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值此新春天地人和、萬象欣欣之際,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冬奧會的舉辦,將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的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重要標志。同時,北京冬奧會也是中國元素的文化盛宴,作為舉辦城市北京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藝術的宣傳,這其中冬奧會會徽、吉祥物、大型場館建設中的中國風元素等等,都是北京作為舉辦城市為宣傳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
國畫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是東方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種類,在這個全球矚目的歷史時刻,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用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基于此,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邀請30位具有鮮明藝術風格和代表性的中國畫名家,以網絡展覽的方式,通過國內外100余家新聞媒體,將中國文化藝術通過視覺的形式充分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通過冬奧主題的創作積極參與冬奧會,宣傳冬奧會,助力冬奧會,努力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張德剛
參展畫家
張德剛,1957年4月生于山東省德州,號大缸道人。1983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中國畫高研班結業,2003年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講習班,2004年就讀于中國畫研究院高研班姜寶林工作室。
2011年就讀于北京鳳凰嶺書院張立辰工作室。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就職于山東省文化館已退休。現任北京大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品《雨洗枇杷鮮》獲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全國書畫展金獎,《春水》獲“水滸杯”中國畫大賽銀獎。2002年作品四幅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邀請展,2003年作品《枇杷》參加全國花鳥畫大展,2004年《花鳥》參加中國風情赴法國巴黎展覽。
作品欣賞
筆墨簡率,畫風典雅
徐曉庚/文
與張德剛結緣于舟山嵊泗,聽海濤,沐海風,談藝論道,樂而忘情,后又多次交流,在京觀摩其畫作,甚有感觸。張德剛是一位性情之人,有豪氣,性剛毅,還顯干才,對傳統文化尤為癡迷,喜歡讀古籍,研習古典經學,對《道經》、《周易》、《二十四史》迷戀,并能從中感悟一些神秘科學的東西,談佛論道,侃侃生動而顯幽默。與他交流,他能道出一些獨特的感悟,開人心扉。他的畫作筆墨簡率,守章法、重筆意,循理學,張顯性靈,畫境淡雅,給人明心見性的美感。所以他的粉絲多,收藏者眾。
張德剛是一位花鳥畫家,畫梅蘭竹菊,兼攻山水畫。花鳥重在表達內在的意趣,陶鑄人的情操。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所以中國畫重格調,人的格調高雅,其畫格就高。一個畫家想要其畫作為人所樂,傳播于人,或畫得以傳世,不僅要有好的視覺藝術語言表現能力,更重要還要人有內在的人文修養,要有普愛之心,高尚的氣節情調,人品即畫品。只有這樣,才能影響你的讀者,寓教于樂。感人之深者,莫非真情也。
倪瓚是一位佛心見性之人,畫秀石疏林,三五株樹,氣節高雅,他的繪畫成為一時之尚,求其畫者眾,其畫為一時雅俗之量衡,即家里蔵有倪瓚的墨寶為雅庭,沒有他的畫為俗宅。梅蘭竹菊為文人官畫,為傳統畫學之主流,為修國畫人之所宗,為歷世人所尚。“四君子”喻人格之高潔。圖竹繪梅乃昌人格之美,是修身養道、儒學之體,昌社會大同之美;亦為藝人求性靈、直入心靈殿堂之路徑;乃藝人之心性之確證。張德剛創作花鳥畫,與他的心性有關。他想在花鳥畫里陶冶情操,表達一種家園意識,獲得心靈的撫慰,他認為當下物欲觀之味重,人心不古者眾,需要美昌世濟生,讓傳統得以張揚,似有蔡元培的“以美代宗教”之良愿,用他的話說:“愛的是堂正氣象”,“將繪事六法承來氣吐”。
