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林,江蘇沭陽人,書法先后師從上海洪丕漠、安陽劉順先生,山水畫拜著名山水畫家華拓先生為師。學書之時又得到張海、潘主蘭、楊魯安、沙曼翁和戚慶隆諸大家悉心指導。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軍地書畫院副院長,全國傳統文化產業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際書畫大學教授。多次參加國內外書法大展、大賽并多次獲獎,國內多家媒體作專題報道。多次出版大型書法作品集。《圍爐夜話選抄》作品國畫《放鴨》《六塘河畔》《蘇北美景似江南》《沐城新貌》《變》參加各類展覽。硬筆書法獲第二屆“長安杯”“興華杯”硬筆書法大賽金獎。毛筆書法先后獲首屆海內外書畫大賽、蒲松齡杯國際書畫大賽優秀獎,在“二王杯”全國書法大賽中獲銅獎,在“書畫篆刻精品展”中獲二等獎。選入中國青少年書法精品赴港展,編入《書畫篆刻家精品集》《中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大觀》《中國青少年書法篆刻作品精品集》。辭條收入《中日硬筆書法家辭典》《當代硬筆書法家辭林》《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致虛守靜 天道酬勤
品鑒于桂林書畫藝術
高以儉(江蘇省文化促進會主席)
書畫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綺麗的明珠。千百年來,歷代無數書畫家和多才篤藝之士潛心研究、反復實踐,在這條山道上作過全力的攀登,向著這座藝術宮殿行去。
書畫家于桂林是沭陽縣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沭陽是一塊熱土,改革開放以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沭陽是一塊厚土,《沭陽縣志》記載:“沭陽人,喜丹青,弘歌之聲不絕于耳。”于桂林從小在濃厚的書畫藝術氛圍中耳濡目染,三十多年前始學書畫,后因家境所迫,一直在外打工。業余時間,從未放棄書畫學習。
在那個年代,于桂林參加無錫書法藝專函授學習,有幸拜滬上名家洪丕謨先生為師。一次面授之時幸得淮陰著名書家戚慶隆先生指點,戚老說:“砌房造屋須夯實地基,有根之苗方能果實豐厚,書法之始,甲骨鐘鼎,后有漢隸唐楷,必須從源頭學起。”經洪丕謨先生推薦去河南拜訪張海老師,張海老師引薦去安陽找甲骨文書法家劉順先生,殷墟行一周,幸被劉順先生列為門墻。初學期間也得到國內著名甲骨文書法家潘主蘭、楊魯安和沙曼翁諸先生悉心指導。藝術,需要鼓勵、鼓舞、鼓勁、鼓動,全國一批書畫名家大家對桂林的幫助和指點成為他執著行進在書畫藝術之路上的重要推動力。桂林在向書畫家的請教中,一直以小楷書信,加深交往、交流、交友,得到真心的關注、關愛、關照。書法大家尉天池先生揮毫題贈孟浩然的《春曉》,陳立夫先生也為桂林題寫了“天爵常修”四個大字,1991年張海先生兩次為其題寫齋名,“抱樸齋”“汲古齋”,還先后贈送“鳶飛戾天、魚躍于溪”等書法十余幅。桂林還喜獲美國王方宇、法國陳邦仕、新加坡陳漢明、馬來西亞劉敬雙、中國香港劉才昌、中國澳門何斌及周志高、傅嘉儀、王澄、戚慶隆等中外名家題字近200幅。他初學國畫是在其仁伯趙國輔先生引導下,通過寫信求教于“新金陵畫派”主將宋文治先生,宋老回信循循善誘賜教畫理畫論,國畫大家宋玉麟先生亦兩次回信答疑解惑。于桂林堅守善心做人,用心做事,悉心書畫。真心收獲關注,樸實贏得信任,虔誠獲得幫助。中華書畫藝術,是中華文明獨具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獨特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獨到的樣式,成為世界藝壇最為悠久、最具特色、最有廣泛影響力的一門藝術。汲古齋禮敬優秀傳統文化,閃耀著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光芒。自強不息,載德載物是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桂林耐得住寂寞,致虛守靜,每天早晨六點多開筆,除一日三餐外,一直寫到晚上十點,雖然生活艱辛,但他把書畫當做事業和快樂,始終堅持書畫藝術之路。