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點亮心燈 以愛溫暖人生
——簡論安娟英的詩歌世界
薩仁圖婭
以愛為源,潤澤生命;以詩為燈,燦亮人生。愛心詩人安娟英對生命對詩歌無限敬畏和虔誠尊重,其詩意人生葆有熱度與光。
真情的況味,真情的吟詠,詩情“包孕吳越”,“所有的柔軟與堅硬,任憑潮汐素描雕塑”,應該說,對大地的鐘情,對生命的熱愛,對精神家園的建構,三位一體的元素,構成安娟英的詩歌世界與詩意人生。
從生活中感悟詩意,在詩意里追尋夢想
“柔柔的吳儂軟語”,“深深的眷戀”,一位“充滿茶香的女子淡淡的清香”,“穿越夢鄉 穿越雨巷”,“預約春天的陽光”……安娟英從生活中感悟詩意,在詩意里追尋夢想。
安娟英的《中國茶》:“那個充滿茶香的女子淡淡的清香/ 就如此地讓人似醉非醉/ 心動? 不只是為端在她手里的一杯茶/ 而是抿在她唇邊一個淺淺的笑/ 蘊含明眸深處的溫和/ 如一縷春風在冬日的斷橋邊/ 反復陳述青藤纏樹的一段風流/凌亂西子湖般的凈心/ 注目你來自宋詞中的婉約/ 我修行得塵緣終有一縷情絲浮躁妄動/如今,甘愿低首為世間一抹清新 經卷翻殘/ 在禪語佛聲中與你共修千年/ 茶葉飄香的季節/ 藏不住要對你說的話/是相遇后的離愁,是否前世姻緣今生未? 今日你將這杯清茶端進我的心扉釋放馨香/ 醞釀我意猶未盡的心思沉沉/真想呵,請你/ 用你這個最虔誠最令人心動的姿勢/ 將我和我心中的這杯中國茶/ 一起端給世界”。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安娟英的家鄉無錫,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惠山寺僧植茶的記載。有詩為證,宋代詩人杜耒的《寒夜》:“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安娟英對茶有著特別的情感,她在“茶葉飄香的季節”品茶,是“注目你來自宋詞中的婉約/我修行得塵緣終有一縷情絲浮躁妄動/ 如今,甘愿低首為世間一抹清新 經卷翻殘/在禪語佛聲中與你共修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散發著茶香,茶文化承載的就是一種極富質感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蘊,安娟英欲與“用你這個最虔誠最令人心動的姿勢/ 將我和我心中的這杯中國茶/ 一起端給世界”。我們可在“從來佳茗似佳人”的純美之態中,看到其自然、純樸、返璞歸真的中國茶文化的形態和意旨。其情感質地,是詩人之人性美的天然流露。
再讀安娟英的《包孕吳越》:“遙別西周天子/ 沖破自己所有的底線/ 今日里/ 我把你輕輕地含在嘴里/ 典當一曲梁祝給月缺星淡/ 贖回一湖碧水沖動的春情/ 還我故鄉薄霧里的芳菲/ 滿月下的絲竹暖歌/ 越過千古吳越/ 囚情如海/ 若是可以填補你/ 典籍空洞里一小點 / 春秋的青銅馬喲/ 請回頭奮蹄/ 踩上我肩下三尺堅韌的背脊”。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詩人飽滿的情感,還有“究天人之際”的哲思,更有一種從文字升華出來的生命體驗與肝膽。
包孕吳越,壯哉震澤。包孕吳越是無錫風景區黿頭渚的一處名勝古跡,其寓意是浩瀚的太湖像母親一樣孕育著太湖的這一代的民眾。安娟英語“典當一曲梁祝給月缺星淡”“贖回一湖碧水沖動的春情”,以及“故鄉薄霧里的芳菲/滿月下的絲竹暖歌”,拂去歲月塵埃,展現歷史影像,她意在“越過千古吳越”,祈愿“春秋的青銅馬喲 /請回頭奮蹄/ 踩上我肩下三尺堅韌的背脊”,可謂壯哉!體現出詩人愛國愛家鄉的豪邁襟懷。