張德剛是一位精神的求道者,也是一位民族精神的守望者,他樂于繪畫是為行道,追求圣賢之境。畫為心畫。心是宇宙,心外無物,心生萬物。心于物,是物皆有理。普羅泰羅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所以觀照自在,意在開人心智、認識自己為所有學術之終極目的。戴勒菲神諭道:“認識你自己”,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類的發展是確證人類存在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認識人的力量與完善自己的過程。所有的科學都是人類認識自身的手段與目的。
人類的精神文明的發展證明黑格爾所說:“認識自己的心靈,這是多么費力的一件事。” 繪畫也是藝術家解讀心靈的活動,是藝術家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是藝術家的對象化。操筆潑墨,亦是操守孔子的“興、觀、群、怨”之道,舉傳統畫學之理,是經國之鴻業,不朽之盛世之行。用西塞羅的話說,這是“以靈魂來認識靈魂,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所以文人雅士,按照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程式,心所欲不越矩,一來修煉養身,明心見性,提高自己達觀情懷,二來借君子之道,寓教于樂,感發已志,開他人之詩心。畫格高雅而尚有骨氣,則氣韻生也,藝術的精神乃繪畫之主旨。張德剛的畫作盡追古意,墨守章法,簡筆率性,開今人之心,給人清純典雅之美。
張德剛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也是一位立足現實的畫家。他的花鳥畫強化對傳統花鳥程式語言圖式的承接,也重視對生活的觀察提煉,創作寫生花鳥畫,總的說來,他是一位寫意型的畫家。寫意是中國畫的骨髓,中國畫重“畫品”,品畫重在其味,所謂畫之味,為畫之旨也。畫品中“神品”與“逸品”乃是上品,畫中的“神”與“逸”乃畫之魂。這些都是指畫要有畫眼。張德剛的山水畫《黃河寫生》構圖巧,立意古。畫的左角畫黃士高原的厚重,以干筆皴擦為主,右下角左框邊畫一崖岸,右邊上部或淡墨勾出河岸,或皴擦出低的石土,中間是空白,表現黃河從上往下流注。這幅畫作營造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
《太行山寫生》用淡墨皴擦出太行山的直立壁聳,畫中有三段山脈,從右向左延展,左邊下半部是空的,左邊部分最上部山脈顯整體、中間山脈只畫一段,顯矩形狀,最下右角只是一小段山脈。題款補在左邊并居中。他的這種山水圖式沒有古代山水程式,屬實景寫生,表現山水的空靈,是中國古代“以山觀我”的畫山水理路。張德剛畫花卉,筆墨率性,重墨的五色變化,同時加強花鳥畫中色彩補足,這就是說他的畫作吸收了現代色彩,體現出花鳥畫的時代性。對現代色彩的吸收,也在他的畫竹作品中體現出來。《天竹》、《初春》和《初秋》是寫生畫作。這類作品中他強化了色彩的視覺張力,畫中的色彩很勾人眼睛,著重表現自然萬象之美,傳達萬物皆春色、萬物皆有情的畫味。
張德剛畫竹既有野生之竹,也有水墨淋漓的意象之竹。他在吸收傳統竹法的基礎上,重在表現竹的清潔空靈之旨,營造竹、物象及環境的情境。《鳳凰》是張德剛的一幅佳作。畫中的鳳凰獨足兀立在巖石之上,似回頭翹望,山林中的翠竹于云霞里格外清幽,整個作品格調淡雅,傳達著他對現實與理想的關懷,寄托著一種士大夫的情調。《輕搖》、《風約雨修》是畫特定時刻的翠竹,用筆遒勁,頗有墨味,給人一種雅致淡泊的美感。《高節》、《露壓煙啼》、《蕭疏過雨》 《蕭疏過雨》、《清節陵白云》著墨古道,章法謹嚴。他畫竹的作品中有一幅佳作《一葉一世界》,畫中竹是用稠墨瀉出,筆筆含有真情,重在表達一個佛心世界,畫中的明月寄托著一個孤獨的游心,將自己心靈置于自在,給人無限而深遂的暇思。
張德剛是一位不斷更生的畫家,想信十年再回首,他會給我們更大的驚喜,給我們更多的美的享受。
(本文作者:徐曉庚,男,1963年11月生,湖北漢川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6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06年8月-2007年8月國家公派到慕尼黑大學美術史系做訪問學者,2008年8月-2010年1月在慕尼黑大學東亞藝術研究所研究中國古代美術史。作者著作頗豐,主要代表作有《康德美學研究》、《現代設計藝術學》、《國家藝術地理叢書——楚藝術地理》(與白雪合著)和《設計藝術概論》、《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傳承與演變》和《黑格爾的造型藝術美學》等,并在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美術評論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