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烈 筆名:止戈 (1957年 ——)滿族 1980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從事新聞美術教育工作40多年,作品豐碩,桃李滿園。現為 中國國畫院藝術顧問、清華大學美術高級研修班導師、教授,榮寶齋畫院特聘講師。楓鄉書畫院創辦人,院長。被推選《2020當代中國書畫百杰》
群山蒼蒼,大野莽莽,武烈的山水系列以質樸勁健的筆觸與雄渾厚忠厚重的色調給我們強烈的視覺沖擊。
與后世不同,在漢唐時代,中國人的審美觀是以雄強為尚的。晚唐司空圖撰《二十四詩品》,首推“雄渾”,其“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之句,是何等的開闊襟懷與宏大氣象,但到了清人汪士慎,但取“采采流水,篷蓬遠春”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數語,以為詩家之極則。兩者在審美取向與精神境界上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繪畫亦是如此,從唐代吳道子作畫“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到清代“四王”的“化剛勁為和柔,變雄渾為瀟灑”對“蕭散簡遠”、“靜、凈”的追求使中國傳統繪畫逐漸步入陰柔小巧,萎靡不振,直到進入二十世紀后,方有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諸大師以其天風海雨、驚雷奔電式的藝術實踐改變了這種頹勢。
武烈的藝術是雄強的藝術,是陽剛大氣的藝術,他以自己深厚的傳統功力與長期的生活體驗,真實而深刻的表現了太行山水的風骨與精神,表現了“太行天下脊”的氣勢與力量。在我看來,其畫的現實意義有二:
一是對當今畫壇細秀陰柔畫風的沖擊。
自上世紀80年代“新文人畫”興起以來,在傳統藝術形式復興的同時,一味求淡,求柔的舊文人畫的余毒又死灰復燃之勢。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千篇一律,皆細細的線條,淡淡的顏色。畫人則大頭小身,細腿細脖,或洗澡打扇,或吟詩品茗;畫山水則寒山數點,夕陽蕭寺,或驢背覓詩,或攜琴防友,細膩小巧,無病呻吟,畫壇充斥著陳舊腐朽的氣息。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武烈的作品氣勢磅礴,充滿了陽剛正氣,它是來自內心深出的吶喊,是審美理想與大山精神的融合,是“關西大漢,手執鐵板,唱大江東去”,是豪放不羈,激越昂揚《大風歌》! 它理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畫風。
2004年 8月,被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黃賓虹國際學術研討會授予黃賓虹獎。
作品《故鄉的聲音》入選2005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映日黃龍》、《日出東方》等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臺灣山美術館、國務院辦公廳、中南海紫光閣、中國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