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值此新春天地人和、萬象欣欣之際,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冬奧會的舉辦,將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的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重要標志。同時,北京冬奧會也是中國元素的文化盛宴,作為舉辦城市北京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藝術的宣傳,這其中冬奧會會徽、吉祥物、大型場館建設中的中國風元素等等,都是北京作為舉辦城市為宣傳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
國畫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是東方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種類,在這個全球矚目的歷史時刻,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用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诖?,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邀請30位具有鮮明藝術風格和代表性的中國畫名家,以網絡展覽的方式,通過國內外100余家新聞媒體,將中國文化藝術通過視覺的形式充分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通過冬奧主題的創作積極參與冬奧會,宣傳冬奧會,助力冬奧會,努力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董書濤
參展畫家
董書濤,1965年出生于山東日照,先后修業于山東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國家二級美術師,山東畫院高級畫師。1994年,作品《永恒》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迎奧運美術大展”優秀獎;1995年,作品《水墨系列》獲加拿大第二屆多倫多“楓葉獎”佳作獎;1996年,作品《山水》獲首屆全國文化藝術大賽美術類特等獎。先后舉辦了三次個人畫展,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董書濤中國畫作品集》。其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文藝百家》、《齊魯書刊》等報刊發表并專題介紹。有數十件作品被中外美術館、博物館、外國政要與收藏家收藏。
女媧“摶土造人”的遠古神話,不僅講述了中華民族始祖開世造物、孕毓人類的故事,而且把“黃土”和“水”這兩種最為質樸的事物,逐步發展成原始藝術中最為重要的審美對象—陶器,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步入新的文明時期,它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還逐漸演化成為一種藝術。
當時,先人們已掌握利用黃土、水和火來燒制陶器的技藝,陶器時代及之后在中華大地上創造出的各種陶器,呈現出了不同的器用特點,文化與造型的差異,正是中國特色原始陶器所展現出的中華民族文化最初的美學,綻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的魅力。
“龍山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最高發展階段。在此時期,不少技術能手從原始的農業和漁業中脫離出來,逐步成為具有較強制作能力的專業制陶群體,他們不斷實踐,不斷積累先進經驗,“快輪制陶”技術蓬勃發展,逐漸被廣泛應用,使制陶逐漸成為原始的手工業,隨著技藝與文化的發展,大量精美的藝術陶器也隨之而生。“龍山文化”陶器主要有灰陶、紅陶和黑陶,其中以黑陶最為著名,同時為區別以紅陶為主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陶器造型端正、規整,輪廓簡潔明快,器型與紋飾融合,實現了“實用與美觀”的統一。不同于“仰韶文化”時期變化豐富的魚紋、鳥紋和波浪紋等紋飾風格,“龍山文化”陶器在紋飾上更強調線條的形式感, 其疏密相間的弦紋、一圈圈重復的繩紋、凹凸有致的壓印紋和孔徑均勻的鏤空紋等,無一不體現出制作者的藝術巧思;“龍山文化”陶器紋飾的疏密、強弱、虛實、明暗,無一不蘊含著內在精神的和諧,充滿感性的生機,呈現出相輔相成、兼容并蓄的生命節奏。“龍山文化”陶器器形和紋飾對后世特別是商代的青銅器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照作為“龍山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史前文化豐富多彩,陵陽河、大朱家村和杭頭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圖像和文字,讓日照閃耀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火花;兩城鎮、丹土和堯王城等“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大型龍山文化城,深刻表明了“龍山文化”創造了當時中華大地上最為先進的史前文明。大汶口一龍山時代,日照先民們憑借超凡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豐富提升了史前社會的經濟和精神生活,從炊煮的鼎、燒水的鬶、盛食的豆到飲酒的高柄杯...無不閃爍著遠古文明的光彩,記載著歷史發展的軌跡。“龍山文化”時期,以蛋殼黑陶為代表的“快輪制陶”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黑、光、亮”成為此時期陶器的典型特點,日照地區史前制陶技術高峰階段的成就,可以說是黃河流域文化成就的一個縮影,當之無愧的代表了中國史前制陶技藝的巔峰。
“龍山文化”陶器繼“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之后,在制作技術和工藝上有了更高的發展,先民們利用滲碳技術、掌握火候的藝術,燒制出內外透黑的黑陶;疏密相間、強弱相襯、富有節奏感的紋飾在古老質樸的黑陶上相得益彰,陶器形態和紋飾達到了意境融徹的效果,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