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潮澎湃處,揚帆奮進時。站在新起點眺望,神州大地萬象更新、步履鏗鏘,奏響了追夢路上的“春之聲”!三月,來自各地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即將聚首北京,帶來人民群眾最鮮活的意愿。又一次響起的“春天合奏”,又一次趕赴的“春天約會”,將是對歷史的回答、向未來的延伸,為新征程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今年全國兩會,是我們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發布后的兩會,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的兩會,意義重大。在這個重要的政治平臺,把深入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貫穿在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中,將激發歷史主動精神,凝聚未來中國發展的力量。我們要繼續書寫新的奮斗歷史,著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觀復美術院聯合數十家新聞媒體參與兩會藝術家專題報道,邀請當代中國畫壇名家以赤子之心繪時代新風,書中國精神,以高尚德操與精湛技藝,展望遠景目標,鋪展新的畫卷。為新時代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貢獻力量,干出新業績、干出新輝煌,創造出更多人間奇跡!
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院
承辦單位:北京觀復美術館
學術主持: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畫家簡歷
杜希賢,1937年生;1960年畢業于原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并留校任教;1964年隨系轉現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任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老教授協會文藝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海淀區政協書畫聯誼會副主席、前海淀美術家協會主席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等單位收藏。出版有《杜希賢中國畫集》、《杜希賢中國畫藝術》等。
? 作 品 欣 賞
▲《草原霸主》
平實沉穩 內蘊雄風
——讀杜希賢的鷹畫
文:常銳倫
在我國,先秦《莊子•逍遙游》寫有北海巨鯤化為大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表現出的是翱翔天宇自由馳騁的氣象,和充盈于天地之間的磅礴豪情。千百年來,這種大氣勢,大格局,大氣魄的逍遙自在,便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精神追求。故歷來詩人和畫家多以鯤鵬來喻比其志向高遠和對自由的追求,并籍以贊美人的博大胸襟與氣魄。例如李白詩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毛澤東于《念奴嬌•鳥兒問答》詞中,用鯤鵬背負青天朝下看來譏諷那些懼怕戰火而逃的蓬間雀,展現作者的沖天豪情。
▲《斂翼千仞》
然畫家借鯤鵬抒情言志,鯤鵬什么樣?誰也未見過。那只是想象中的大鳥,便只好以生活中能見到的鳥中強雄——鷹、雕、鷲、隼等猛禽來替代。故自古以來以鷹為題材的繪畫可謂多矣。古代內地少見鷲,又因其食腐尸,畫其者罕見。而蒼鷹與雕則常見,又因其形體比隼大,適于筆墨的施展和表現雄強霸氣之美感,故畫其者居多。據史載五代有畫家厲歸真畫鷂鷹以驅鴿雀的故事,說明那時畫家所畫之鷹,已經達到栩栩如生的地步。其后北宋趙佶、南宋李迪、明代林良、呂紀、清朝朱耷、郎世寧皆為畫鷹高手,都留下了畫鷹精品;現代齊白石、高劍父、高奇峰、劉奎齡、徐悲鴻、潘天壽、李苦禪、張書旗、吳作人也都給世人留下諸多鷹畫佳作。畫鷹的技法亦日臻完善成熟,他們且形成各自的風格,并促進當鷹者多了起來。
▲《自來奧漢》
后來的畫鷹者,其中一些人強調以鷹為媒介表達主觀精神和展示畫家個性,屬得意忘形者,或者說有意追求筆墨的狂放而遺其形骸,以凸顯主體精神,表現畫家的豪放情懷。從現代藝術理念去理解,得意忘形者,失形于筆墨趣味者,或棄形抽象者是無可非議的。然而,因其畫仍是名為畫鷹和用傳統筆墨技法,這就有對所畫對象的把握能力與筆墨功力之高低的存在。對所畫對象缺乏研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僅師從某家,步人后塵,加之筆墨不夠老道者,便會流于粗疏、狂野、概念走形,是外在的強悍與強狂,缺乏筆墨意趣的細膩,缺乏內斂的中和之美。
