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對中醫有準確定位,提倡醫家努力,《難經·十三難》中云:“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其上工指知識全面、疾病診斷準確、治愈率高之醫者。史蘭香正是遵循古而有之的原則,把熱愛中醫事業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耐心、專注、一絲不茍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伴隨著她的醫學生涯。
史蘭香,女,漢族,1966年4月出生,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祖傳中醫,自幼跟從父親學習中醫,后又在北京中醫學院函授學習,畢業后又到市級各大醫院學習、進修,創辦振興中醫診所,后改名史蘭香中醫診所。至今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潛心學習祖國醫學,并收集了大量民間偏方、驗方,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在2018年有幸通過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審核,拜入門下,成為了張大寧教授的親傳弟子。
主要擅長:中醫針灸
一.專治頸椎病:因起頭暈.手麻.頭痛.惡心
二.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前列腺炎
三.風濕病,因起關節腫脹.痛風
四.帶狀皰疹.胃病.鼻炎.婦科病.陽痿
五.肥胖癥引起的高血壓.糖尿病的調理.針灸減肥
史老師,近年來多次參加中醫藥學術交流活動,學回了很進的醫療水平和技術,為當地的百姓及時解決了疾苦。
2018年被評為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民營醫療機構“優秀醫師”榮譽稱號,并擔任東勝區民營醫療機構協會一屆理事會理事。
個人榮譽
繼承師愿,努力學習鉆研中醫各學科論著,弘揚國粹,振興中醫,建樹宏運用自己扎實的中醫基礎理論來豐富、提高自己的臨床經驗。特別在治療皮膚病、婦科病、咽炎、頸肩、腰椎關節、腸胃等常見疾病上成績突出,效果顯著,多年的行醫過程中得到了當地廣大百姓的認可和贊美。雖然小有成績,但是我并沒有滿足,沒有止步,在中醫學的道路上將會一如既往,耕耘不息,在思考中探索,,開拓創新,努力去尋找新的突破,創造新的業績,為造福一方百姓,發揮自己全部的光和熱。行醫宗旨:“追求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治病救人,童叟無欺,為患者解除痛苦”。
不治已病治未病
- “治未病”的意義主要是以從“養生防病,防止早衰”方面闡明真氣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了保精和養神就是為了保養真氣,以使人延年益壽的目地。中醫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從內因和外因兩方面闡明養身防病的方法,突出作為內因的精神因素對發病及早衰起著決定作用的觀點。以腎氣的自然盛衰論證了人體生長發育的過程及生殖功能衰竭的限度,提出了保養腎藏精氣,在防止早衰,延年益壽中的作用,進而強調真氣的重要功能。
-
二、治未病的內涵:中醫學治未病的內涵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有懂得養生之道的,能效法天地陰陽的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使飲食有節制,活動休息有規律,不過度地勞作,所以能使形體與精神協調統而保持健康,享盡自然所賦予的壽命。
2、人體出現一些偏離健康的跡象,但還未達到疾病的標準時要及時調理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為疾病,從而提出了在內調攝精神,在外避虛邪賊風,以適應自然陰陽的變化,使人體形神協調,真元之氣得以保養,才能健康長壽的原則。
-
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當人體患有疾病后,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異掌控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傳變途徑,以防止其進一步的發展和傳變,使病情更為嚴重。
4、“痊后調攝防其復發”。當疾病愈后要采取適當的調養方法及保健手段,促進機體的完全康復,防止疾病的復發。
-
三、“中醫治未病”四法
1、傳統中醫學的理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辯證思想,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覺的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病、防病的能力達到治未病及延年益壽的目地。
2、規律起居,“天人相應”是天地陰陽升降的失常,四時氣候變化,紊亂以喻人,要求人們順應天時而養生,才能祛病延年,生氣不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其根據自然界變化規律,提出了“四氣精”到具體措施,四氣調神的目的在于保持陽氣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目地。所以上古真人、圣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教導百姓時,總是這樣說,傷害人體的“虛邪賊風”要及時避開它,意志要安靜樸素,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達到虛無的境地,這樣就使真氣隨之而和順,精神固守于內,達到防病、抗病保健養生。
-
-
3、飲食有節,顧護脾胃,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例如,把酒當作湯水來喝,將無規律地勞作,日常生活,醉后肆行房事,以情欲耗竭精氣,以嗜好無度,消散他的真元,不知道保養精氣,只知道貪圖一時的愉快,違逆了保持生命長久的樂趣。生活起居沒有節制,所以到了50歲左右就衰老了,如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便嚴重損傷脾胃,影響健康。
4、勞逸適度,堅持鍛煉,《內經》反對過勞,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勞力太過,則氣少力衰,精神疲憊,在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之患,以安靜愉快為要務,以悠然自得為已功,形體不易衰敗,精神不易耗散,以達到養生防病為目的。
四、調攝情志,精神內守
《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活動狀態,特別是七情太過,傷害五臟神志所出現的主要病癥。情志活動過極,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特別是氣機的阻塞會引發疾病。
另一方面,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又可引起種種精神情緒的異常,所以明智的人養生,必定順應著四季的時令,適應寒暑的變化,調和情志的喜怒,安定居處,調節陰陽而使剛柔并濟,這樣疾邪無從侵襲,而達到延長壽命防止早衰,健康養生理念。
康復患者為表感謝—贈予史老師的錦旗
每一面錦旗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份榮譽都有您辛勤的付出,每一位基層醫生都有一段獨特的成長經歷,他們中很多人憑借樸實的醫德醫風,在為老百姓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的工作中默默的奉獻者。
產品研發,尋求資金方合作共贏
聯系電話:15547709076
聯 系 人:史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