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和飲茶愛好者一直在找尋一個答案:何為好茶?以往的評判是:外形秀麗、香高味醇、葉底鮮活……
但長久以來,宜賓早茶一直在用事實證明,標準答案遠不止這些。因為一個“早”字,就幾乎可以囊括一切,所以“明前茶”就成為了茶中佳品。
事實上,相比多數“明前茶”來說,宜賓早茶的采摘時間要早得多,以至于近年來有“看春晚喝宜賓早茶”的經典流傳。不過農業生產經常因氣候條件的變化而深受影響,比如今年宜賓早茶的采摘時間,就相比去年稍晚了一些。可即便如此,相對其他先進茶區還是要早很多。
2月13日,宜賓早茶開始開園采摘,對飲茶愛好者來說,意味著2022年春天的第一口鮮有可能就從宜賓早茶開始。
上市早: 滿足飲茶愛好者的第一口“鮮”
一直以來,當北方還是雨雪紛飛時,宜賓早茶就早已為飲茶愛好者送去了大自然賦予的第一口鮮:看春晚喝宜賓早茶,甚至成為了部分飲茶愛好者春節生活的一部分。
宜賓,地處長江、金沙江、岷江三條大江的交匯處,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對氣候產生影響,造就了宜賓冬季氣溫高春季回暖早的特點,使得這里的茶樹發芽特別早,比四川省其他產茶區早7-15天,比國內其他同緯度產茶區早30-45天。
正如宜賓江安縣竹都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加奎所說,“ 受印度洋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們這里1月均溫在10℃-12℃,只要氣溫達到,茶葉一下就發芽了,所以我們這里的早茶最早1月底就可以采摘上市,通常每年立春前后就開始忙著接單了。”
“這里的茶葉采摘期比較早,而且品質不錯,每年我們都會過來收購茶葉。”2月9日,來自浙江的茶商鄭先生在接受宜賓當地媒體采訪時說,為了等候第一批春茶,他提前一周就來到宜賓做收購準備工作。
鄭先生此行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參加2022年第十五屆中國·宜賓早茶節。因為這場活動的主會場今年在宜賓高縣,所以立春剛過,高縣的茶企、茶商們便緊鑼密鼓地進入了工作狀態。
有數據統計,宜賓早茶產區分布在宜賓市轄區內的翠屏區、敘州區、高縣、筠連縣、珙縣、屏山縣等七縣三區,種植總面積達112.4萬畝以上,種植和產量規模都很大,能基本滿足市場對第一批明前茶的需求。
如此廣闊的種植范圍,覆蓋了宜賓市的每一個區縣。不難看出,宜賓是一個非常適宜茶葉生長的好地方。在這里,特殊的水文地貌符合《茶經》中茶葉對“巴山峽川”這類自然環境的基本要求,也印證了另外一個事實:茶葉最早的栽培,發源于北緯30度的中國。
茶史早: 神秘的北緯30度成就宜賓3000年人工種茶史
眾所周知,茶葉的生長主要取決于自然環境。其中,氣候、濕度、水分、土壤成分等條件十分重要。
北緯30度,似乎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這條緯度線上的氣候溫濕、雨量充沛,年無霜期長,是天然的產茶寶地。中國十大傳統名茶中,有9個都存在于這一緯度上下,中國兩大優質茶區(西南茶區、江南茶區)被一一穿線而過。
宜賓,就處于兩大優質茶區的西南茶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宜賓早茶香了3000年,且有史為證。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西至僰道……園有芳蒻香茗……茶蜜……皆納貢之”,其中“僰道”即現在的宜賓。在公園前1022年,“僰人”因助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侯立國,由于立國之地產茶開始向周武王進貢茶葉。
2011年,宜賓作為茶樹發源地之一再添物證。
當時,宜賓古茶樹考察鑒定組在敘州區天宮山通過現場考察,鑒定了一株樹高20.34米,胸徑達34.4厘米的野生大茶樹,發現其樹齡在千年以上。并在其周圍50米范圍內,還發現了多株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同類古茶樹,共同構成了天宮山古茶樹群落。而這,也從另一個維度詮釋了宜賓早茶“早”的含義。
關于宜賓種茶史的“早”,在《華陽國志•巴志》之后,事實上歷朝歷代都不乏記載。
據唐代《膳夫經手錄》記載:“帷蜀茶南走百越,北臨五湖”,此時宜賓是長江上游茶葉運輸的重要港口。故有諺道:“僰道茶業多少事,萬里長江向東流”。
彼時,因宜賓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馬互市”十分興旺,各地大力發展茶業,用以換取馬匹、鹽及其他日用品,形成了專門的“買馬場”和“茶馬交易市場”。宋朝時,全國共設立了8個買馬場,其中宜賓就有2個。
清末至民國年間,宜賓茶銷往西藏, 稱為“南路邊茶”或“下河茶”,是做“康磚”的好原料,特別受西藏同胞歡迎。但也因政策的限制,只注重邊銷茶的生產,忽視了中高檔名優茶的開發,致使唐代貢茶“梅嶺茶”、宋代“龍芽茶”、明代貢茶“鹿鳴茶”、清代“塘壩黃芽茶”“黃郎毛尖”“明前白毛尖”也相繼失傳。
起步早: 解放后政策加碼重振茶業繁榮
資料顯示,在解放前雖然因種種原因導致曾經的歷史名茶相繼失傳,但宜賓茶產業的發展并沒有完全斷代,宜賓早茶“早、嫩、快、好”四大獨有特色,在這一時期已逐漸凸顯。
這也讓解放后的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為確保茶農收入,促進生產發展,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刺激和鼓勵農民因地制宜大力開荒種茶。
數據顯示,到1984年,宜賓茶園面積已多達36萬余畝,產量1.5萬多噸;到1985年,宜賓市茶葉僅出口創匯就高達841萬美元;1986年,宜賓被確定為四川省十二個出口茶生產基地縣(市)之一,這標志著宜賓的茶葉生產開始初具規模;而到了2008年底,宜賓市全市茶園總面積高達45.2萬畝,年產量2萬噸,成為四川省最大的產茶地區。
此后,宜賓市委、市政府在重視茶葉生產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宜賓早茶”的品牌建設工作,尤其是近年來,將其作為全市公共區域大品牌來打造。
時至今日,“宜賓早茶”已相繼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認定為宜賓早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同時還獲得“宜賓早茶”“川紅工夫”等茶葉公共區域品牌5個、地理證明商標4個、有機食品(茶葉)認證5個、綠色食品(茶葉)認證31個、馳名商標1件、四川省優質品牌農產品6件。
不得不說,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后,宜賓茶產業發展成績斐然,茶業發展從解放后的“茶行業”變成了如今的“茶產業”。而這樣的成績,并沒有阻止宜賓茶產業繼續發展的步伐。
2022年2月13日,第十五屆中國·宜賓早茶節在宜賓高縣舉辦。從2008年舉辦首屆早茶節、2017年舉辦首屆國際茶業年會開始,“一會一節”還將帶著宜賓茶品牌勇往直前,在促進“四川川西南早茶產業集群”建設的同時,助推鄉村振興。
(文/張垚 蔡元強 圖/黃妙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