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儒林生平
在仁壽縣建設路二段267號胡同和仁壽縣濱河路上段麗景四巷,常常看見一位杵著拐 杖必須被人攙扶引路才能行走的白發老人,他就是仁壽縣醫療按摩醫生張儒林。
張儒林自幼就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皮膚和毛發都是白的,人稱白人。因為殘疾,他的 眼睛視力極差,僅0. 03。1971年,因患青光眼而使右眼完全失明,皮膚曬不得太陽,眼睛
見不得陽光,可他卻以超人百倍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為祖國的中醫醫療按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盲人醫療按摩醫生張儒林,男,漢族,1952年7月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農村,1971年畢業于仁壽縣蜂蜜鄉中學,由于十年文化動亂,中國的教育事業受到極大干擾,
他雖有初中文憑,但也僅只小學文化。
艱難的學醫生涯
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國遭受自然災害時期,他也同全國人民一樣過著食不飽 肚,衣不蔽體的生活,當他家中顆糧無剩之時,是大隊的黨支部書記鄒子如夫婦,給他們送來了二十斤大米和拾元人民幣,并召集大隊干部開會,發放給他們兩百斤救濟糧,才使他們 這老小病殘之家渡過了難關,由于他身體的欠缺從小就愛上了行醫之道,再加上他父親患有幾十年的老腰痛,母親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妹妹患有小兒麻痹癥,整個家就他一個人撐著。 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眼看他家里人生病無法醫治,迫使他倍感焦急,因而使他產生了濃濃的學醫念頭。從小讀書就很努力,黑板上的字他一點也看不見,上課時就只能專心聽老師在上 面講,自己在下做粗糙筆記,下課后再作細致整理。漢語拼音學懂后依靠拼音堅持超前預習功課。1971年初中輟學回到農村,仍然堅持自學高中文科課程。
張儒林 1971年開始跟隨老中醫學習中醫,同時自修按摩醫學。1972 年任大隊赤腳醫生。在學醫期間,他始終堅持對博大精深的祖國醫學津津樂道,不斷努力的學,刻苦的鉆。在70 年代初,由于當時學習條件極其惡劣,他將一只約 70 斤病死豬去毛后,將其整塊放鍋 里煮稍熟,用小刀解剖內臟,調取筋肉直到骨架用以觀察動物內部結構。
他老家房屋的墻壁上到處都貼滿了用白紙黑字寫成的中藥藥性,人到哪里就學到哪里。外出上班前總要寫一張有關醫學方面的字條揣在身上,便于隨時學習,有關醫學方面的書籍
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身。視力差,放大鏡就是他最好的學習伙伴,別人十分鐘就能夠看完的,他至少也需一個小時;文化功底淺,《字典》《詞典》便是他的貼身老師;那時沒有電燈,煤油也很緊缺,就用撮箕把燈光擋住偷光學習;沒有錢買本子就揀別人的舊本子和廢報紙 將就用;沒有筆墨,就用蘆葦桿作筆,木炭磨細當墨。在農村生活時,他一邊學習一邊對病 人按摩實踐,田邊土坎都成了他的按摩場所。在1990年7月,他棄農進城,在金馬市場大門 口和廁所邊或街道邊以五角、一元的收費標準擺地攤按摩治病。他家離縣城 10 多里路,早 去晚歸全靠步行,由于視力太差,一次傍晚回家時撞到別人的架車杠上,將門牙硬生生撞斷 兩顆。有條件之后才在縣城租房,以極為低廉的收費開設醫療按摩門診,先后搬遷 20 余次 ,自己在縣城購房后才有了固定場所。由于他技術精湛,求他按摩的人特別多,每天 20 甚 至 30 張病例只能晚上下班后一氣回憶完成。還資助劉老漢、李婆婆和曹先生等。長期免費 為一位腦癱患兒“朋朋”治療,從 3 歲到 14 歲。遇上困難患者他都盡量免費,幫助困難 患者數千人次。在城里租房后,他把時間看做是自己的生命,白天除了繁重的按摩工作、休 息時抓緊學習外,晚上還要加班學習到深夜 1-2 點鐘甚至天明。一次房東萬大爺發現他幾 天晚上連夜沒休息,便語重心長地來勸解他,卻使他倍感欣慰。很多時候早上病人來了,敲 他的門時,他還依然在埋頭學習工作。頭昏了就用冷水擦臉,疲倦了就伏在桌上稍休息一會 兒,由于過度疲勞,他曾幾次暈倒地上,醒后又繼續學習。他將一根根銀針往自己身上扎, 鉆心的疼痛使他受益匪淺。
