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慮重重,未逃過“真香”定律
“真沒想到,短短半個月時間就成單了這么多臺的農機,關鍵現在屬于農機具淡季,當初入駐鄉助平臺是今年最正確的選擇了!”家住內蒙古科右中旗的馬淑英十分激動地說。
馬淑英經營著一家農機具公司,規模在當地屬于中上游水準,銷售額比較穩定。幾個月前,中和農信科右中分公司的工作人員上門聯系,希望她的農機具店可以入駐其公司旗下助農APP——鄉助,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個APP上做個網店,讓更多當地老百姓看到,可以下單購買。
“畢竟沒接觸過電商,弄網店是不是會很麻煩,而且一臺鏟車幾萬塊錢,對誰家都不是個小數字,直接網上就買了?有點不太敢相信。”馬淑英直言,對于“網上開店賣農機”這件事,一開始內心多少有些顧慮,于是選擇“按兵不動”、“持續觀望”。就在這段時間里和馬淑英家店鋪比鄰的幾家商戶紛紛入駐鄉助平臺并開始“成單”,她才意識到,自己差點錯過了一個“風口”。
馬淑英4月15日入駐鄉助平臺,截至目前,已經成交53臺農機具,在春耕接近尾聲,農機具進入淡季的科右中旗,這樣的“戰績”不可謂不輝煌。
“非常感謝中和農信搭建的這個鄉助平臺,確實沒想到‘電商’這么大!”馬淑英興奮地說道。
馬淑英經營的農機具公司展示場
線上線下相結合,做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商”
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既然都是本地商戶,客戶直接去店里交錢購買就好,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通過線上平臺完成交易呢?
確實,鄉助平臺的農機電商與普通上網購物的“電商”略有不同,以農機具為例,鄉助平臺上的農機具店鋪多為本地入駐商戶,客戶可以在鄉助平臺店鋪頁面選型號、比價格,再去線下店鋪看實物,試駕,一切都滿意了再通過線上成交,一切交易有跡可循,售后清晰,避免了后續許多麻煩,可以說既有了電商交易“留痕”、便捷的優勢,又有了線下交易真實可靠的特點。
鄉助平臺的搭建讓農戶與商家實現了雙贏。
從農戶角度來說,可以通過APP了解到本地商家信息,同款機型可以多家比價,完成線上初步篩選,之后再選擇去線下店鋪看看實體現貨,基本上做到了信息集中,避免多次奔波的情況,省時省力。資金不夠也可以利用鄉助平臺金融工具進行貸款、分期,緩解資金壓力,不誤農時。更關鍵的是,線上交易一切留痕,無論是錢款去向還是售后責任,明晰無疑。
對于商戶來說,與鄉助平臺合作,相當于多了一個”引流“渠道,薄利多銷,老百姓得到實惠,自己的利潤也不會降低。而且農機具賒銷成風,過去可能需要農機店自己籌措資金和渠道賒銷,但在鄉助平臺則完全沒有這個顧慮,中和農信的金融屬性優勢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客戶成功申請分期后,購機資金直接進入商戶賬內,所有的風險與資金壓力都由平臺承擔,商戶無需考慮。
馬淑英的農機店通過鄉助平臺出售的農機具都是現款到賬,資金回籠迅速,而且客戶事先都已經在鄉助平臺做過多方對比才來線下看實體機器,成交速度也非常快。
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要培育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包括深化農產品電商發展、培育發展鄉村新業態、強化農村數字金融服務、加強農村資源要素信息化管理。作為中和農信三農綜合服務線上入口,鄉助平臺實現了App、H5、小程序三端運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已擁有注冊用戶564萬,日活用戶達到100萬,入駐商家1504家,涵蓋日用品、家用電器、縣域特色農產品、農資及農機具等商戶品類,年度平臺交易額超過10億元。入駐商家中,大部分都是馬淑英這樣首次接觸電商的“互聯網小白”,通過鄉助平臺培訓,與在實際交易中積累的運營經驗,目前也已經有很多商戶拓展出了電商新思路,多平臺經營,線上線下兩開花,持續發展,穩步增收。
未來,鄉助平臺將秉持“服務農村最后一百米”的使命,結合縣域居民需求,不斷拓展農村服務場景,豐富服務內涵,成為農村生產、生活以及生態服務的資源與信息鏈接器,打造一座跨越城鄉、數字鴻溝,聯結優質服務與農戶真實需求的的橋梁,與合作伙伴一道,助力農業社會化水平提升,為鄉村振興的宏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