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小在南方長大的人,小章對目前工作的北方城市的最大怨念是:
“灰!太!多!了!”
多少個周末,她起床拉開窗簾,愉快地看著陽光照向窗臺上的月季。
但一戴上眼鏡,就被空氣里漂浮的顆粒物毀掉了好心情。
老家一年才掃一次的“陽塵”,少見到需要都要全家人擺出大掃除的架勢。
可在這兒只要半個月不清理,角落里的灰嘟嚕都能織毛衣了。
尤其是遇到陽光燦爛的大晴天,桌子、地板上一層均勻的浮毛,有點風吹草動就要到空氣中飛舞……
“怎么回事,北方人是都有個鋼鐵鼻子嗎!”
01
出差三天,
桌上的灰仿佛積了三年
打工人很堅強,可以日復一日地承受繁忙的工作。
但打工人也很脆弱,一層灰塵就能夠破壞他們休息時的心情。
以前我媽每天下班后都要拿著抹布把家里里外外擦一遍,當時我還覺得她有點大驚小怪。
現在不得不承認:能有時間擦灰,也是一種奢侈。
別覺得被老媽現實狠狠打臉的只有我一個人。
上網搜一搜“清理灰塵”,你就會發現無數獨立生活的年輕人,正在為曾經蔑視灰塵的行為付出代價。
擦灰,堪稱社畜成本最大的家務項目,好比西西弗斯永遠推不上去的山腳巨石。
不愛洗東西可以用一次性替代品、不愛做飯洗碗可以點外賣。可只要時間在流逝,灰就在那里默默落下。
我的同事劉劉,在我“最愛干凈的朋友排行榜”上能排到前三名。
每次出差她擔心的不是旅途奔波,也不是水土不服,而是“回家又要擦灰了”。
誰叫她當初租房圖便宜租到了馬路邊,如今樓下的每一股尾氣都有幾率變成小顆粒,落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明明也就走了兩個晚上,一進門仿佛誤闖盤絲洞。”
南方網友@飽飽 第一次來北方工作,也因為灰大被嚇得想跑。
“昨天臨睡前看的書,今天一摸上面就厚厚一層灰。”
灰塵最令人崩潰的地方在于,它是均勻落下的。
開始你以為要擦的只是一點點,結果發現擦著擦著是億點點。
我小時候看武俠小說,一般都是沒人的老屋、破廟才會灰塵滿地。
沒想到如今它根本不講江湖規矩——常呆的地方照樣有灰,我經常感覺自己像個濾芯。
比如樂高,又名大型家用灰塵收集器。
想要把表面擦干凈,并且灰塵不會嵌入縫隙里,其難度不亞于紙上雕花。
即使你精心為它罩上一層防塵罩,也無法完全抵擋細毛毛、小顆粒的悄然侵入。
只能用最粗暴的方式,“拆掉沖水”——于是每次洗樂高的時候,那架勢都仿佛要過年了。
還有各位養貓養狗的朋友,平時毛茸茸的小動物熱情地往自己懷里一撲,是不是還挺可愛?
但你有沒有試過……迎著陽光抱起它們?
看它在布滿灰塵的桌子上打了幾個滾,然后裹著纖維、灰塵和毛發跳到床上。只想說一句:“你,你不要過來啊!”
