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原本存在于理想中的智慧城市正在離我們越來越近。然而,城市是其中生活著的無數人的載體,而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筑。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添加更多的人文關懷,打造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型智慧城市。而這,就需要更多以人群為靶向的數據,需要更具人文溫度的互聯網技術支持。
9月9日,伯俊軟件正式與上海數字化城市與交通研究所(簡稱數字城市所)簽訂中長期戰略合作協議,以伯俊多年積累的消費數據與大數據、AI、中臺等尖端信息技術,助力數字城市所的城市規劃研究,共同探索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數字城市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伯俊軟件董事長孫一暉出席簽約儀式并簽署協議。
儀式上,劉士林教授代表數字城市所發言。劉教授以“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通”的交大精神開場,闡述了上海交大、數字城市搜以及他自己對于人文社會和智慧城市的追求。劉教授表示,他堅持這一追求已經10余年,目前有所成就,也有所不足。他希望能夠發揮數字城市所在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把握國家政策變化方面的優勢,結合伯俊軟件的技術優勢,首先在新型智慧城市的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如新零售等,實現應用場景落地,打造一個全國通用的樣板,然后一步一步去實現更大的目標。
伯俊軟件董事長孫一暉首先感謝了劉教授及數字城市所對伯俊軟件的認可。他表示,伯俊軟件從事企業數字化服務已經21年,這21年的發展,總結而言就是在做數據采集這一件事。接下來,伯俊將努力做好數據分析這件事,讓采集回來的數據產生價值。“在未來,伯俊的發展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在高度上,緊跟國家戰略發展的主旋律,在數字化、新基建領域實現發展;二是在廣度上,不局限于零售行業、企業服務,在更多的、更大的行業層面上去做出我們的貢獻。”孫總還表示,希望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得到劉教授這樣高瞻遠矚、能夠把握政策高度的專家學者的指導與引領,同時,希望伯俊積累的數據與掌握的技術、能力,能夠至少在某一個領域幫助劉老師落地新型智慧城市的追求,共同給國家、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會議最后,劉教授與孫總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五年,雙方將圍繞新型智慧城市、消費大數據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共建規劃中心和數據中心,為相關部門、城市和企業提供支持服務。
上海數字化城市與交通研究所:
上海數字化城市與交通研究所(簡稱數字城市所)成立于2002年,是我國最早在數字城市、數字文化、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城鄉規劃、標準評估、社會治理等領域從事政策研究、咨詢策劃、科學試驗、技術開發、規劃編制的社會組織機構之一。自主和參與研發、建設有《中國城鎮化率分析預測系統》《重大區域規劃實施中期評估指標體系》《智慧城市評價標準體系》《中國傳統村落評估認定指數系統》《全國新城新區數據庫》《中國城市群數據庫》《國家中心城市數據庫》《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數據庫》等。
數字城市所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應用型城市發展戰略咨詢與規劃設計智庫為目標,近年來重點開展新型智慧城市、文旅消費大數據、城市治理現代化等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部委多項戰略規劃及政策研究,多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戰略和規劃提供了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