▲《高逸圖》
畫鷹者中,今年凸起的杜希賢則令人矚目。其畫于“似與不似”的寫意鷹畫之中,獨顯意筆而形真的藝術特色。經得起遠觀取其勢,近看取其質和筆墨趣味的豐富性與功力美的推敲。
▲《極目雲天圖》
從形象角度看,其所畫之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然又不是某類鷹的具體寫照,而是以雕為原型,匯聚諸鷹的他認為可取之特點創造出來的鷹。其有如石濤所云“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路,對鷹做過用心的研究與形的取舍之探索。他能分辨多種鷹,在向我介紹鷹的分類,隼鷹雕鷲之外形特點、習性及世界分布情況等時,有如動物學家。將對象畫成什么樣,是創作觀念使然。杜希賢教授是傾向寫實的,他認為當社會上畫鷹風格越來越尚簡的結果,會走向概念和空洞。故而他畫之鷹的形體姿態,結構力求準確,有如真鷹。在他心目中,形象結構不合理,自己感覺看了不舒服。他對那些憑印象去畫之鷹,例如一名畫家畫老鷹的背上馱著雛鷹,想當然的將雛鷹畫成小號老鷹,杜希賢視之為可笑,因為他熟知雛鷹之形有如雛雞,其毛色乳白,形與色隨長隨變。他的寫實意識使之不愿將鷹畫成變形之鷹或過分人格化之鷹,不愿由于強調筆墨情趣而忽視形的準確。故他所畫之鷹不同于潘天壽將鷲畫成如頭陀之奇特,不同于李苦禪將鷹翅畫成羽片不分渾然一體之豪壯,不同于吳作人將鷹的羽毛當成僅是復羽和飛羽兩個結構層次之概括,更不同于當前多數鷹畫為其霸氣而將眼畫成怒目向天,將鷹喙夸張為方鋸齒狀,畫羽毛用筆一味追求豪氣飛揚的做派。杜希賢通過對生物鷹深入觀察和研究,創造出“勾爪懸芒,足如枯荊,嘴利吳戟,目類流星,雄姿邈世,逸氣橫生”(西晉傅玄《鷹賦》)的藝術形象,是既不同于生物的鷹,又栩栩如生的藝術的鷹。其所畫形象逼真又不失傳統中國水墨寫意畫的筆墨審美情趣。
▲《夕陽鷹雕圖》
在筆墨方面,力求筆墨服從于鷹之形象的創造,與表現鷹的形體質感有機結合。他以重墨線勾鷹喙與爪,以墨的濃淡變化畫形體結構,區分毛色,巧妙利用水印之技巧,表現羽毛層次及其質感,其點厾勾線用筆沉穩,力在其中墨色盡滲紙中,故而筆墨圓潤厚重,能于宣紙上盡顯墨分五色的層次,和黑白、干濕、濃淡的墨分六彩的藝術效果。形成枯焦滋潤之對比,構成豐富細膩的筆墨妙趣。故其畫耐看,經得起揣摩與推敲。
▲《神 鷹》
總體看,其鷹畫平實沉穩,內蘊雄風。既是意筆又具院體畫之嚴謹,雖然少了些逸氣,卻凸顯了平實沉穩與渾厚。
▲《古樹千年 雄風萬里》
畫如其人。其人,于20世紀50年代就讀于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后稱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在校期間身受吳冠中、俞致貞、白雪石、高冠華等名師教誨。當時社會的大環境是強調寫實觀的藝術道路,由于杜希賢寫實能力強而于畢業時留校任教中國人物畫。藝術學院解散后被分到現在的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一直從事人物畫教學的他,形成根深蒂固的寫實意識及其審美取向,但幾十年的中國畫筆墨情趣的浸潤,即便是寫實也不失中國畫的筆墨精神。退休后畫起青年時便喜歡而未實踐的鷹畫,仍走形象寫實創作之路。他說“他畫不來狂放的筆墨,畫不出筆墨揮灑無羈、神氣張狂之作,乃性格使然”。對我這個與他同班的同學,那是口吐真言。他做人低調,謙和恭讓,連說話聲調都平和沉穩。他作畫時不會做沖動狀,更不會在眾人面前演出獅子吼。他是穩穩當當地持筆調墨,細膩地控制筆的水分墨色,動心忍性穩重而準確地下筆且講究筆法,絕不忽略對細微處的把握與處理,故其畫顯得沉穩而深厚。
▲《英 氣》
其人溫和卻喜畫鷹,矛盾否?這說明其骨子里豪氣滿懷,志向高遠,不滿足已有的成就而奮進向前。畫鷹雖是退休后而選擇的題材,他卻為此下了許多功夫,他不走模仿前人之捷徑,又廣泛吸收前人之優點,經十余年的探索,終形成自己的面貌。
▲作品局部
近來有人將其譽為“鷹王”,杜希賢不肯就座,他認為自己所畫之鷹還未達到完美地步,而且尚有新想法未付諸實踐。筆者以為:就其幾十年練就的慧眼功力,加之不滿足現狀的勤奮追求,其畫鷹當能更上層樓。
作者/常銳倫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 )
▲作品局部
▲《飛越群山》
▲《翱翔天地間》
▲《金 雕》
▲《猛 雕》
▲《黑 雕》
▲作品欣賞
北京觀復美術院是經國家機關部門批準,專注于學術研究、藝術策展、市場運作的藝術機構。美術院秉持“專業、真誠、學術”的理念,為藝術家提供有學術前瞻性的策展和經紀人運作服務,為收藏者建立直達藝術家本人的作品收藏通道,為國內外各領域的高凈值人士、書畫愛好者解讀藝術,呈現精品。北京觀復美術院由著名畫家、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裘緝木擔任院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