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華:守望邊界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改變了當代人們許多的傳統生活習慣和固有認知。很多藝術家以科技作為輔助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出現了很多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人工智能通過深度神經網絡學習創作的作品,也屢屢在世界頂級拍賣行高價拍出。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然而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有好的一面也必定存在不好的另一面,網絡圖庫的豐富多彩為藝術家提供了繪畫素材,但漸漸地也使很多畫家的創作過于依賴圖片,而忘記了速寫功能,也忽略了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寫生的重要性,導致作品形式雷同,缺乏個性。種種的這些也讓我一直思考在藝術面前,我們該傾向于技術還是情感?在藝術與科技融合互通的今天,藝術的邊界也悄然發生改變,然而這不斷變化的邊界到底在哪里?我們該如何去守望?
▲中國畫紙本《中國交通百年·大清宣武門小火車》 尺寸:180cmX400cm
作為一位始終堅守傳統繪畫語言和工作方式的畫家,我認為速寫是畫家的靈性反應,是藝術語言個性發揮的寫照。近來我一直在嘗試用速寫的表現形式直接用于創作,由此強化筆墨的靈動性和作品的書寫性。在貌似隨意中突出寫意精神。利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濃淡、與虛實增強造型的藝術張力,從而提高作品的視覺沖擊力,盡量避免畫面的制作痕跡讓寫意的繪畫語言更加突顯,由此堅守我自己的藝術邊界。我想人類的創作來源于情感的積累,蒙克因焦慮和孤獨而產生了《吶喊》,畢加索因對戰爭的悲憤而產生了《格爾尼卡》,藝術家們的創作是由內而外,有感而發,而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分析大量圖畫獲得構圖技巧,學習色彩搭配,但無法掌握感情。“藝術真正的核心在于觀者,而非作者。僅有作者和作品,并沒有藝術發生,藝術的誕生是因為它打動了人” 。人工智能沒有感情,它無法理解,同樣一朵花,在開心的人和悲傷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因此也無法創作出有靈魂的作品。
▲中國畫紙本《土地革命》尺寸:150cmX300cm
歷史上畫家遇到的最大一次危機應該是攝影術的出現,它讓很多畫家失業。后來,一些畫家利用攝影技術創作,更有一些畫家開始重新定義繪畫的使命,于是出現了印象派,抽象表現主義和觀念藝術。如今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到來,問題再次來臨,未來藝術家該何去何從?就像攝影技術沒有殺死繪畫,而是讓畫家們加速超越自我,創造出了更加偉大的作品一樣,科技的發展只會讓人類更強大,變成“超人”去創造更多的奇跡!
時代更迭變幻,唯有藝術永存!
2020年冬月寫于北京思翰堂
▲中國畫紙本《東北抗日聯軍》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鐵血男兒》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內蒙紅色百年·騎兵團》尺寸:150cmX300cm
▲中國畫紙本《烏蘭夫實施牧區民族改革》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紅軍北上抗日》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土尓扈特東歸》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回家之·土爾扈特人》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回家之民族的壓迫》尺寸:150cmX360cm
▲中國交通百年《開采光明的人》 尺寸:180cmX300cm
▲中國畫紙本《查干湖的冬天》尺寸:180cmX300cm
▲中國畫紙本《守望無人區》尺寸:230cmX150cm
▲中國畫紙本《天界子民糸列之渴望春天》 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天界子民糸列之空靈》尺寸:150cmX360cm
▲中國畫紙本《天界子民糸列之走過冬季》尺寸:150cmX200cm
▲中國畫紙本《康巴漢子》尺寸:210cmX150cm
編 后 語
于永華老師這些年除了正常藝術教學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國家重歷史題材創作上。其中中國畫《鐵血男兒》被人民大會堂收藏、中國畫《土爾扈特東歸》被中國國家畫院收藏、中國畫《守望無人區》被墩煌美術館收藏、中國畫《闖關東》大型水墨主題系列部分作品被吉林偽皇宮慱物院、大連歷史博物館收藏。于永華老師的作品個性鮮明主題明確,宏觀作品具有很強的視覺藝術沖擊力,細微品讀引人入勝悲壯中障顯唯美。他的作品除專業機構收藏外也被藏家和企業家收藏。今天我們發布這組于永華老師重大歷題材作品回顧,希望能引起社會共鳴,不忘歷史共創未來。
于永華:遼寧大連人,現居北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導師、教授、中華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畫創作中心主任,“一帶一路”國家畫院重大歷史題材中標作者,作品已被國家畫院收藏。作品多為中國畫水墨人物大型主題創作,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藝術機構及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