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成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會上,溫江區被命名為“2021年度成都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先進區(市)縣”。作為成都市重點打造的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精神,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機遇,全面落實溫江區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持續聚焦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在建圈強鏈行動中主動作為,在產業鏈上實現新突破,筑牢國家農高區創建基礎;聚焦“兩河一心”打造,以鄉村為承載突出融合發展,塑造秀美城鎮、水美鄉村、大美田園的北林盛景,為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貢獻園區力量。
建圈強鏈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創新高地
建圈強鏈,是新時期成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瞄準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圍繞創建國家農高區,將落實一系列建圈強鏈行動。
溫江區擁有四川農業大學、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涉農高校院所。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深化校地合作明確發展路徑。具體怎么做?據介紹,突出國家農高區創建的溫江特色優勢,深化與涉農高校院所共建溫江農科園、共創國家農高區的共識,推動高校院所與地方發展互促共進、相互成就,借鑒“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成功經驗,整體謀劃環川農大知識經濟圈,建立共建共擔共享鏈接機制,做實農高區核心科技支撐。
其次,深挖高校資源發展有根經濟。對內深挖涉農高校院所成果資源,目前已形成第一批107項科研成果供給清單;對外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校友會的常態化對接,引育孵化校友企業10家以上。園區將堅持規劃引領細化落地路徑。會同區級部門編制國家農高區創建規劃和現代種業發展規劃,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譜,打造農業科技研發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深入研究生物農業、數字農業、現代種業產業鏈細分賽道,每個賽道確定10家鏈主企業、40家關鍵配套企業,細化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細分領域實施路徑”。
除了深化校地合作,園區還將瞄準細分龍頭筑強產業支撐。今年,園區將深入開展“專家+專業”“園區+展會”聯動招商,積極探索委托招商新模式,聚焦編研機構、中介機構、優質企業和高校資源四個維度,儲備委托招商新主體。同時,園區還將突出龍頭帶動,大力招引經濟貢獻大、市場發展空間廣和獨立核算型的成長型科技企業總部,聚集一批關鍵配套及專精特新企業。按照農業科技100強、上市企業、專精特新、行業龍頭等維度,建立招商企業動態儲備庫,目前已儲備目標企業196家,在談項目30個。
立足自身特色營建示范場景,也是今年園區的一項重點工作。園區將堅決落實遏制“非農化”管控“非糧化”要求,在政策空間下尋求發展機會,結合“三調”穩定耕地,發展符合政策要求的設施農業、智慧農場,并積極打造種業創新示范區。以新經濟場景為抓手,推進稻蒜輪作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糧油新品種展示推廣中心、大蒜研發創新中心、特色作物優質種苗脫毒快繁研究中心,打造優質種業轉化、特色種業創新示范區。園區還將同步推進農科示范建設。以永寧八角、萬春高山為核心區域,做強“川農牛”五新數字農場示范,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研發轉化、場景展示、模式輸出”示范展示區,重點推進中國農科院智慧植物工廠產業園、四川太禾萬佳道本智慧農場等項目建設。
橫向賦能打造北林區域鄉村振興樣板
在“金溫江”,金馬河與江安河穿城而過,構成最美的鄉村振興生態本底。瞄準打造北林區域鄉村振興樣板,園區將以兩河為脈塑造大美鄉村。以經營資源理念和生態價值轉化邏輯,有機植入農耕體驗、運動研學、生態旅游等業態,秉承北林“清水黑土”是最美好的消費產品理念,豐富簡約綠色低碳產品供給。一方面依托金馬河打造融合產業集群。以北林區域的康體旅、文體旅組團為重點,全力推進金馬河8公里核心示范帶建設。另一方面依托江安河拓展鄉村消費內涵。以田園靜謐、水美鄉村為主題完善江安河北段功能策劃,促進北林段與南城都市繁華、活力新潮主題形成有效聯動互補。
樣板打造,需要重大項目牽引,助推產業能級提升。今年,園區將抓住落地開工、加快建設和竣工投產等關鍵環節,23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全部掛圖作戰,按月細化形象進度、投資規模。計劃竣工投運5個項目,加快建設9個項目,新開工9個項目;促進一批消費載體年內形成運營能力。并以系統思維推進園區基礎設施“一張圖”,修編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三年行動計劃,做好補短板項目19個。圍繞存量土地資源和產業方向,完成5個以上產業化策劃包裝,持續強化園區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