安娟英的《涇河之戀》:“此時此刻的我只想/ 面對你潾潾的波光/大聲誦讀先秦的詩經/ 小雅.六月,呂氏春秋/或史記河渠....../ 將我柔柔的吳儂軟語/將我對你深深的眷戀/融合進你涇濁渭清的水”,“涇河啊涇河你可知道/我并不是你匆匆的過客/ 我本是你安吳鎮安吳堡村的閨女啊/ 立志為你終身不嫁/ 自編自唱千萬支有關你的民歌小調/ 沿著涇河水的流向/ 傳唱千古,千古傳唱”。
涇河是黃河的二級支流,雖是支流,但自古就有涇渭分明的成語,其涇是指涇河,渭則是指渭河。安娟英這“安吳鎮安吳堡村的閨女”,“沿著涇河水的流向”歌吟,自此有禪心。
安娟英的《二泉映月》,詩寫盲人的民間藝人阿炳,“你的雙眸是我回憶的源泉”,“淚眼迷蒙”“被你遠去的拐杖——戳痛而醒”,詩句承載著愛憐悲憫之心。阿炳所創作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作為民族文化瑰寶,是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升空搭載音樂之一,值得歌吟。
太湖系列是安娟英的文化故鄉與鄉愁。她在《是誰唱甜了萬頃的太湖水》中,寫到:“萬千相思/ 和前世的姻緣/ 用如水如云的歌聲/ 和太湖私訂終身/ 世世代代/ 留作天地日月共作證 ”。太湖給予安娟英以無限的詩意,這樣的狀態既是詩境,又是夢境。
她寫《赤水紅巖》紀念在四渡赤水中英勇犧牲的紅軍戰士,“哥哥你是赤水河日夜洶涌奔騰的浪/ 妹是那臨水一塊赤紅俏麗的花崗巖/ 赤水映紅我花樣的面容/ 根基伸進深深的思念中默默滋長”,“哥啊我的紅軍哥哥/ 每年的每年 每年的九月初九/ 我在等你回家來 / 哪怕站成一座雕塑/ 我也要偎依在你身邊/ 與你在赤水河畔遙遙相守五千年……”
她寫《武陵源游記》“月光和風認定你我來自同一個母氏/神秘的變幻和飄逸/ 與萬變的嬌野浪漫合為一體……”
人間世界,天地萬物;信手拈來,不一而足。安娟英在事物與詞語之間找到詩意的呼應。我想到艾略特所說:“詩人聲音里的抒情詩是對自己傾吐, 或是不對任何人傾吐。那是一種內心的沉思,或者說那是一種天籟 ,它不顧任何可能存在的言者和聽者,將美妙的沉思,或者說那是一種天籟,它不顧任何可能存在的言者和聽者,將美妙的抒情通過詩歌傾瀉出來。”
愛是生命主旋,一路走來播撒愛傳遞愛
愛是安娟英的生命主旋,她那纖秀的身軀中蘊含愛的暖流,每一次心靈悸動奉獻愛,都是她一種人生體驗,更是一種精神的自我升華。
她熱心扶貧濟困,情系貧困地區孩子。在《今天是母親節 》詩中,安娟英這樣心靈告白:“我總聽見大山深處/ 有人在呼喚我的聲音/ 我時常發現遠遠的炊煙/ 不停地敲打著我的門窗/ 我不忍心你一雙凍爛的小腳/ 在起伏的山林之間/ 在寒流與秋風中/ 在窄窄的田埂上來來去去/ 爬過一個個山坡轉過一道道彎……”“月光透過草房子的土墻/ 你凄凄無奈的眼神/ 憂郁得讓我無法安寧/ 且是我最隱痛的源頭/ 寶貝,從此我來/當你的媽媽好不好? 寶貝,寒涼的冬天我一定會來/ 寶貝,你饑餓的時候我一定會來……”
發乎心,現乎行。安娟英先后募集數萬件寒衣,托運給各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她贊助留守兒童愛心免費午餐十余年。她帶動全家做公益,同女兒、女婿及七歲的孫女、三歲的孫子,一路顛簸來到燎原村,安娟英合家為學校捐助蓋建的一幢教學樓和教育局籌建的食堂竣工剪彩,同時向學校贈送5臺電腦,給堅守在窮山溝里教書育人的老師們送上暖暖的新冬衣。她數十年默默忍著多種慢性性病的折磨疼痛四處奔波組織身邊的愛心人士關愛留守兒童。贈送去了一批又一批的書籍,文體用品,玩具,課桌,并多次專程到深山訪問特困家庭為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送物捐錢。四川富順縣代寺鎮燎原村小學的孩子們,稱她為“太湖之濱的老師媽媽”。
安娟英寫在扶貧現場的詩《大叔, 讓我揹你走岀深山》:“大叔 一見你/
