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靜靜流淌、一路向東的“鄭國渠”,滋養了關中2200多年,時光荏苒,而今乍寒漸暖的初春,青淺的步子踩著落葉腐去的淤積,信步鄭國渠邊的楊柳岸,感嘆于贏秦滌蕩六國,締造大秦帝國之堅韌和氣概,感嘆于始皇帝吐哺萬民、治理萬邦之艱辛及歷史更迭、變遷之無常。
而今,早已沒有了春秋史里的金戈鐵馬,早已沒有了戰國書中的縱橫捭闔,只有秦,舉國之力,耗十年之功而修成的鄭國渠成了鑒證歷史的印跡。
較之于2016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鄭國渠,大安驛大門里1600多年歷史的赫連臺和而今屹立在十余米高臺上幾次毀壞又重建的大(dai)安寺了解其歷史的和過往的則人相對較少。
大(dai)安驛在今涇陽縣橋底鎮之東偏北,占地一百多畝、高底錯落十余米的處身世外的巍峨、清雅所在,古時此地稱赫連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更迭時期,多以征戰為主,周邊強敵環繞,故而統轄關中地帶時,多設軍事防范設施,西夏王赫連勃勃入侵關中時利用土臺地勢,建有烽火臺,名曰赫連臺,臺高五丈,頗為壯觀。臺上有一寺院,金、元、明、清時為“大安寺”寺院。《清宣統涇陽縣志》載:“唐陀羅尼經幢,曰儀鳳元年者,在石莊村大路邊;曰太和七年者,在大安寺門外。”意思是唐676年記載有一個刻著《陀羅尼經》文字的石柱子,在石莊村大路邊上;又記載833年在大安寺門外。這足以說明大安寺此時已經存在。寺院雖飽經滄桑沉浮、幾度修復重建,但仍一直保留。清雍正六年(1728年),修建大殿兩座,僧房數十間,并鑄有青銅佛像,使佛事活動一度興旺;到了近代,《清宣統涇陽縣志》僅有一句文字記載:“大安寺,在縣西北三十里石橋鎮。”仲麓中學成立后,佛殿遷往土臺東北約300米
仲簏中學建成于1942年,學校設置兩個班,學員100名,教師5人,當時條件簡陋,學生上課拿方磚當課桌,但由于學校創辦者馮潤璋先生知識淵博、辦學有方,夫妻雙雙親自登臺授課,學生學習興趣格外高漲。就這樣,一所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文明進步思想、承載少年希望的學校眼看就要成長起來,可風云突變,開課僅僅半年,就被國民黨分子以“赤化學生”罪名予以舉報,時任省教育廳廳長王捷山親自督辦勒令學校停課解散。
1943年8月,縣上將是年1月剛剛成立,暫居在縣城西北衛生院的涇陽縣簡易師范學校(簡稱“簡師”)遷了過來,校長為鄧霖生,招收四年制學生120人,教師28人,開設有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國文、數學、物理、化學、體育、音樂和美術等課程,重點培養全縣師范隊伍;截止1946年前,每年還舉辦“地方行政干部訓練班”;寒暑假期間全縣小學教師也在此受訓,按軍事組織編制管理,除軍事訓練外,主要學習以“管、教、養、衛”為核心的教育思想課。
簡師遷來第二年,校長由原涇干中學校長高蘭亭接任。高蘭亭是王橋陳家溝人,早年在國統江西萬安縣當過公安局長,此人脾氣暴躁、敢作敢為,他上任后著手解決校舍緊張局面,擴充地盤,加蓋房屋,還勤工儉學在土臺面北挖了八只窯洞,分別以蔣介石的校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命名。簡師經辦六年,正逢新中國成立前夕,它為涇陽大地培養了一批教育教學骨干,影響深遠,意義不容小覷。
1949年5月,涇陽解放。由秋季開學始,縣人民政府將簡師改為普通中學,定名為“涇陽縣立初級中學”,任命苗天慶為校長。
新中國建立后,黨的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是年12月,學校成立黨支部,支部書記由趙呈麟擔任。初級中學首屆設置4個班,學生210余人,教師20多名。其時校園建設規模初步形成,主體是一座十幾米高的大土臺,獨立成正方體,頂上約百米見方,靠北是一座面南的古式大禮堂,禮堂兩邊各連著一個教室,禮堂前邊有一片空曠地帶,平時作為操場或師生集合之用,空地南邊二臺處東西順長各有一排教室,共4間,沿中路繼續向南便是磚砌的下坡臺階,左右分開成“Z”字形而下。下了臺階便是南大門,門前有涇惠渠(鄭國渠)橫流而過,因而門頭面西而開。學校生活區在土臺的東面,有一磚砌大坡連著,坡南還依土臺挖有兩孔窯洞,土臺的北面就是八孔窯洞,與東溝村毗鄰。西面土臺下便是村上的農田。環顧校園,樸素的房舍毫無搶眼之處,可平添這高低有致的土臺頓顯氣勢和意韻。
2006年因房舍安全遷往了職業技術學校舊址,后又合并于涇陽中學,完成了其教書樹人的教育使命。
而今的大安驛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載體,她尊重歷史,最大限度地保留固有元素,使其仍然散發著經久不息的書香氣息。走進這里,墨寶飄香、丹青生輝,天南地北的名家大作掛滿了一個個展廳,即使你沒有書法愛好,在這里信步也會使你倍受感染。走進這里,佛香裊裊、梵音聲聲,這是八十年前“大安寺”風貌的重塑,是佛教歷史文化的再現,晨鐘暮鼓里自然會佛光普照,澤被蒼生。走進這里,臺榭依舊、古風尚存,較以往增添的是典雅和雄偉,不變的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如今感念,從這里走出去的數萬莘莘學子魂牽夢縈的老校園,模樣依然清晰。那些年少時的美好夙愿和學習的孜孜不倦,現在都成了刻骨銘心的印跡,觸及的是靈魂深處!
剛過去的漫長的冬季,連著兩次的疫情封控,寒風肆虐,令日子蒼涼。而今冬去春來,置身于大安驛巍峨的古風里,這一腔熱血激蕩,再把思想的火花點燃!(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