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加曉龍,字凌空,號昆侖道人,生于一九六三年,山西運城人,一九八五年畢業于山西大學藝術系,八九年北師大書法研究生畢業,清華大學書法系兩年、中國書法培訓中心兩屆。師從書法名家啟功、沈鵬、衛俊秀、姚奠中先生,現居北京,職業書法家。
曉龍先生出身于書法世家,從小聰穎好學,孩提時代就遍臨顏、柳、歐、趙、四大名帖。其書法傳統功力深厚,書風直追魏、晉,經恩師指導刻苦研習,自成一體,其書法作品多見于報端。
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各類書法大賽,書法作品《厚德載物》《海納百川》已入編《當代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世界名人錄》等十幾部典籍。作品《赤壁懷古》,曾獲加拿大國際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華人世間藝術大賽金獎》,作品《蘭亭序》獲中國“蘭亭杯”書法大賽金獎,作品《三國演義開篇詞》、《沁園春雪》被載入《中國國際書法藝術名家大典》一書,被中國國賓禮評審委員會評為“國賓禮特供藝術家”,書法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作品《毛澤東詩詞長卷》、《毛澤東沁園春·雪》被人民大會堂管理局收藏。
近年來,諸多單位邀請其書寫大型牌匾,其中為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書寫“美國之音憲章”巨幅作品,為故宮等名勝古跡處書寫碑文牌匾數塊,為《小兵張嘎》《關東英雄》等電視劇書寫片名。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榜書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清華大學書法培訓學院教授,國務院《國賓禮》特供藝術書畫大師,龍寶齋書法藝術研究總顧問,世界書法研究會會員,中央黨校專職書法家。
在國家博物館參加十九大全國書法大展
書法,乃古漢文化獨特藝術。法是定律與承古,象為風韻與創造。
“習畫熟當二十載,習書熟當半生”。縱略中國書法家,早有張芝、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趙孟頫諸家,功力深厚,各領風騷;作品獨特高格,體勢拔俗,令人感悟書道之玄妙神奇。應當說,自唐宋以來,就像詩詞一樣,漢字的結體與法度已難以超越前人。但歷代仍有不同風格的大書法家出現,尤其現代的于右任、郭沫若、沈尹默、啟動、趙樸初、沈鵬以及本文主人公加曉龍等等,無論法度與風韻皆稱當代書風。
在國家博物館參加改革開放40周年書法大展
加曉龍先生的祖父與先父 乃當地知名書法家與詩詞學者,曉龍五歲習書詩,書香門第的耳濡目染,鑄就他常常折枝為筆,黃土做紙,幾十年臨池不輟。從唐楷魏碑入手,少時便嶄露頭角。加之在泥土與田野中長大,山石、草木、日月河川的神態、氣息、動靜與晦明等等自然氣象又為他補足了“天分”,陶冶他師法自然的悟性;大地的文化雨露和老百姓的脊梁汗水染就了他的文化生命底蘊;勤思磨礪,甘于吃苦,給予他突破生命的頑強品質。法師古人,象辨自我成為他的唯一信念。
為《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剛書寫作品一幅
曹孟德、觀滄海
“書法是用心寫出來的”,他強調:“書法,即法書。貴于【拙】【樸】【古】,難于【俊】【淳】【正】”。景觀其作,古樸典雅,渾厚華榮,雄壯雋永,碑味十足,當感恩于培植他成長的黃河文化,那種拙樸之氣,古高之境,當歸功于他勤學于本分的清正淳厚。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應邀走訪昆侖山,“昆侖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驅遣江河東入海,控制五岳斷山橫。”浩瀚的昆侖文化深深感動了他,他在此創作了大量碑文乃榜書,似乎又為他追求【正】書道找到一條通往【淳】書的一種境界,他的堂號“昆侖道人”也即源于此。
與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在中國美術館合影
近些年,曉龍先生棄政從文,活躍于京城書壇,有幸結識沈鵬先生,沈先生對其做了高度評價,并提出更高要求:“通讀經史子集,心事古代風雅”,這一回,恰似給他注入了強心劑,當今的他,埋頭于傳統文化的紙堆中,重新面對樸茂高古的漢隸,遒勁蒼茫的魏碑,法度嚴謹的唐楷,體味先哲大賢,默默沉吟,時而搖頭晃腦誦讀文獻,時而懸臂疾書經典質言,如癡如醉,滋養心田。漸而意象神悟,自然流露出他法相衍變的書風;在書法界樹立起一面靠功力取勝的旗幟。
《加曉龍書法》傳統與藝術的結合,現代與經典的傳承,加曉龍老師致力書法的研習,展示國粹的魅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加曉龍對書法藝術傳承和創新的觀點:
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創新的基礎應該來自傳承,中國的書畫藝術是有嚴格程式的,它有邊界可循,有法度可依,中國書法的發展應該在本體中創新,而不是在樣式上無限發展,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傳統文化的主流是文字,文字的主流是書法,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唯中國所獨有,是我國經歷多少輩人,幾千年創造并豐富起來的。
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型的所謂現代書法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死守傳統、不發展也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古人說筆墨當隨時代,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探索創新。
榮寶齋特邀書法家畫廊一角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和審美標準。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意,今尚情,因此書法的生命力在于繼承和創新,要繼承傳統首先要忠實地學習傳統,學習古人的碑帖和經典之作,書法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找到傳統和現代發展之間的契合點,丟掉傳統的藝術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