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旭 (泓川) 1964年生于包頭,自幼隨父習畫,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曾得到范曾 劉大為 袁武 史國良 等名家的指教,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包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蘭池畫院特聘名家,內蒙古中國畫院畫家,內蒙古政協書畫院院士,包頭政協書畫院副秘書長,東河書畫院名譽院長,包頭市東河區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曾獲文化部中國藝術人才中心全國百杰中青年畫家稱號。文化部 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北京國際奧組委頒發的奧運特殊貢獻獎,西部風韻全國名家邀請展優秀獎,首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獎暨黃胄美術獎。吉祥草原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連續六次獲得包頭市政府文藝振興獎 ,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二十一世紀有影響力畫家個案研究---楊旭 卷 》《中國畫廊推介畫家精品---楊旭》,《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楊旭》 。
品讀楊旭畫作
賈德江/我國著名美術評論家
楊旭是一位極有 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 他的內心有太多的情結,太多的牽掛,他的理想是以區區畫筆表達他心中波瀾起伏的種種情愫,表達他心中揮之不去的英雄情結、人民情結、古典情結乃至佛緣禪心 的情結。他認為,寫實主義的畫風是他唯一的選擇。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這一畫風。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始終沒有離開這一條寫實主義的主線。
就現代寫實主義人物畫創作發展而言,徐悲鴻、蔣兆和創立的以傳統線描為基礎,適當兼容素描的表現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追求寫意的水墨皴擦變化的表現形式,通 過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而加以推行,成為建國后寫意人物畫壇上最權威的體系。作為中央美院新一代的學院派畫家,范曾和劉大為不可能不受到寫實主義的深刻影 響。如果說,把這兩位大家歸為“徐蔣體系”的后繼傳人的話,那么身為他們學生的楊旭,在人物畫創作上也可謂得其衣缽真傳。范曾的創作以古代人物造像名震畫 壇,強調骨法用筆,對徐蔣學派注重明暗界面的變化和體積感的表現方法予以大膽揚棄,而走向對線的營構張揚。劉大為的人物畫,更側重于對現實人物的關注,強 調以線和水墨的變化來造型,不排除對西法的汲取,破除了重意輕形的傳統文人畫觀對創作的桎梏,將傳統筆墨和造型結構實現了完美地融合。這兩種風格迥異的審 美取向,都構成對楊旭的直接影響。他迷戀過范曾筆力強悍、線條勁折的精彩,那種用線的寫意及變形打破寫實對形的轄制而深具現代意味的造型觀,使他茅塞頓 開;他也陶醉于劉大為以水暈墨章的無盡變化增強寫實人物畫的中國味和生動性,那種直面生活、服務于造型的筆墨所帶來的創造力,使他心知肚明。
楊旭的寫意人 物畫正是沿著兩位前輩的創造性思維而一路走下來的。所不同的是,他在尋求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既取范先生以線造型之長,又取劉先生水墨幻化之美,立足于對生 活的感受而帶動筆墨的新變。為此,他的繼承實際是緊緊圍繞突破的取舍和轉換,他的新變是以創造為中心整合現代和古代的人物畫傳統。他的視野固然聚焦于人物 畫的本體,特別是取材與立意、造型與筆墨,絕對不忽視藝術與生活的本質關系,不會忘記思考中西繪畫與古今人物畫的異同,完成他的“文以載道”的使命感。
楊旭深知風格是藝術家的生命狀態,不是某種一成不變的手法。因此,他似乎并不在意個人風格的建立,而只在神形兼備、內蘊豐厚、錘煉筆墨、主題深化、提升畫 格上做文章。我喜愛楊旭這位既有平常心又富英雄氣的青年畫家,同樣喜愛他著眼于人文關懷又充滿真、善、美的水墨寫意人物畫。我也分明看到,他是一個深懷遠 大抱負的畫家,他已為自己的人物畫藝術提出了高遠的目標,而且正在全力付諸于實現。我祝愿他抓住時代賦予的大好春光,把已閃耀出希望光輝的水墨寫意人物畫 推向新的境地。
《畫以載道 藝以情深》/ 楊旭
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必須創造滿足適合自己胃口所需的精神食糧,也許這種食糧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但對于需要的人是重要的。你的精神選擇了吃什么你就會變成什么。
中國繪畫大體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我選擇了歷史人物畫,便選擇了一種托物寄情的方式和精神表達。我的潛意識里充滿了對古舊人與事的追溯。
當我被這些杰出人物的事跡感動的時候,我就想去尋找他們的足跡收集素材。我像一個懷著好奇心的孩子總想輕輕的推開了那扇時空的“家門”,試圖走進他們的世界,傾聽他們的述說,窺探他們匪夷所思的人生經歷,這些人物大都是中國近現代各領域的英杰,功過是非自有定論,我只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向這些先人致敬,向遠去的歷史致敬,從中尋求人生的真諦。借古人酒杯, 澆心中塊壘。
在創作這些肖像之前,要了解和尋找他們的歷史,品讀關于他們的傳記,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及人文脈落等,然后尋找進行創作描繪的切入點,在做完這一切,便可以以純粹的、真實的情感投入創作,把客觀形象轉化為感人的精神形象。說是創作更應該說是在講述,既要有形象上的寫實,捕捉人物面部的豐富故事,還要具備寫意上的筆墨韻味,更要有人物精神或思想上的高度提煉。
用炙熱的雙眼去凝望,用動情的雙手去塑造。
近日我重讀了胡適先生的傳記《努力人生》,同時為先生畫像,2月24日下午收筆完成,5點多將作品發至朋友圈。在一些微友回復中才知這日正是先生58周年祭日,竟如此巧合!不免借此為緬懷先生獻上心香一炷,更覺畫歷史人物肖像似乎有一種冥冥中的指引和精神契合。
藝術創作是靈魂的礪煉,既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有一定的人文修養,有真誠的情感體驗,更要有悲憫的情懷和珍惜當下感恩生命的良知。
畫一張肖像,讀一本好書,了解一個人的歷程,領略一段歷史風云,減少一分對世界的陌生,增加一次自我的精神洗禮。 我們可能需要藝術,來完成自我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