深深詮釋了什么叫“把愛變成傷害”。
在跟灰塵相愛相殺一段時間后,年輕的打工人們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以前覺得“最愛擦灰的永遠是咱爸咱媽”,現在終于輪到了自己。
戴森近日發布的《全球灰塵研究報告》顯示,38%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對家中的灰塵感到“極度擔憂”。
對于上一輩來說,清理灰塵或許還只是對“窗明幾凈”的樸素追求。但隨著觀念的更新,年輕人對它不僅僅是“看不慣”,還有更多的顧慮。
比如劉劉那么熱衷于把家里搞得一塵不染,并不完全是因為愛干凈。
還因為知道自己的呼吸道特別敏感,家里積灰一多,她就會咳嗽。
另一位網友則自述了自己長蕁麻疹的經歷:
“開始以為是自內分泌失調、壓力太大,后來一查發現是對塵螨過敏。”
《全球灰塵研究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1個國家的12309名受訪者進行了調研。數據表明:在中國,認為灰塵對人體無害的受訪者比例,由2020年的36%下降到了2021年的28%。
“不是衛生問題而是健康問題”,正在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02
光靠“勤快”沒用
如果說十幾年前,爸媽解決灰塵的原則只有“多干多擦”;
那么隨著知識的普及和科技的提高,大家的招數開始五花八門。
有人試圖用請鐘點工阿姨的方式,逃避擦灰這場獨居必備的苦修。
但想讓房間窗明幾凈不是簡單一抹就好,還得把家里的零碎物件通通挪一遍。
再比如前幾年“MCM風”家具成為裝修界網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有著“小細腿”;
底部空間能夠容納吸塵器進入,方便清潔、防止積灰。
但另一方面,人們對于室內灰塵的組成與分布依然了解得并不夠全面。
這也讓很多有關健康、衛生的清潔焦慮陷入了無效的方向。
就拿下面這一點來說——報告數據表明,52%的中國受訪者處于“被動清潔”的狀態,也就是說,在肉眼看到灰塵時才會打掃清潔。
最容易被發現“有灰”的地方,通常是桌子、地板這類光滑的表面。
網上的“清灰”教程也通常以清理窗戶、桌面、地磚為主。
然而戴森微生物學研究員Joanne Kang在接受我們采訪時強調:“如果家中有看得見的灰塵,說明看得見的灰塵已經積累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了。”
肉眼看不到的“微塵”其實更容易停留在床墊、沙發等表面粗糙的織物上。
可即使是最愛干凈的年輕人,也常常是“每天擦5次地板,但窗簾3年不洗”。
報告顯示,在家居清潔中人們經常會忽略掉包括沙發、床褥、窗簾等在內的室內軟裝,69%的中國受訪家庭在日常清潔中忽略了床墊除塵。
畢竟床墊、地毯、窗簾這些區域要清潔起來,可比擦個桌子費勁多了。
很多人干脆放棄:“反正也看不太出來,眼不見心不煩”。
但這其實是舍本逐末的。
一是因為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灰塵,帶來的危害往往更大。灰塵中的細小顆粒更容易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并被人吸入體內。
比如室內灰塵中主要構成之一的塵螨,不僅會在床墊上迅速繁殖,還會排出大量排泄物顆粒等灰塵成分。
對此,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衛濤濤博士指出,“螨蟲的排泄物是典型的過敏原,可以在敏感人群中引起過敏反應,具體表現為出現皮膚瘙癢、鼻塞流涕、呼吸不暢等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導致哮喘等疾病的反復發作。”
另一方面,這些難以被看到的灰塵,往往是室內二次污染的來源。
也就能解答這個曾經困擾我媽也困擾我的問題:“我明明關緊門窗了,怎么家里還是一層灰?”