他一邊給人治病,一邊潛心研讀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推拿學》《醫宗金鑒》等古今中醫藥書籍共二十余部,手工抄寫了古代醫書《壽世保元》全集 。此外他還從新華書店購買了50余種醫書,仔細研讀,取各家醫書之精華,匯編了約15 萬字的《常用中草藥知識》和約20萬字的《婦科·雜病證治》。1987 年,張儒林有幸參 加仁壽縣殘聯舉辦的殘疾人按摩醫師培訓班,任班長。同時他還于 1988 年 9 月至 1993 年 7 月參加了普通高等學校北京光明中醫學院“中醫專業”學習,獲得了中醫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
1989 年仁壽縣衛生局對全縣按摩工作員進行職稱評定考核,由于他成績優異,僅這一次就被評為“按摩醫士”職稱,至此以后政府有關部門再未對他們組織過職稱評定考核。1990 年,因他的家庭生活過于貧窮,張儒林的前妻只得另嫁別姓,無奈之下他只能將 3個月的次子忍痛抱與別人。陷入絕望,張儒林經歷了九死一生。2000 年才與喪偶的朱女士組成一個完整的家,朱女士溫柔善良,還學會了醫療按摩技術,堪稱賢內助。如今,兒孫滿堂。
所獲得的學習成果
為提高自己的醫療按摩技術水平,張儒林先后自費參加廣西、仁壽、成都、洛陽、 北京等地舉辦的按摩培訓班技能培訓。除參加各地培訓外他還博覽群書,取各家醫書之長應用于臨床實踐,改傳統治療原則中的“三因制宜”(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為 “四因制宜”(及因人、因時、因地、因病制宜)。2007 年 11 月,應邀去廣東佛山市的大瀝鎮做“醫療按摩”技術指導。成都學習期間,在省殘聯領導的提議下,他手拿 四川人民廣播電臺話筒,面向四川殘疾人和廣大聽眾直播講演 10 余分鐘。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張儒林始終堅持不斷進取,勇于務實創新。他把錯綜復雜的疾 病病證分為軟組織病變;骨、關節病變和氣血津液及內臟功能失調三大類;同時也把復 雜多變的按摩手法分為理筋、整復和調節三大類,即軟組織病變用“理筋”手法;骨、 關節病變用“整復”手法;氣血津液和內臟功能失調病變用“調節”手法治療。從而使 深奧復雜的醫療按摩如此簡單化。利用醫療按摩手法為人防病治病,療效是關鍵。
為對醫療按摩臨床經驗的總結,1998 年 3 月,他欣然揮筆,歷時 13 年,寫下 了數十萬字的《典型病歷》,將他的臨床經驗和心得體會編寫成約 35 萬字的《實用醫 療按摩》、40 萬字的《張儒林中醫醫療按摩技法》、30 萬字的《張儒林醫療按摩技法精萃》和 23萬字的《手到病除按摩術》,其中后兩書經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中國 推拿按摩學研會會長成為品先生作序。《手到病除按摩術》于 2010 年 1 月由求真出 版社出版。《張儒林醫療按摩技法精萃》由國家出版資金中國盲文出版社以盲文、漢文 、電子文三點一線出版,作為全國“盲人按摩師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書”。這兩本書在全 國各大書店和網上書店均有出售。由于他用眼過度,在2011年,他的左眼也完全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