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藩
(五) 結論
由碧玉向東經吉川或燎鐘川、 郭嘉到涼州刺史部一百三四十里, 應有 1 城、 5 堡、 15 墩, 碧玉正好處在“三十里一堡、 百里一城” 的位置上, 且獨占 8 烽, 如果不是戰略要地, 決不會這樣設置的, 除了 郡、 縣同設一處, 再無別的理由。
既然碧玉地形今非昔比, 那么作為郡、 縣駐地有無可能, 答案是 肯定的。 一是地勢較理想, 易守難攻, 西南有牛谷河和牛洛河阻擋, 且當時水勢較大, 是一道天然屏障。 特別在西漢初年, 匈奴與羌族不 斷騷擾進犯的情況下, 這里是最佳防御地點。 二是便于周轉物資。 漢 武帝時進攻匈奴, 隴西邊患已除, 大量的軍需物資經過這里運往河 西。 而碧玉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軍需物資翻越隴山后的一大屯聚 地。 在西漢初年, 無論從防御角度, 還是運輸保障角度均優于今通渭 縣城。三是有豐富的水源,牛谷河和牛洛河均為淡水河,河南是優良的天水湖牧場,完全可以滿足軍政之需。
20 世紀 80 年代, 西北師院歷史系教授陳守忠在 《通渭縣建置 沿革考》 一文中也承認: 碧玉“當地確有一古城遺址, 也撿到漢代硬 碎磚瓦, 證明是漢城。” 但他認為這里“地域狹窄, 城址很小, 恐不 宜在此設郡……是當時拱衛平襄城的一個城寨要塞。” 原通渭縣文化 館的何鈺先生雖論證過平襄縣址, 但最后斷定在今通渭縣城區。 兩人 所論雖有一定道理, 但并沒有考慮到上店子不僅有堡, 而且在險峻處 有城, 開闊地帶也有城, 也沒有考慮到在戰爭時期郡、 縣的設置是以 地勢險峻、 四塞為固為原則的, 古代在險峻之地立一柵門即可立州置 縣的事例屢見不鮮。 至于戰爭結束后, 擇地別建新城也是很正常的 事。 東漢永平十七年 (74 年) 天水郡突然移治今甘谷縣, 主要是因 為隴南羌民起義, 中線地位下降加上自然災害。 但遷郡不可能同時遷 縣。 今通渭城區另筑平襄縣城, 似乎證據不足。 北魏酈道元所記平襄 城與今通渭城區地理特征不符。 而碧玉有郡前有“湖” 的先天條件。一是老人傳言, 今上店子場子和臺子有兩處“海眼”, 水量豐沛, 水 質甘甜, 形成一處湖泊應無問題。 后來海眼淤塞, 20 世紀 70 年代在 傳說的“海眼” 附近分別打了兩眼機井, 水量很大, 晝夜抽用不完, 水質也很好, 證明了“海眼” 的存在; 二是堡子與青陽山之間河道狹 窄, 今攔河壩處為一道石坎, 坎的上下形成兩處深潭。 攔河壩建成 后, 下潭仍不時出現, 水面寬闊, 深三四米。 上述兩點理由均能形成 “湖” 的條件, 只是這種湖與南方大湖泊不能相比, 只要有數十米的 水面, 就可以稱為湖。 這符合 《水經注》 有關“北城中有湖” 記載。 三是當地世代傳言“七里天 (甜) 水”, 指岔溝水, 7 里處即今碧玉 鎮岳岔村, 這里有湖泊遺址。 至今岔溝水水質仍然很好, 是碧玉人主 要制作豆腐、 粉條、 醋用水。 符合 《漢書·地理志》 “天水郡” 注引 《秦州地記》 “郡前有湖” 的記載。 所以天水郡治、 平襄縣治在碧玉 上店子應是無疑。 酈道元 《水經注》 所記平襄應指今碧玉上店子古城。
令人驚喜的是, 敦煌懸泉置漢簡 《傳置道里簿》 殘簡最近由郝樹 聲、 張德芳先生釋出: 由敦煌至“天水平襄二千八百卅、 東南。 東南 去刺史三……一八十里……” 繼而釋出“刺史” 后數字為“一百三五 里”。 兩位先生將“天水平襄” 定在了“今通渭縣城東南”。 很明顯先 生因某種原因不愿指出“碧玉”,但東南向沿牛谷河走燎鐘川, 翻山 到秦安郭嘉至隴城, 按老人講, 這條路一百三四十里,正合漢簡里程, 如走雞川、 蓮 花至隴城稍近。
下店子宋堡、 明城
下店子是絲綢之路隴西段中線必經之地, 地勢平坦, 與上店子相比, 無險可守, 但為何要在這里筑城? 也許是為了控扼東南峽谷的緣故。經2021年專家認定,下店子宋城是在漢城基礎上建成的。
