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0日,國家藝術基金“傳古拓今”金石拓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項目組為使學員對摩崖石刻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特別安排大家到鄒城境內開展摩崖石刻文化考察,“傳古拓今”金石拓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項目組部分導師及全體學員參加此次活動。
Part 1
上午,在項目導師徐夫華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不畏嚴寒,爬山登頂。先后考察了崗山摩崖石刻和鐵山摩崖石刻。徐夫華老師全程導覽,并通過生動精彩的講解,讓同學們了解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北朝摩崖石刻的整體風貌及其相關的歷史、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Part 2
崗山在鄒城北郊2公里處,與鐵山一澗相隔,其山勢嶙峋,巨石相疊,松槐掩映,景色幽深。刻經在山陰蘭花谷內,自東向西散刻在三十余塊花崗巖石壁上。依內容與鐫刻形式分作五部分:一、散刻大字《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字徑40厘米。二、小字《入楞伽經•請佛品》,字徑20厘米。三、《佛說觀無量壽經》,字徑15厘米。四、《佛號》、《佛名》。五、《題名、刻經年月》。由于山水沖蝕和地震,有少量刻經倒匍傾斜,大部分刻經保存完整,刻字清晰。《題名》中記述崗山刻經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較鐵山刻經晚一年。其書法藝術風格與鐵山刻經差異較大,《佛說觀無量壽經》以隸意為主,樸實豐茂,圓腴敦厚,神韻飛動。《入楞伽經•請佛品》則楷意結體、方正規矩。散刻《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則隸楷相間,筆鋒外露,奇譎瑰麗,富有變化。
Part 3
鐵山摩崖石刻南北長66.2米,東西 16.4 米,總面積1037平方米。現存佛經17行,795字,字徑60厘米。其場面博大,氣勢恢宏。佛經書法以隸為主,參以楷法,開張險峻,寬闊空靈,創造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是古代佛教的重要遺跡和佛教、書法研究的重要史料。
Part 4
下午,項目組安排大家參觀鄒城博物館,該館是歷史綜合性博物館,主要展示鄒魯文化六千年悠久的歷史,展示建國以來重大考古發現及其成就,陳列展出各個時期、各種類別的文物珍品。
Part 5
徐夫華老師為大家重點導覽了古代石刻藝術展廳,此展覽內容廣泛,風格多樣,陳列設計采用開放式陳列,充分展示秦漢書法之美,漢代社會博大的文化精神,充分體現出鄒魯先民朝氣蓬勃、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Part 6
該展分為三部分,分別展出秦漢刻石、漢代畫像石刻、立體石刻的歷代精品60件,第一部分 : 秦漢刻石三塊,有秦嶧山刻石、西漢萊子侯刻石等。第二部分 : 漢代畫像石刻43塊,內容涉及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歷史人物故事、神話傳說。第三部分 :立體圓雕藝術品12件,有漢代石人、石羊,金代石人、石羊、石獸、元代盤龍柱等。
學員們經過一天對摩崖石刻的觀摩學習,大家都受益匪淺,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對摩崖石刻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