洗后晾干的書頁,局部有難以去除的污跡或者霉斑, 再使用漂白粉溶液進一步清洗。
操作注意點:一是紙張在淋洗過程中比較容易撕裂。要特別留意觀察:蟲蛀沿口和脆薄的部位。如有沖刷出來的碎片一定要及時收集保存,防止損壞或丟失。二是漂白粉溶液是化學試劑,對書頁會造成一定損傷,因此配制比例要控制好,要盡量縮短溶液在書頁上的時間, 并迅速用清水對施液處淋洗干凈(圖 5、圖 6)
4.配紙
在古籍修復中選擇合適的修復配紙是至關重要的。為使修復后的
古籍能以完整、完美展現(xiàn),一般在配紙方面會選用和古籍原紙張種類相同、紙性相符,顏色適宜,厚薄相近,廉紋相似,年代相仿的古紙。
不過目前用于古籍修復的古紙來源奇缺,所以在修復時,通常采用以性質相同的新紙染色或做舊后用做配紙。需要指出的是,新紙必須為傳統(tǒng)的、無化學添加劑的手工造紙,同時還要注意紙張的酸堿度,以中性或微堿性為佳。
《李氏家譜》原紙張為竹紙,應為清代產自福建江西一帶的竹紙。此類紙張目前市面上已經非常稀少。即使同為竹紙,如果厚薄不同或者廉紋相差太大也不能使用。選紙頗費周折,多處取樣均不理想,最后只好選用挖肉補瘡的方式,利用本家譜后面幾頁無字空白頁作為有字頁的補洞補缺用紙。雖然這些頁面殘破和蟲蛀比較嚴重,但是截取其中部分作為補缺補洞用紙卻非常合適。(圖 7)
解決了家譜補洞補缺用紙后,還需要物色整托用的蟬翼紙以及增配封皮、封底、護頁、增配內頁的各種紙張。經過篩選,我選擇了一款安徽涇縣的蟬翼紙為整托紙,封皮和封底則用稍厚的連綿紙,護頁和增配頁面均選用厚薄,手感接近原件的扎花紙。(圖 8)
所有紙張確定后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紙張染制成需要的顏色了。
5.染紙
在古籍、書畫修復中,染紙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染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修復后的外觀效果。
久經歲月的古書,經各種因素的作用,其紙張一般會呈現(xiàn)一種古樸、陳湮的色調。修補時,為保持原書的面貌,要盡量做到“整舊如舊”。修復紙張要與古書原有色澤接近。若修復紙顏色不當,修復后的古書籍就會顯得突兀,既不協(xié)調,也不美觀。當下,要找到適合修復的老紙非常困難,即使有價格也非常昂貴。所以,現(xiàn)在修復古籍書畫基本上會采用新紙染色、做舊后再使用。染制修復用紙所需的染料也很關鍵。各地雖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基本上以植物染料為主。染紙通常有刷染、浸染、淋染、噴染、印染、疊染等方式,仿古染紙根據(jù)色澤深淺一般需要染 2 到 4 遍,紙張每一遍染色后必須充分晾干后才能染下一遍。染制后的紙張要求物理性能穩(wěn)定,不褪色,不洇色。
《李氏家譜》紙張整體呈現(xiàn)黃褐偏黑色,為此,我選用黃柏、皂角、梧桐樹葉和綠茶等制作染料;基于家譜的現(xiàn)狀,決定采用浸染的方式進行染紙。
具體做法如下:
將選用的黃柏、皂角、梧桐樹葉和綠茶,分別熬水勾兌配制。在實施前,先做了配制染色水小試:用量杯從熬制的不同色液中分別量取少量混合勾兌,用小塊配紙試染,用吹風機加速吹干,把試染紙和原書頁對比看染色效果。根據(jù)試染結果再調整各色液的比例,這個過程有點像做化學實驗,往往難以一次成功,需要反復勾兌多次。直到試驗結果滿意,再按小試比例配制染色液。有時,配制染色液有時候
