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家田貴仁談:學習中國畫八要素
對于中國國畫,多年的筆耕墨研,品味個中情趣,也感悟到粗淺的書寫逸趣,尤其是大膽下筆,小心收拾,甘苦尤甜,自有妙處。我曾用打油詩描述如下:
大膽下筆畫,
小心收拾它。
頓住畫面前,
意入傾景貶。
該加一小景,
段然補霽恰。
上色重融合,
題款眾人夸。
并細心總結出來,無非八要素,即:識、繼、書、臨、寫、看、詩、忌。
一、識。學習傳統中國畫,要對其品相有所認識與認知。前人把中國畫分為四品。一是能品,能畫者為能品;二是妙品,筆出妙意者為妙品;三是神品,神形兼備者為神品;四是逸品,無法之法、不可模擬者為逸品。知其中國畫品相,識其品,故人皆有品,就懂得該如何去學習中國畫。
二、繼。繼承傳統是學習國畫的必經之路。至中國元、明、清起,中國山水畫的學習方法就基本定調,就是以“清.王概,王蓍(shi),壬皋(nie)”,編著的《芥子園畫譜》為中國山水畫國畫基礎。這是一部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的本百科全書,書中介紹了用筆、寫形、構圖等基本技法。全面介紹了山石樹梢,水云人物花鳥魚蟲,設色的方法,深入淺出,循序善誘,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而最為深遠的就是筆法。總結起來有4個方面:(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無可厚非,從傳統山水入手,已成真理。
三、書。就是以書入畫,其道最為得法,可謂妙哉。中國書法是線性的,是沖動的,其書法中的仰臥頓挫,轉折捻涉,筆墨中的枯濕濃淡,對于中國畫皆于同根同源同種。所以一定要研究繪畫的姐妹藝術,如音樂、書法。所以中國的大畫家通常都是大書法家。再就是“師法自然”,心存對自然萬象的引力。書法與繪畫的關系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以書法入畫,以書意入畫則更常見,一幅畫的題詩,題字與落款的好壞也絕好地體現了書法與繪畫的關系,題得好,就有畫龍點睛之妙,題得不好,免不了有佛頭著糞的缺點。
四、臨。臨摹,就是不斷的臨摹古人名畫,尤其是元明清三代名家名作,中國近代史上也出現了書畫大家,要有選擇性的學習臨摹名家名畫,先于通臨,然后節臨,小的大臨,大的小臨。于似于相,在不似與似之間游于藝,貴于恒,歸于仁。
五、寫。就是寫生,戶外寫生活動,這是走向創作的必由之路。可以產生兩大奇觀,一觀是身臨其境于大好河山對生命的啟示,心靈感應于自然萬象所帶來的對于美的營養元素,對河山的熱愛,創新的沖動與激情,生命與歲月燃燒的價值。再是實踐活動與畫面之美,源于生活,起于無聲之心之力,最終會留給人類的精神文明,才是藝術留給人類永垂不朽的國學文化精髓。
六、看。就是多看書,要從中國幾千年的繪畫海洋里,去尋找書畫大師們的思想、文化及淵博的學識修養,去領悟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及其背景,真正做到與古人對話,共享時空所帶來的不同美學觀,從筆墨造型中,走進自然,尋找書畫世界給人類帶來的藝術大餐。
七、詩。詩是一切藝術的靈魂,主要表現在詩人可以在瞬間捕捉到事物的閃光點,讓人產生一種奇妙的靈感!這種靈感就是藝術之魂。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蘇軾稱王維的畫與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張舜民則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與畫既有表面的結合,又有內在的結合,表面的結合體現在依詩作畫與為畫題詩上,內在的結合體現在詩畫意境上的結合,結合得好,相得益彰。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無數繪畫大家,無一不是詩人詞人。如唐代的王維,宋代蘇東坡,元代的唐伯虎,明代的八大山人,清代的揚州八怪,近代史上的李可染,張大千,齊白石等人,他們的詩詞文化就是一把進入繪畫殿堂的金鑰匙。畫家還需要以文史哲作為基本功,要清楚中國的文化史、哲學史。中華民族哲學的核心是“和諧”。《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核心不是斗,而是和。總之要用心之力,努力往提高技藝的方向靠攏。