我就從此敲不成蓮花落 唱不響陽關調/ 日月四季轉換你一千零一個的故事/ 除了折磨勞累還是孤凄得痛不欲生/ 除了相戚的卑微,還是代代相襲的一貧如洗……/ 今天你嗚咽的淚花 顫抖的感恩/ 似千軍萬馬奔騰在我的胸膛/ 靈魂的禪念填不平太湖與樂山間的鴻溝/ 大叔 不要疑恐不要在意/ 今天 我要揹你走岀深山……”
愛心撫慰“代代相襲的一貧如洗”的憂傷,以真情點燃“除了折磨勞累還是孤凄得痛不欲生”的希望。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為愛,安娟英選擇了付出與奉獻,選擇了堅持做公益。
當疫情襲來,安娟英寫《武漢 ,武漢!》,寫《隔窗擁抱》,寫《等》寫《女神——獻給奮戰一線的白衣天使》,寫《這就是中國人》……
詩是詩人心底里流出的歌,詩人的心是熱的,其作品就能夠溫暖心靈與生活。
安娟英的詩境里充滿愛!在一個自我確認的向度上,其生命的走向與意義,就是悲憫與愛,充溢著一種對弱勢群體大愛的情懷。
詩之誼,脈脈情愫跨越南北時空
十度春華秋實,十個季節輪回,安娟英結緣《中國詩人》,與羅繼仁老師的情誼尤為讓我感動。一在南方,一居北方,脈脈詩緣情愫跨越南北時空。
德高望重的羅繼仁老師,是我非常尊敬的師長,他23歲時成為一名詩歌編輯,堅守中國詩壇60余年,80多歲還為《中國詩人》操勞,被譽稱為“北國詩壇的拓荒犁”。而《中國詩人》1988年8月創刊,原在上海出版,羅繼仁老師1998年10月從《詩潮》主編崗位上退休后接辦《中國詩人》,以團結海內外華語詩人共同繁榮漢語詩歌創作為主旨,秉承為詩人服務、為讀者提供純詩為宗旨,自籌資金,堅持辦刊,《中國詩人》凝聚著羅繼仁老師的心血。
羅繼仁老師曾對我說過安娟英對《中國詩人》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包括帶資義工編輯《中國詩人》9年時間,即便是陪護生病的家人也在病床前選彔編輯詩稿,并達成由《中國詩人》編輯部與河北思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辦的首個《中國詩人角》落戶秦皇島,在河北館陶縣《中國詩人》創始人著名軍旅詩人雁翼的故鄉創建了《中國詩人》創作基地等等大型活動。
在安娟英辭去《中國詩人》主編之職時,羅老師深情地對安娟英說:“感謝你對《中國詩人》多年的付出與支持,在《中國詩人》辦刊最困難的時候,你加入了這個團隊。作為主編之一,你傾盡所能,支持刊物。你視刊物為己任,組織稿源,擴大訂戶,廣交作者,并親臨河北邯陶建立了《中國詩人》創作基地。在秦皇島建起了<中國詩人角>并在外宣上又做了許多擴大刊物影響的工作,凡此種種,都有你的汗水和努力,廣大讀者作者是有目共睹的……”
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評價,是對安娟英的特別認同。編輯工作是一種辛勤耕耘而又默默奉獻的崇高職業。回首往事,安娟英在編輯崗位上,甘為他人作嫁衣裳,曾付出不少心血,也取得豐碩的成果。
牽掛,是一種深深的情誼,是一種濃濃的相思,安娟英真情表達對羅老師的牽掛,當羅老師所在地區有疫情,當羅老師摔了腿,她都牽掛不已,我也多次接到她詢問羅老師近況的電話。一片真情在心間。安娟英2019年所寫《許愿一一致尊敬的羅繼仁主編》“題記:我有千語萬言向你傾訴 總讓感動的淚花 你正直堅強的身影 高于我的脆弱單純 引導我走向成熟 與你一樣堅持不懈”“為中國詩人/你煉歷三十年/春夏秋冬的霧霾風霜/走過了一坎又一坎/八十多歲啦/跳動的心正年輕/汗水浸透每一天/艱辛,隱痛潛伏于心肺/匍匐在詩句行里的背影/日益稀薄一頭銀發……/我有千語萬言向你傾訴/總讓感動的淚花/你正直堅強的身影/高于我的脆弱單純/引導我走向成熟/與你一樣堅持不懈/我千次請求如來佛/萬次跪拜文殊菩薩/申請許愿/賜我一張長壽方/讓我的羅老師/如南山不老松/讓我們的中國詩人/天長地久/地長天久的流傳”。