還需要添加適量礦物質顏料,如朱砂和赭石等。調配好的色液需要沉淀和過濾后才能使用。(圖 9、圖 10、圖 11)
在實施浸染時,首先把紙張裁切成需要的尺寸,把已經配好的染料液倒入染槽內,用一根直徑 0.5cm 長約 50cm 的小塑料桿,一頭伸到染槽內沾濕,把紙張邊沿貼在濕塑料桿上,往內卷一圈半,利用染色液把紙張搭粘在塑料桿上,類似做了一面小手旗一樣,手握塑料桿把紙張放入染槽內,讓染料液浸滿整張紙,然后將紙張翻面再浸泡。這個過程中如產生氣泡,可以用毛筆搓破或者把氣泡推離紙面。檢查完全濕透后,再把紙張移到晾桿上,垂掛晾干。這是第一遍染色過程。待紙張干后,可以重復之前的操作進行第二、第三次,直至完成染色工作。(圖 12)
按照以上方法把需要染色的補紙、增頁紙、封皮、封底等紙張依次染好晾干,仔細檢查、剔除瑕疵部分,歸類待用。
6.碎片整理
由于家譜受脆化和蟲蛀影響,翻閱、拆解和清洗過程中會有殘片和碎片產生。這些殘、碎片是家譜的一部分,有些還帶有文字或筆畫, 是家譜本身重要的原始信息,是一點一片都不能遺棄的。
面對數(shù)量龐雜,錯亂無序的碎片,必須聚精會神地去面對,仔細甄別,反復對比。所有碎片必須拼對歸位、準確無誤,絕對不允許組拼錯誤,張冠李戴。
家譜書寫人員和年代不同,書寫風格和字體也有所不同,拼接校對脫落的文字和筆劃碎片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字體和墨色加以甄別,必要時也可以用電腦輔助篩對。把所有殘片碎片找到相對應的頁面和位置后,做好記錄,分頁存放,方便修補時取用。
這是十分考驗細心和耐心的工作。
7.修補書頁
書頁經過淋洗晾干后就可以開始修補工作了。
把主要材料準備好:如;殘碎片、修補紙和待補書頁、漿水、清
水等。(圖 13)
把相關工具準備好:裱畫板,透光板,漿筆、毛筆、排筆、棕刷、排刷、吸水紙、棉簽、紙巾、鑷子、噴水壺、毛巾、塑料薄膜、手術刀、美工刀、剪刀等。(圖 14)
具體做法:
首先,把一張比書頁稍大的塑料薄膜鋪在透光板上,將家譜書頁 背面朝上放在塑料膜上,噴少許水,使書頁微微濕潤,自然舒展開來, 用鑷子和竹啟把書頁折疊或錯位部分修正歸位。如遇到書頁有裂開的, 可將其對齊并攏。
然后,開啟透光板電源。通過透光檢查書頁的清潔情況,如果有未清洗干凈的蟲口或者雜質,可以使用手術刀或棉簽將其清除。隨后再向書頁噴水,讓書頁充分濕潤并平順貼附在塑料膜上。用干凈的干毛巾鋪蓋在書頁上,用手掌輕輕按壓毛巾,吸掉多余的水分,讓書頁保持半干狀態(tài)。
接著,拿掉毛巾,用漿筆沿修補區(qū)邊緣刷上稀漿糊。把整理好的
書頁殘碎片以及事先準備好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修補紙用鑷子夾到涂了漿水的缺口或洞眼上,用手指輔助調整位置,再用棉簽進行按壓,
使之充分粘合。依此類推,直至整張書頁修補完成。
操作注意點:一是修補的順序是先中間,再邊緣;先大后小;二是修補紙的簾紋與書頁的簾紋橫豎要一致;三是要保持濕潤。即修補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書頁始終處于半濕潤狀態(tài),感覺書頁偏干了就要及時噴水。
一張書頁所有洞眼和缺失都補上后,再把準備好的托背紙(蟬翼紙)平鋪在臺面上,刷上稀漿糊。待稍干后,將修補好的書頁背面覆蓋上去,先用棕刷刷實,再覆上一塊透明塑料薄膜,把修補接搭凸起處用書錘輕敲,錘打平實,使紙張厚薄保持一致或者接近。然后轉貼到裱畫板上繃平、晾干。依此操作,把所有待修補書頁修復完成。(圖15、圖 16、圖 17、圖 18)
