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軍創率先上路
文旅康養有序推進
龍原傳媒轉型突圍礪礪前行16年
今天是2022年3月4日,壬寅虎年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甘肅龍原傳媒迎來了16周年。在這16年中,甘肅龍原傳媒不斷轉型突圍,業務從單一的新聞采訪到人力軍創,旅游培訓多元融合的綜合體。
2006年2月2日,甘肅龍原傳媒在蘭州組建以來,與甘肅媒體進行深度融合,主打新聞采訪與圖書出版,論文發表等業務的同時,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轉型突圍,走出一條艱辛而又堅實的路子。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2012年元月,甘肅龍原傳媒認為并購重組是帶動文化戲曲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當年1月3日,甘肅龍原傳媒整合甘肅省內各界曲藝優勢人才,組建成立了甘肅龍原文化星藝團,在多次演出中,大膽嘗試了地方文化與特色曲目、傳統與現代內容完美結合,先后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國外孔子學院民樂演出和交流,并在國家大劇院進行非遺劇目演出交流,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亮點迭出的文化企業發展之路。
2017年,對甘肅龍原傳媒來說,又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公司在新聞采訪、圖書出版和戲曲傳承等原有業務基礎上不斷延展和升級,2017年元月,公司在甘肅通渭碧玉先后建立甘肅碧玉關旅游開發公司和通渭碧玉關龍根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此同時,公司再次決定,增項軍創與人力資源咨詢兩個板塊業務,更好更快滿足市場需要,全力讓公司在新的時代展露新的朝氣與活力。
這一年中,甘肅龍原傳媒管理層達成共識,轉型必須回歸到經營的基本元素,為顧客確定立場。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公司能同時應付各種人,但這個在甘肅龍原傳媒轉型中已經成為現實,把自己與顧客重新還原為一種“生態”,生成彼此共生的關系,用一句喜歡的話說:“走在美好的路上”。
2020,龍原傳媒不忘初心,“移”路隨行!新年伊始,就緊盯國內形勢,繼續開發利用碧玉關歷史文化資源,讓生態農業,農耕文化,影視戲曲以及文旅康養在這里逐步推進,同時,啟動農特產品的定位銷售,以及藥食兩用產品的研發投產,用三年時間推行艾草基地,將大健康深度融合于公司發展變革當中,只有這樣才是龍原傳媒集團化的大趨勢,唯有緊跟時代引進,適時通過外延擴張,才是做大品牌的有效途徑。
2021是十四五開局第一年,也是建黨一百周年。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2021年6月,甘肅省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和“漢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組”到通渭縣碧玉鎮,對史籍記述的有關漢天水郡治的幾條重要線索做了野外實地考察,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克復、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甘肅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郝樹聲、西北民族大學教授陳自仁、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研究員劉剛、甘肅省地質局研究員張海峰、省地質局《甘肅地質史話》主編竇賢、蘭州文理學院教授王萬鵬及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郭漢彪、張國藩等16人參加了野外考察。
野考組對通渭縣碧玉鎮極有可能存在的漢代遺址“郡前湖”“三堆”“五城”等進行了田野考察。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及上、下店子古城發現有許多仰韶文化中后期夾沙、彩陶碎片及漢代陶、瓦片,當地村民亦有收藏完整的陶罐、繩紋板瓦等,無疑是古人一處延續時久的重要聚居地;李家坪南,三堆遺址基本完整,宛然在目,牛谷河(古溫谷水)在這里歷三堆折而出境;依次踏察,如李家坪為郡城設地,其前上店子、閉門關、碧玉關、下店子相接,依稀符合《水經注》“故天水郡五城相接”之勢;特別是在古城南七里山間的碧玉關軍創孵化基地辦公區,發現鍋底狀湖盆地形,旁存龍王廟。經地質專家考察,湖相沉積與泄水后遺畄明顯,第四紀馬蘭黃土層發育,具備成湖的天然條件,可斷定為古之山間湖泊。這為確定漢天水郡治提供了重要依據。
2022年,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將召開,北京成功舉辦了二十四屆冬奧會,中國將全面進入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啟用……一系列國家大事和民生關切,二十大是我們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讓2022年備受期待。這也決定了十四五絕對不允許平平庸庸。
此時此刻,春江水暖誰先知?只有少數敏感者略知一二。
凌汛到來的那一刻,冰凌將排山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