在2021年安娟英寫到:“……攜我者老師/知我者老師/慰我者恩師/憐我者恩師/感恩羅繼仁老師/向您學習/向您致敬/諄諄教誨一直回響在學生耳邊/學生折服您的為人品質/學生欽佩您的嚴格要求/為每一期中國詩人把控高質優詩/特別這次你意外受傷,師母的重病/是您趴在病床上用手機把5-6期合刊/把每個人的稿子/都逐個細致地編輯終審....../羅老師呵您的堅韌您的執著/永遠是我至愛學習的榜樣/愿菩薩有靈/保佑您和重病的師母快快好起來/羅老師 您永遠是我敬愛的老師/我們今生再勾指約定/來生您還是我最敬愛的老師……”
所有的真情都在真切的文字中,所有的愛意都在詩意的心靈里。可謂是詩誼常存魂夢里,師恩永志在心中,安娟英質樸的真情讓心靈感動!
詩歌精神的火苗,以愛以真情點燃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是心靈的窗口,時代精神的火花凝結。安娟英詩歌精神的火苗,以愛以真情點燃。
堅守自己真情真性的詩歌觀,追求唯美與哲思相融的寫作境界,安娟英寫道:“每個人都有精彩和悲傷/ 萬物輪回歲月匆匆而去/ 唯有詩歌用我最渺小的一件件事/ 拼湊成一生充實美好的記憶: 有苦澀有酸甜也有大愛至喜的幸福/ 有深刻印象的相遇/ 有淺淺淡如水的交往/ 有刻骨銘心的友誼情愛/ 詩歌是精神火苗用真情真性/ 點亮彼此智慧寬容的心燈/ 詩歌可以過濾掉悲傷苦難/ 詩歌可以淡定喧囂浮躁的欲望/ 詩歌具有洗滌心靈安穩人心的力量/ 詩歌可以解除人世間無法相依的孤獨/ 詩歌與佛法禪思一樣具有普世意義/ 詩歌可以打開因困惑與危機人世無法溝通無法信任的隔膜/ 詩歌是我心靈深處的白馬王子,我深深愛著他至死不渝。”
心靈的告白!與詩歌不棄不舍的愛,是“精神火苗用真情真性/ 點亮彼此智慧寬容的心燈”,構成堅守的光明支撐,以至 “詩歌是我心靈深處的白馬王子,我深深愛著他至死不渝。”我想到聶魯達所說:“我認為我作為詩人的責任,不僅要愛玫瑰花與諧音,熾烈的愛情與無邊的鄉愁,也要愛我寫在詩里的人類的那些艱巨的使命。”
詩人心中有一種“至死不渝”的愛,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
確信安娟英永燃生命的火焰,詩意經年再寫新篇!
薩仁圖婭簡介
國家一級作家、民族文化學者、駿馬獎兩次獲得者,“百年新詩最具實力詩人”,是中國蒙古文學學會副會長、遼寧省八九十屆人大常委、遼寧省文化交流協會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國際詩人筆會副主席、遼寧作協顧問、遼寧社科院特邀研究員、沈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廣東東軟學院客座教授等。
出版作品集40余部,有塞爾維亞語、蒙古文、英文等文本,以及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等文版。
遼寧省委省政府授予“優秀專家”,臺灣新詩學會頒“弘揚詩藝”金牌,蒙古國中央省授“議會90年獎章”、最高榮譽獎章,蘇木榮譽市民,國際詩人筆會授“中國當代詩人突出貢獻金獎”。
安娟英,筆名梁溪安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園》主編,西北大學絲綢之路國際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華語詩歌春晚副總策劃,今日文教報詩詞主編、作家報詩詞主編。出版詩集、長篇小說《舊日》等八部。在海內外報刊發表詩作近千首,并多次獲獎。2019年榮獲普希金詩歌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