8.修色
書頁的修色是針對修補后補紙與原書頁的顏色誤差的一種彌補方式。
家譜由于使用年代久遠,往往呈現(xiàn):書頁邊緣顏色與中間顏色存 在比較明顯色差,或由于煙熏、霉變、污損等,造成書頁局部顏色產 生變化的現(xiàn)象。而修補紙難以做到與原書頁各部位的顏色一致。這樣 修補后的某些部位就會存在色差。為了使書頁的顏色更加協(xié)調和美觀, 需要對色差明顯的部位再做一些顏色修整。
修色時,一般使用配制合適的顏料液或者用礦物質粉料調配的色粉。
使用顏料液修色時,先用毛筆沾少量色液淡淡的上色。待第一遍干透了,感覺需要加深,再第二次上色,直至與原色接近為止。
使用色粉上色時,可以用化妝筆或棉簽沾色粉,先在樣品紙上試色,感覺顏色接近了,再應用到書頁上。對于小范圍的色差,也可以用彩色鉛筆做修補。
操作注意點:由于液體顏色在濕潤和干燥狀態(tài)下色彩變化較大, 每上一遍色,務必要待干后在自然光下比較,再確定是否需要再次上色。切記:寧淺勿深。修色要一次性成功,不能擦拭涂改。(圖 19、圖 20)
9.砑實
書頁經過修補、托裱、修色后,還需要砑實這個過程。砑實會讓書頁提高韌性和密實度,增加紙張的平整度,使紙張表面光滑舒展, 更加柔軟,便于翻閱,且不易磨損,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防潮、防霉、防蟲蛀等作用。
具體做法:首先在桌面上或壓板上放置一張厚皮紙,紙的大小比展開的書頁稍大。同時,仔細檢查板面和皮紙及書頁上有無砂粒或其它顆粒、雜質,避免滑壓時書頁被硌傷。
砑石上蠟后,在書頁背面進行橫豎滑壓。先一手握砑石,一手壓住書頁,進行上下滑壓一遍,然后將書頁上下調轉,進行滑壓。依次調轉各面滑壓。修補和接縫處要多壓幾遍。反面滑壓完成后,把書頁翻轉到正面,繼續(xù)滑壓。
需要注意的是:一是正面滑壓需要在書頁上面墊上一張韌性好的皮紙,滑壓的時候砑石是隔著皮紙滑壓書頁;也可以用釉面光滑的瓷器不上蠟直接在書頁上滑壓。二是書頁的正面不能著蠟,會影響書寫。
三是滑壓書頁的力度要均勻。循序漸進,滑痕要排列一致,防止出現(xiàn)
漏滑、重滑或不慎將書頁滑傷的現(xiàn)象。(圖 21、圖 22)
10.裝訂
在古籍修復中,裝訂是非常重要的程序。裝訂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所修書籍的牢固度和美觀性。
傳統(tǒng)古書籍的裝訂工序繁多,包括折頁、錘平、襯紙、接書腦、齊欄、壓實、釘紙捻、包角、加護頁、草訂、上封面、裁齊、打磨、打洞、穿線、貼簽條,以及各種特殊裝修。每一項都關系到修復后的整體效果。
按計劃,修復《李氏家譜》采用傳統(tǒng)的四眼線裝。具體做法: 把修補好的書頁折疊成筒子頁,按前后順序排好,后面再補充增
加厚度的空白頁面,要求配好后的書冊排列整齊,順序正確,特別要撞齊書口,用夾子把書冊固定住。接下來開始打書眼。書眼有紙捻眼和書線眼兩部分。紙捻也叫紙釘。通常用韌性好的皮紙或與所訂書頁紙質相同紙張做成,是為了固定書頁不移動,穿好紙捻后就可以對書籍的書首、樹根和書脊進行裁切和打磨。打磨好后再打書線眼。(圖
23)
接下來就是包書角。包角的位置在書冊最上和最下第一針眼處, 要與線痕、切口呈垂直狀。我用花綾染赭石色加淡墨刷色做舊,制成包角材料,以稠漿糊粘貼。包角時,注意做到:平整牢固、緊貼書頁。
(圖 24)