很多時候,灰塵并不是從外面帶進來的。
人走路、說話,都會產生顆粒物,有的落在墻上地板上,有的掛在地毯、窗簾上。
長時間沒洗的織物會變成“灰塵倉庫”,更輕、更難以發現的顆粒暫時藏在纖維縫隙里,慢慢釋放到房間的其他地方。
而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清潔辦法”,又讓這個過程雪上加霜。
比如年代劇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幾個媳婦把被子抱到院里拍打去塵,順便聊些家長里短。
但你可千萬別在家里嘗試——被子上的灰是沒了,全飄到空氣中了。
就連被年輕人稱為“家中常備”的吸塵器,對于過濾性和密封性能不佳的產品也可能存在污染氣流泄露的“二次污染”問題。
這些尾氣里不一定有辣條味,但一定有灰塵。
03
去掉那些“看不見的灰塵”
正如開頭所說,清理灰塵這件事對于現在的人來說,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健康問題。
在這樣的導向之下,如何更深入、精準、高效地去除居家環境中對人體的潛在威脅,就成了那些跟灰塵“較勁”的人的最大初衷。
衛濤濤博士指出:“鑒于屋塵螨排泄物主要以微顆粒的形式存在,且是主要的屋塵螨相關過敏原載體,為防止二次污染,需選用具備HEPA高效濾網和整體密封的真空吸塵器。”
戴森微生物學研究員Joanne Kang也在采訪中表示,室內衛生清潔的重點,就是要清除床墊等織物中滋生的數百萬塵螨。
除了塵螨及其致敏性的排泄物,也要清潔塵螨的食物來源——即人與寵物身上的皮屑。
正是基于“解決他人容易忽視的問題”的初心,加之30多年的灰塵研究,作為戴森迄今為止最強勁、最智能的V15 Detect無繩吸塵器不僅延續了之前產品強勁、高效的除塵體驗,還搭載了“可視化”科技和卓越的整機密封HEPA過濾系統,針對性地解決了中國家庭中“看不見的灰塵”的清潔痛點。
首先,“可視化”科技配備了激光探測技術,在綠色激光的照射下,肉眼不易見的微小顆粒清晰顯現。
為什么使用綠色激光?一是相比于LED,激光集中性更強;二是人眼對綠光的敏感度更高。
兩者結合,能最大程度地增加灰塵跟背景的對比度。
據戴森硬件工程師團隊負責人胡宏飛介紹,這個巧思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中的小實驗。
“當光從窗戶照過來的時候,你就能很清晰地看到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這是因為灰塵顆粒通過對光線的反射,造成的一種對比的效果。我們就想可不可以把這種生活中的經驗帶到產品設計中。”
為了實現這個設計,工程師們花了大量時間建模、分析、模擬;
最終在纖巧軟絨吸頭上設計了激光二極管,通過跟地面大概7.5毫米、1.5°的角度照射在地面上,讓肉眼看不見的灰塵清晰顯現。
除了激光探測技術之外,戴森V15還內置了壓電式聲學傳感器。
能夠實時監測并統計吸入的顆粒物,并將灰塵的大小和數量分類實時顯示于LCD顯示屏上。
胡宏飛在采訪中表示,這不僅讓用戶在清潔的過程中對于家中不同大小的灰塵分類一目了然,更加放心。
也能提高他們對于顆粒物的認知,并且更加準確地判斷家具環境深度清潔的效果。
針對清潔過程中污染氣流泄露而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戴森為V15配備了五重整機密封HEPA過濾系統,可吸附并鎖住99.97%小至0.1微米看不見的顆粒物,避免二次污染。
此外,V15配備的防纏繞螺旋型吸頭,通過錐狀刷條和特定角度的刷毛設計,能將吸入的毛發迅速地甩入集塵筒內,有效避免毛發纏結在吸頭刷條上。
尤其對養寵家庭而言,家中寵物毛發的清潔工作更為便捷。在強效模式下,還能深層吸除床墊、沙發深處的塵螨,守護睡眠健康。而其他豐富的吸頭配件,幫助用戶針對性地應對不同的清潔場景,輕松完成整屋深度清潔。
改善居家健康衛生,需要認知和方法兩方面的提高。
戴森除了通過產品創新為消費者打造更干凈、更健康、更安心的居家環境之外,也在中國和全球范圍內持續并積極推動灰塵和科學清潔的專業知識走入大眾視野。
對此,胡宏飛也分享到戴森對中國家庭的重視,“通過在中國本土的灰塵調研,我們希望可以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數據的反饋使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設計出更加適合中國家庭的產品。”
室內灰塵清潔,已經不僅是“愛干凈的人”所在乎的事情。
在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的概念深入人心的當下,它帶來的更是有關健康的安全感。
戴森正在用始終不變的初心和不斷升級的技術,應對“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灰塵所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守護著消費者們的這份安全感。
畢竟,一個潔凈、舒適的房間,就像是抵抗外界任何壓力的“避風港”。
哪個年輕人能拒絕呢?
文章源自: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