南宋時期, 碧玉一直是宋、 金交惡之地。 由于下店子地處金進犯 雞川寨和安遠寨的三叉路口, 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 所以南宋筑堡 于此, 賜名“崇明堡”, 駐軍戍守。 下店子宋城殘存四處, 即東西兩門, 東南角和西北角, 其中西城 門于 2006 年 4 月用磚包墻, 基礎寬 4.3 米, 門寬 3.7 米; 東門存兩土 墩, 基礎寬 3.7 米, 門寬 3.2 米, 今毀。 東南角墻殘存長 8 米, 高 5 米, 夯層厚 20 厘米, 為典型的板筑城墻; 西門往里第一條巷道從上 坡到麥場, 有古城墻一段, 殘長 62.6 米, 殘高 1.7 米—2.2 米, 夯層 厚 10 厘米。 南城墻 貫 穿 今 碧 玉 小 學 操 場, 殘存長達 100 米 左 右 。 城 壕 東 西 貫 通, 深 1 丈有余。 西 端進水口仍存, 殘寬 2 米, 離地面高 4 米, 水口附近土崖上洪水沖刷的痕跡明顯, 證明筑城時下店子與上店子是連為一體的河灘地。
根據調查, 宋城東西寬 143.3 米, 南北長 200 米。 滑坡后, 北面 100 米被埋。 明代下店子居民在宋城基礎進行過加固維修。 東西門上 有門樓。 大約在明末清初洪水沖刷上店子與下店子臺地后, 形成河 灣, 道路改至塌莊、 臺子。 陳氏遷來下店子后, 又于西門外西北方向 增建上城門 (即甕城), 在東門東南方向 (今陳隨祥家門口) 增建下 城門。 東西主門夜間上鎖, 門柱礎石現存兩個, 直徑 50 厘米, 厚 28 厘米。 在西門李文芳家發現兩片城門磚, 長32 厘米, 寬 15 厘米, 厚 7 厘米, 一片完整, 一片經過磨制, 又在西門外垃圾堆下發現碎磚 塊。
城門街道共有兩條, 南北平行, 南街在今陳祥祥家朝西巷道, 主 要為車馬店, 石砌路面, 北街即今下店子現街道, 主要為鋪面, 經營 飲食百貨。 由于滑坡導致宋代文物被埋, 數量不多。 今關帝廟底下是麥場, 挖出過碌碡, 為碾場工具, 說明宋、 元時期下店子人口較多 (據說主 要是伏姓)。 在張高勤家挖地基時挖出兩眼窯, 存有谷物。 這里又是 碎磚爛瓦集中區, 其中有宋瓷殘片。
下店子宋堡建于地勢平坦之處, 無險可守, 往往遇到戰亂時, 城 中百姓遭殃最深。 下店子還有一清代的堡, 大概在清乾隆或同治間修筑, 座落在街 道以北滑坡前沿, 現已毀, 堡壕一名仍存。
明、 清秦安縣在下店子設崇政里、 碧玉鎮。
上店子明、 清關城
上店子明代關城是在利用漢城基礎上修復的。 其實漢城在南北朝 時仍然存在, 并經過維修。 據清光緒 《通渭縣志·地域》 記載: “碧 玉鎮之青陽山旁, 有林, 相傳后秦 (前秦) 姚弋仲牧馬處, 有古城, 即其所筑。” 姚弋仲, 隴西羌族首領, 曾封平襄公, 先后歸附于西晉、 后趙、 東晉, 他的兒子姚萇后來當了后秦的開國皇帝。 鮮卑族首領越 質詰歸率萬戶降附時, 安置于此, 封平襄公, 筑城應是事實。 不過所 筑并非新城, 實為修復漢古城。 明洪武二年 (1369 年) 四月, 大將徐達遣部將李茂收復通渭, 于通渭設三關, 即閉門關、 石遠門關 (今北城鋪鄉石關)、 華川關 (今馬營)。 閉門關最初設在碧玉西峽口, 遺址猶存。 這里兩山加峙, 河道回還, 勢若閉門之勢, 險要異常。 此關后廢, 下移至今碧玉上店 子。 據史料記載: 明神宗萬歷十五年 (1587 年), 通渭改隸靖虜衛,領有三關, 即華川關、 閉門關、 石匛關 (今碧玉東峽口)。 閉門關和 石匛關大約在明末改稱碧玉關和玉關。 閉門關遠望之兩山加峙, 川地 上一峰突起, 峰頂關城居高臨下, 俯瞰東西兩川。 由于地勢險要, 當 地人仍延用“閉門關” 一名, 通渭縣在關下設城東下里、 碧玉鎮, 四 鄉人稱這里為“關下 (哈)”。