包書角完成后,就開始貼護頁和封皮、封底。護頁和封皮、封底均是筒子頁形式,做的要比書冊四邊稍大一點,按順序把護頁和封皮、封底放在書冊前后位置,與書口敦齊,用少量漿糊分別在靠書脊一邊粘貼固定位置,沿書冊大小將護頁和封皮、封底多余部分裁掉,然后根據(jù)事先打好的書眼穿線。線材為土黃色蠶絲線,染一點淡墨做舊。穿線要求入線要正確,拉線緊度適當。書冊穿線后平整牢固,雙股線并列排齊,無扭線、無交叉重疊、無脫絲,線結不外露,做到橫平豎直。(圖 25、圖 26)
最后貼簽條。簽條為赭石色皮紙打底溝邊,上貼米色連綿紙。為了修復后的家譜古樸、雅致、美觀,家譜的簽條、封面和、封底均采用局部做舊處理。
11.配制函套
函套也稱書套、書函,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國古籍裝具形式,用于書籍的保護和久藏,往往以厚紙板外裱錦緞或藍布。一般分為四合套和六合套。裹繞全書四面而露出書首和書根者為四合套;將全書六面全部包裹起來的函套叫六合套。
為《李氏家譜》配制的函套為傳統(tǒng)四合套。我根據(jù)修復后的家譜尺寸制作,由五塊 2.5mm 厚灰板組成。用做舊的瓷青色絹布包裱, 鎖扣用仿骨材料做成別子,制成半封閉露出書籍上下口。家譜裝入函套之中完全貼合,得到很好的保護。函套的簽條與家譜簽條一致,兩者統(tǒng)一融合,成為一體。
新增的封皮和函套上的簽條,我采用了“留白”,即不書寫內容。我想,該內容留給家譜族人中德高望重者或書法名家題寫更為合適。
(圖 27、圖 28)
12.復查
修復后的家譜要平放在壓書機上,壓置兩周左右。交付前,須要再反復翻閱,仔細檢查。
可通過燈光查看:書頁修補處有無起殼、脫漿、厚薄不一、起小疙瘩等情況。可通過反復翻閱、檢查:頁面是否平順、書口是否整齊、裝訂是否牢固、函套是否合適等情況。對于發(fā)現(xiàn)的不合格之處,應立即重修,直至合乎規(guī)范。(圖 29、圖 30、圖 31、圖 32)
后記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擴大,地球村成了人類共同的生活場域和精神家園。尋根問祖之風越來越盛,海內外同胞回鄉(xiāng)祭祖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家譜可以讓族人知道自己的血統(tǒng)源流;知道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先人經歷的磨難,獲得的成果,進而弘揚祖德功業(yè),秉承族志家風,
追尋先賢圣跡。
近年,續(xù)修、新修家譜已經成為許多家族的頭等大事。各地民眾踴躍修繕祖廟、祠堂,續(xù)修家譜,以追溯得姓淵源,彰揚受姓始祖, 探索血脈演變,記錄傳承脈絡,光大傳統(tǒng)文化。
這次,為李氏修復家譜,我采用的各項工藝都以傳統(tǒng)手工為主。無論是修復技法或是使用材料,都遵循了古籍文獻修復的原則(即安全性、真實性和可逆性原則)。同時,也綜合考慮家譜的美觀、保存和耐用等實際需要。整個修復過程中歷時半年,期間伏案醫(yī)書,俯仰之間,時時用心、處處小心,唯恐失之粗心,有負所托。所幸修復過程非常順利,修復后的《李氏家譜》完全恢復其各項功能和作用,重新煥發(fā)生機,得以延續(xù)傳世。
此冊修復后,如能為金垌李氏族群追根溯源、尋根問祖、敬祭祖先、促進家族團結及家鄉(xiāng)族譜研究提供依據(jù),也不啻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