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處爭奪注意力的互聯網時代,音頻因其“伴隨性優勢”而受青睞。行車途中、上下班路上等碎片化時間段,成為音頻滲透的端口。
有媒體報道,2020年,中國有31.6%的成年人形成了聽書習慣,較上一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2020年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較上一年增長5.5%。雖然“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的數據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的是,選擇通過在線音頻APP聽書的人越來越多。
事實也是如此。在以有聲書作為平臺付費音頻中復購率最高的一個類別的蜻蜓FM上,有聲小說“收聽之王”《盜墓筆記》累計播放量超過60億,有聲書人均日收聽時長超過3小時;同時,有聲書部分也為喜馬拉雅FM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流量,收聽時長占比超過60%。
同時,書店出現聲音島嶼、圖書館可以掃碼聽書;網易云、QQ音樂等音樂平臺“跨界”上線有聲書;行業主要平臺如喜馬拉雅、蜻蜓FM和懶人聽書等相繼得到數輪高額融資.....有聲閱讀行業正在發生悄然蛻變,“聽書”成為當代閱讀新方式。
《三體》、《太空漫游》等有科幻小說IP上線網易云音樂平臺,讓作為科幻小說迷的成平倍感興奮。成平大學時候即是《三體》的忠實讀者,工作后因為工作太忙,已經很少有時間能夠沉靜下來安靜看書,有聲書的出現,讓成平找回了大學時候閱讀的樂趣。
作為有兩年聽書經驗的有聲閱讀的用戶,成平也有著自己的愛好取舍。成平提到,日前網易云音樂平臺上線的《三體》便以多人有聲劇的形式呈現。“相當于閉著眼睛聽戲,有旁白和不同人的角色演繹,還有各種場景音、背景音的加成,聽書一秒入戲。”成平表示,相對單播書,多人有聲劇無論是還原度還是劇情的演繹感,都更有吸引力。
有聲書催生配音行業需求,聲音培訓風口來臨
比起機器播讀,人聲的表達更貼近人的內心。
在用戶日益高漲的聽書需求的推動下,目前有聲書制作也從只“求量”的粗放型轉向精細化發展,有聲作品在形態、制作水準和演播形式上不斷升級,在AI語音播讀之外,還發展出了人聲單播、雙播外、多人有聲劇甚至超級廣播劇等不同的節目形態。
這些豐富多元的產品形態也催生了極為廣闊的配音行業人才需求。為了更好留存用戶,各在線音頻平臺不斷招兵買馬鞏固護城河;各文學網站、出版社相繼布局有聲市場,或成立有聲部,或招募有聲錄制團隊,成為內容制作方之一。
在各大平臺對有聲人才的“爭奪戰”中,聲音教育培訓行業也由此顯露于人前。記者注意到,在頭部在線音頻平臺之外,也有越來越多在線職業教育平臺開始深耕聲音培訓賽道。
在專業有聲書配音看來,聲音培訓的興起對彌補在線音頻有聲人才缺口至關重要。多位來自有聲書、短視頻等有聲行業業內人士均表示在聲音人才上存在較大的缺口,“行業對好的聲播特別是音色具有辨識度的聲播、男聲播、兒童聲播缺口較大。”
雖然當下聲音培訓行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毋庸置疑的是,有聲從業人員的培養重要性已經被業界所認知。在聲音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推動下,用戶對于“好聲音”與“好故事”需求的還將不斷擴大,有聲閱讀和聲音培訓行業還有眾多值得深耕的地方,它們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