八、忌
1、忌落入三偽。
謊言藝術、妥協藝術和御用藝術合稱三偽藝術。三偽藝術是備受全球藝術界唾棄的糟粕。西方文藝界有一句諺語說:“一涉三偽,人人踩尾。”落入三偽是一切藝術之最重病。
2、忌畫石如墳。
山石和山脈一樣也有脈絡和走向,或大抱小,或小擁大,不可大小石頭堆在一起,像大大小小的墳堆或饅頭,更有甚者,學北宗,畫得像一塊塊墓碑,這都是畫石如墳。
3、忌石浮于水。
石頭畫得太軟太肉沒重量感,像浮在水面上,或用筆不沉穩,石頭畫得如同打水漂飛過的石頭。石頭底不用畫得過重,與水接觸部位的水紋線應略略刻畫一下。
4、忌橋不連岸。
山石畫得太尖銳,或兩岸沒有合適的山腳作岸,直接把橋擱在尖銳的石頭上或草叢灌木枝頂上。
5、忌瀑如掛巾。
畫瀑布事先沒有想好水的來源,直接掛在山梁上,如同曬毛巾,另外山頂上不太可能有流水。
6、忌風向太亂。
柳樹和帆船最易體現風向。常常是柳條向左飄,帆船向右去。
7、進出無路。
一些人常常把屋、亭或寺廟安置在懸崖或瀑布之上,進出沒有路,十分可笑。
8、忌遠近混沌。
遠山通常一抹即可,若過分刻畫,則與近山層次不明顯。通常近山近樹要求明暗對比鮮明,如果畫不好,可以學龔賢的黑龔,中景的山要求要有明暗關系,但是不必太分明。無論是勾是皴,要比近景虛一些,特別是勾要比近山虛,因為皴是比勾更虛的筆線,勾虛皴自然更虛,好好體會拖泥帶水皴的意味,對畫中景的山石樹木都有幫助。另外遠山中最好不要畫夾葉樹。
9、忌設色臟亂。
多半是染色的筆沒洗干凈,或顏色調的不均勻,沒化開所致。
10、忌畫樹如妖。
一味求怪,樹畫得過于彎曲,姿態橫七豎八,如同妖怪。龔賢說畫樹要像畫人一樣,姿態手勢要生動。從此入手,可治此病。
《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核心不是斗,而是和。總之要用心之力,努力往提高技藝的方向靠攏。下面有幾個技法總結如下:
另附:畫山水口訣
1、山為勾皴點,樹為彩墨染。畫前需定形,先從樹起跟。勾出樹枝干,稍點樹梢墨。顏色要細調,紅綠要純清。染在樹梢頂,樹頭濃墨分。松要擺大氣,枝干壯山魂。近松葉要明,遠松稍點清。葉用深綠染,干要株黃清。
雜樹枝要細,點葉要分明。不可太濃厚,不要太稀勻。山澗多樹長,層次要分明。大小照遠近,濃淡要看形。
2、筆墨的問題
歷來論述較多,用筆講究點,勾、皴、擦之法和下筆的輕重、疾徐、偏正、曲直,側筆、圓筆、中鋒、偏鋒、逆鋒等。用墨講究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以及破墨、飛墨諸法,此外還有“五墨”“六彩”之說。
3、用筆與用墨的問題
用筆與用墨的變化既是不同繪畫的需求,也是不同畫家的修養與繪畫風格的體現,最高的境界應是心手合一,筆隨心運,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矯情做作,故弄玄虛。對山水畫筆墨的欣賞,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也是書畫 鑒定的重要方面。
4、山水畫的設色問題
中國畫又叫丹青,可見色彩在中國畫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像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早期的墓室壁畫及敦煌的壁畫,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黃筌父子的花鳥,都是鮮艷奪目,重色而不重墨的。
但隨著道家思想的影響逐漸加深,崇尚素樸自然的追求影響著色與墨的運用,特別是山水畫,更是道家思想的最好體現,用墨也就逐漸超過并取代用色,特別是文人畫更是極少用色。
山水畫的設色是“隨類賦彩”“以色貌色”的,強調對象的固有顏色,但也并不是很客觀地描摹自然,主觀的賦色的情況也很多,像金碧山水、青綠山水。淺絳山水的設色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可見山水畫的設色是很慎重的,好的設色能更好地體現畫面效果,但更多的還是在墨色上來體現。當代畫家趙春秋在創作雪景山水中,常以紅色的春聯燈籠、紅衣人物作點景之物,冷暖對比鮮明,點點紅暖烘托畫幅白雪皚皚冬景的清寒蕭瑟,可謂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