明代關城的主體共分三部分, 即漢代古城、 東西兩門和主城。 漢 代古城作為軍事防御設施仍顯重要, 屬第二道防線。 東、 西兩門遺址 已無處尋跡, 只能依據老人所講描其大概。 當時李家坪與堡子間是一 條土塄 (堰塞湖沖刷而成), 高兩三丈, 稍加整修即成一道自然城墻。 然后在中段挖洞形成城門, 城門位置就在田增虎家門前。 西門為在漢 城墻基礎上重建, 具體位置在邵海珍家門前。 前幾年村民在整修莊基 時挖出過大型方磚, 數量較多, 這種方磚長寬各在 50 厘米左右, 在 隋、 唐以后歷代都有使用。 方磚不是城門磚就是管理機關建筑用的鋪 地磚。 東西城門間距 150 米左右, 街道寬 5 米左右。 街道正中段建有 戲樓, 樓下有門洞, 通行人車馬。 戲樓東西相通, 唱戲時用布幔遮于 中間, 東西各四天。 戲樓建于清光緒末年碧玉“自樂班” 創辦以后。 東西兩門晝開夜閉, 有人把守。 俗有“神仙難過閉門關” 之說。 關城在街道正南山峰之上。 山峰西面稍緩, 北、 南、 東面陡峭, 尤其東面經千百年洪水沖刷、 坍塌, 崖面刀劈一般, 難以攀登。 關城 依據地形而筑, 第一層為甕城, 筑于西坡, 第二層為主城, 筑于峰 頂。 峰頂呈“右腳底” 狀, 東面依險筑小墻, 其他三面筑高墻墻。 西面外墻依地勢駁起, 頂部殘寬 1.3 米, 高 5 米左右, 墻基寬 4米, 長 225 米, 外觀較完整。 墻內為壕, 為取土時形成, 壕底到墻頂 高 3 米—2 米不等。 外墻與主城相間 7 米—9 米。 夯層厚 8 厘米, 夯 土疏松, 明顯為急就工程。 外墻呈反“S” 型, 西北角有馬面, 凸出 城外 2.6 米, 寬 2.8 米, 屬典型的官城。 東南角呈弧形接關城。 外墻頂部還筑有一道墻, 厚 40 厘米, 高 1 米左右, 顯系巡邏之用。 外墻城門在西南側, 寬 1.5 米, 殘高 1.4 米, 有安裝門框的門窩。 門正對關城門。 關城門寬 2.2 米, 門內墻厚 4 米, 里為填土, 系城墻坍塌后掩 埋。 城墻一般高 8 米左右, 頂寬 1.5 米。 城南段較完整, 中段和北段 坍塌嚴重。 全城中間小兩頭大, 最窄處僅 8 米, 南面最寬處 26 米, 其中西南角寬 10 米; 北面最寬處 19 米, 有殘墻 35 米, 頂寬 2 米—3 米。 關城南北總長 188 米。 關城東北端有一土臺, 似為建筑遺址, 有石砌體, 磚瓦殘片較 多, 系明、 清磚瓦。 關城用土取自堡內, 一部分取自外城。
碧玉關城在修筑時采取了 “依險筑城” “就地取材” 的原則, 既節省了人力, 又彌補了西坡地 勢較緩的不足, 顯示了古代碧玉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碧玉關三道防御體系, 最大限度地確保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每 當有戰事或匪患來臨時, 上店子百姓舉家遷至關內。 守關將士和民兵 層層設防, 東西兩門失守, 便退至漢城, 漢城失守便退至甕城, 甕城 失守便退至關城, 敵方再也無法攻克。 關城之上有幾門土炮, 還有眾 多弓箭手, 緊急時百姓人人舉石擊敵, 無有不退者。 尤其火炮威力強大, 射程在數百米之外, 村民在李家坪耕地時就發現過飛出的彈丸。
清末新城
傳說為清嘉慶間下店子陳翔升所筑。 城為正方形, 長寬各約 150 米, 厚 4 米, 殘高 9 米。 外壕殘深 2 米。 開東西門。 城墻四角無“馬 面”, 屬民間城堡。 西門外山咀處曾建有三關樓, 氣勢宏偉, 下有門 洞, 行走車馬。 民國 25 年 (1936 年) 拆除。 2010 年后, 居民建房, 將城墻拆毀, 僅剩東北一段。
塘汛
清光緒 《通渭縣志·地域》 載: “東南二十里至冉家川, 有墩塘, 多秦安地。 又十里至碧玉鎮, 有墩塘。” 機構設在碧玉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