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三農”工作又有了新的戰略謀劃。當前,我們的任務是做好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乘勢而上、接續奮斗。這不僅要求我們加快推進農村農民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而且要加快推進農民精神面貌的新變化。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也是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振興的思想動力。振興鄉村文化,需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以產業興旺為基礎
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沒有鄉村產業振興就很難振興鄉村文化,同樣沒有鄉村產業振興也留不住鄉村人才。這些年,隨著新型城鎮化、工業化的加快推進,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留下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留住鄉村人才,必須要有良好的鄉村經濟基礎,不斷縮小城鄉人才收入差距。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依托種養業、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和鄉土文化等特色,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延長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實現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布局,讓年輕人重新回農村,讓城里人愿意來農村。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用好鄉村文化資源
江西文脈悠長、人文厚重,自古便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從文化類型看,形成了以紅色文化、山水文化、書院文化、陶瓷文化、礦冶文化、藥業文化、商幫文化、建筑文化、茶葉文化、宗教文化等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十大地域文化。就文化名人而言,涌現了陶淵明、晏殊、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楊萬里、朱熹、文天祥、解縉、湯顯祖等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以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論,江西對儒釋道都有特殊貢獻,是儒家中興之地、佛教禪宗的定型之地、道教的發源之地。這些文化與名人大都源自廣袤的鄉村,在鄉村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至今仍有很大的開發余地。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尤其要保護好散落鄉間的古祠堂、古門樓、古民宅等遺址遺跡,通過修建故居、展覽館,修葺古墓、紀念碑以及文旅特色小鎮,完善軟硬件設施,將其打造成為特色旅游景點和文化窗口。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建設傳承良好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文明進步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來,優良的家風、家訓其終極目標就是通過“家和”,然后“萬事興”,最后達到家族的世代繁盛。江西永修雷氏、南昌新建汪氏、九江潯陽陶氏、德安義門陳氏、撫州臨川湯氏、上饒婺源詹氏、德興董氏、金溪陸氏、修水黃氏等先后亮相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據初步統計,江西上榜家族數量占全國十分之一。江西歷史上的許多經典家規家訓,對現在仍有積極現實意義,如天寶劉氏家訓提出要“敦孝悌、崇忠義、兢廉節、尊高年、尚有德、貴有爵”等,義門陳氏的《義門家范十二則》包含了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嚴夫婦、訓子孫、隆師儒、謹交游、睦鄰里、均出入、戒游惰等規范要求,“樣式雷”家族的“祖訓十條”提出“敦孝悌以厚人倫,崇祭祀以綏先靈,隆師傅以教子孫,循禮讓以睦鄉黨”等。要將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對歷史上的經典家規家訓進行歸納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挖掘提煉出一批符合當前鄉村振興的好家風、好家訓。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形成文明鄉風民約
鄉風民約依托于村民集體對特定共同行為的認可和贊同,體現出村民對鄉土意識的堅守,是村民日常活動的重要遵循。傳統社會中的鄉規民約形式多樣、內容具體,與鄉村民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當前,不少鄉村制定的鄉規民約則包括美麗家園、鄉風文明、文明村民、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平安建設、民主參與、土地管理以及獎懲措施等內容,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要順應時代要求,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鄉規民約,解決好鄉村發展不平衡、生態環保、農村養老、文明提升等新問題,細化鄉規民約的范圍、條文,增強鄉規民約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同時發揮好退休干部、返鄉創業等鄉賢能人的示范帶頭作用,積極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解決農村文化落后、農民精神生活貧乏、鄉村文化邊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突出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落實“國家文化專網”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美麗鄉村、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內容。要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特別是加強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使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讓縣、鄉、村都可以廣泛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深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鄉鎮綜合站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面向農村提供的圖書、報刊、電影等公共文化產品應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需求,發揮農民的積極作用,使農民有參與感、獲得感,從而不斷提高幸福感。加強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發掘、培養文化骨干,加強政治、業務、管理能力培訓,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激勵等相關機制。
●鄉村文化振興必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是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新模式,實現了鄉村產業跨越式發展和創新,能夠有效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農村發展、實現農民致富。在實踐中,江西很多鄉村就是通過旅游業發展起來的,比如,在全省樹立的兩大樣板,“南有丫山、北有篁嶺”。近年來,篁嶺景區通過“整體搬遷、精準開發、產業融入”三部曲,對農民的山林、果園、梯田等資源要素進行流轉,實現了景區與農戶共同入股、共同保護、共同開發、共同受益。大余丫山景區帶動周邊7個鄉鎮近萬名村民通過房子、土地、林地出租和務工等方式增收致富,使鄉村旅游成為當地最直接、最穩定、最可持續、最生態的鄉村振興致富路。當前,鄉村旅游已從低層次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避免同質化、低端化、碎片化問題成為難點熱點。要加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挖掘,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融合水平,特別是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時,要在鄉村民俗、休閑康養、森林旅游、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改變產品結構雷同、檔次原始的狀況。推動鄉村旅游由觀光經濟到體驗經濟、訪客經濟的轉型升級,從農家樂向精品民宿旅館、鄉村主題酒店轉變,形成以文旅部門為平臺,跨界整合、多產融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