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淄博正能量家人群”里格外熱鬧。
“家人們,咱準備行動起來吧!”
“清明節致敬先烈的活動要提上日程了。”
“這個可以有……”
家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著。
“淄博正能量家人群”是一個微信群,因群里常常自發組織為貧困黨員送溫暖、幫扶弱勢群體等傳遞正能量的活動而得名。
因愛相聚,他們成為家人
群主趙波是土生土長的淄博人,談及成立“淄博正能量家人群”的初衷,他坦言,“2020年,我們幾個本地人成立了這個群,大家只是想盡微薄之力,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溫暖。”
這種溫暖人心、振奮精神的能量漸漸影響了他們的子女,影響了他們身邊的人。
于是,散發著正能量的星星之火和想干事、能干事的博愛品質,有了交集;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氣神和行遠自邇、篤定前行的擔當,猛烈碰撞。
不斷交集和碰撞,讓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成了家人。
“淄博正能量家人群”變成了大家庭。他們中有淄博的軍轉干部、國安干警、公安干警、普通黨員及其家屬;有生活在北京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金玲和她的丈夫張正;有從河南、上海、湖南等省市來淄的外鄉人。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出生于淄博的丁邦海加入進來,成了家人。他說:“家人們身上的品質吸引了我。力所能及地做些小事,感覺挺提神的。”
黃毅是淄博真空設備廠有限公司董事長,他也是群里的家人。“我們大家彼此珍惜,關愛他人,傳遞正能量,為我們自己點贊!”
幾年來,他們自發捐款,為淄博高新區的環衛工人換了新冬衣,為淄博特教中心的孩子送去關愛……“弱有眾扶”漸漸成了群里的文化和品牌。
傳遞正能量,他們一直在路上
淄博一直是紅色高地,這里,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留下了紅色足跡;這里,“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朱彥夫書寫著極限人生;這里,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的故鄉。
振奮人心、不斷涌動的正能量,激勵著淄博人和群里的家人。
干必成,成必優!
這是群里家人對自己的要求。
2021年6月3日,群里的家人自發組織,看望了博山小山村里的兩名老黨支部書記。
在那里,群里的黨員一起重溫了入黨誓詞,激勵自己不忘初心、勇擔使命。
2021年10月8日,群里的家人——張金玲和她的丈夫張正,專門從北京來到淄博市博山區,來到焦裕祿的家鄉,向焦裕祿紀念館捐贈了自己的3幅書畫作品。“我把我的書畫作品,敬獻給焦裕祿紀念館,表達我的敬仰之心。”
懷著一顆感激之心對待家人,懷著一顆敬仰之心緬懷先輩,懷著一顆善良之心對待他人。群里家人身上的正能量,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流動。
“這是一群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們組成的大家庭走到哪里,就把溫暖帶到了哪里,把正能量‘種’在了哪里。感謝生活中有這樣的一群人!”焦裕祿紀念館(故居)的工作人員焦玉星由衷地說。
2022年1月15日,新年伊始,群里的家人們再次出發,為特困戶黨員和孤寡老人送去慰問金和過節物資。
接過2000元慰問金,博山區山頭街道北神頭文姜社區的老黨員孫兆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說,“淄博正能量家人群里的家人,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有了幫助別人的能力之后不忘初心,毫不猶豫地幫扶我們這些因病致貧的老黨員,我很感激。”孫兆利說,他也替被幫扶的黨員們感謝這些散發正能量的人。
“我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群里的家人,淄博華僑城歡樂山川的負責人說。
正是他們眼里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邁成了涌動正能量、成就淄博氣質的“大步”。
如今,54歲的孫慶文博士帶著他的干細胞治療健康項目加入了家人群,“希望給家人和更多的群眾,帶去健康。”
23歲的李昶霄受父親影響,成為家人群里最年輕的黨員,“我從家人身上學到了很多,這是我奮發有為的源泉。”
“淄博正能量家人群”里的家人們,年齡最小的23歲,年齡最大的已是耄耋老人,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年齡架構。可以說,這種正能量已經匯成了可以裂變傳遞、不斷傳承的力量。
“我們還想到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參觀,對標先烈,激發動力。”
家人們的計劃很多,正在一步步實施。
久久為功向未來。
“淄博正能量家人群”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扎實,每一項工作都做得盡善盡美,彰顯家人們的新擔當。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任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