中華藝術尤其是書畫藝術,是藝術家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是博大的中華文化學養、深厚的文學藝術涵養和精深的傳統文化筆墨滋養的結晶,是“養”出來的。需要“養心”,讀萬卷書;需要“養眼”,行萬里路;需要“養手”,寫萬張紙。桂林能沉下心來,甘愿寂寞,情愿吃苦,不浮躁,不張揚,不走捷徑,始終以淡泊的心境、沉靜的心態、愉悅的心情,用心讀書寫字作畫。境界是中華書畫藝術的靈魂,是作者內心世界、思想感情、美學精華、創造才華與書畫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晶。于桂林禮敬優秀傳統、鉆研諸體,臨摹百帖,甲骨鐘鼎,秦漢宋元,二王顏褚,真篆隸草行翻來覆去,日讀夜摹,精心師古。大字臨顏魯公、褚河南,小楷習黃庭經、樂毅論,玉版十三行;季直表,宣示表;草堂十志,離騷經,靈飛經。中國書法史上,有許多書法大家對抄寫經書情有獨鐘。桂林所抄《金剛經》《孝經》《阿彌陀經》《心經》深受人們和收藏家喜愛。他每次寫前必凈手焚香,貫注全身,心平氣和,起筆從容,轉筆自然,落筆莊重,結體秀潤,將書法藝術和內容完美結合,幅幅都呈現出獨特的淡逸雅致,悠遠綿長,使人觀之洗去浮華,退去煩躁,淡泊寧靜,從容優雅,凈化靈魂。他的作品已成為人們爭相收藏的精品佳作。
于桂林著力追求形質情性,爐火純青,熟中生巧,巧中升華,漸入佳境。他對古人名作反復研習,從字體結構特色,筆法、墨法、水法、章法的過門關節用心思考,細心揣摩,靈活運用,達到心手雙暢,漸入妙境。大美學家、詩人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書法藝術性質》一文中寫道:“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桂林深諳中國書道精髓,恪守中國書法本質精神,把生命創造貫穿整個書畫創作實踐的全過程。宋代大書法家蘇軾強調:“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書也。”于桂林致虛守靜,創作時墨無旁溢,縱橫無疑,提按從心,著力追求其作品有雋永之神,有暢達之氣,有勁健之骨,有靈動之筋,有圓潤之肉,有流暢之血,形成一個鮮活的生命體,顯現出健全的形體,表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體現出高潔的靈魂。
《周易·系辭》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桂林的書畫作品努力追求開合有度,大小相稱,疏密相間,濃淡相宜,虛實相映,奇正相生,彰顯書畫作品的生命力。漢代楊雄在《法言·問神卷第五》中寫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桂林的書畫創作就是通過漢字的藝術表達、山水田園的藝術提高,體現自身的感情、性格、氣質、品位,勃發出他整個內心的精神世界。他把用筆的節奏、精神與筆墨交融,在真心、真意、真情中,以心靈體悟呈現紙上,凸顯出獨特的爽朗、和諧、悠長的韻味;他用鮮明的提案、沉穩的筆意、嚴謹的法度和理性的表現,給人以精神舒展和藝術想象空間,凸顯出其典雅、優美的格調。
于桂林著力追求博學精取,融會貫通,漸入化境。他刻苦學習書畫技藝,真篆隸草行兼擅,楷書尤佳。他用心追求篆書的質樸高遠,古趣橫生;悉心掌握隸書的圓轉流暢,灑脫奔放;耐心揣摩行書的精美奇逸,流暢自然,潛心把握楷書的嚴謹法度,清勁俊美。日積月累,汲取精華,美美與共,熟中生巧,巧中生華,彰顯出他清新、秀潤、典雅、大氣的書畫藝術風格。
散之老說過:“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漸入佳境,這是于桂林矢志不渝而終身所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于桂林致虛守靜追求書畫藝術事業,天道酬勤鼓舞他心懷夢想,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地前行、求索。桂林,必將走得更高、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