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值此新春天地人和、萬象欣欣之際,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冬奧會的舉辦,將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們的國家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的重要標志。同時,北京冬奧會也是中國元素的文化盛宴,作為舉辦城市北京特別注重傳統文化藝術的宣傳,這其中冬奧會會徽、吉祥物、大型場館建設中的中國風元素等等,都是北京作為舉辦城市為宣傳中國文化的智慧結晶。
國畫是中國的國粹藝術,是東方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種類,在這個全球矚目的歷史時刻,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用藝術創作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诖?,時代丹青文化傳媒擬邀請30位具有鮮明藝術風格和代表性的中國畫名家,以網絡展覽的方式,通過國內外100余家新聞媒體,將中國文化藝術通過視覺的形式充分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通過冬奧主題的創作積極參與冬奧會,宣傳冬奧會,助力冬奧會,努力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時代丹青文化傳媒
學術主持: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學術顧問:趙成民(北京畫院畫家)
展覽時間:長期
吳澤浩
參展畫家
吳澤浩,號鐵塔軒主,著名中國畫家、書法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院務顧問,國家民族畫院顧問,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山東省人大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山東省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濟南市政協原副主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濟南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主席。
1943年7月生于廣東省汕頭市,196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業于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教授。1968年到山東省從事美術輔導、創作、領導工作。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以及日本、美國、新加坡、法國和香港、臺灣等地區舉辦個展和講學。
他雖年逾古稀,連續創作各百幅畫的主題畫展,2014年的《甲午海祭》,2015年的《鐵鑄抗戰》,2016年的《長征路上》三部曲,并由泰山出版社結集出版。在山東、北京、廣東舉辦畫展,引起廣泛的關注。
作品欣賞
解讀吳澤浩先生的國畫藝術
文/陳履生
吳澤浩,196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諸教授。
那個時代從國畫系畢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畫人物畫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畫人物才有前途(并非“錢途”);只有畫人物才能表現宏大的現實主題,才能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所以吳澤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以畫人物為主,他的人物畫題材廣泛,而現在大都以畫圣賢為主,這或許和他生活在出圣賢的山東有關,盡管他不是山東人。
最近看到他新出版的一本作品集,前面有大部分的人物畫作品,后面有10余幅山水、花鳥作品,這令我由此想到許多問題。
國畫強調學養,就是要畫家在多學科和多種知識的交融中,積聚畫面的知識含量。知識含量決定畫的品格——神、逸、妙、能,這或許是中西繪畫的一個本質差別。
吳澤浩的山水、花鳥作品實際上是把他的人物畫背景獨立出來。這些畫畫得非常輕松而沒有拘束,同時在文化上和傳統的方式一脈相連。他比較講究用筆,強調用筆的變化。在西方繪畫的比照下,中國畫的用筆是接連著這一繪畫方式的書法基礎,是書法審美在繪畫上的延伸,又是書法技巧在繪畫上的融合,所以許多以西方話語為主的藝術家對用筆的不可理解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種沒有筆法的變化的鋼筆字雖然能夠反映出個性,但是缺少書法的藝術性(或者說是缺少中國書法的藝術性)。以畫入畫是一個傳統的法則,今天對它的取舍,是審美上的抉擇,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抉擇。
能理解和認同用筆,就能理解和認同用墨。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具有同樣的文化基礎和審美基礎,它們共同構筑了中國畫的一個核心內容。不同的筆墨產生不同的意境。吳澤浩的山水畫中有一種空靈的境界,這是筆墨營造的結果。他的隨意,有時看來雜亂無章,但是在這種交錯中,正是“自然中”的荒寒;而交錯中空白,又正是寒月透過雜亂的松針荊棘灑下的冷光?!逗隆繁憩F的是中國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方式,也是反映中國知識分子所崇尚的為人品格。社會在變,生活的方式在變,藝術的方式也在變,但是與人相關的內心卻在變中表現為理想的不移,這使中國文化傳統得以延續成為可能。
對畫面中知識含量的追求,是中國繪畫脫離“技”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過程,正因為這一過程反映了中國藝術的本質,所以,在這一藝術樣式的現代發展中有許多像吳澤浩這樣的畫家,并不為花花綠綠的西風美雨所迷惑,他們仍然酷愛著這一能夠表現自己的心靈和學養的藝術。
吳澤浩另一類表現“四君子”和荷花的作品,基本上也是傳統型的知識分子心靈的寫照,筆筆寫出,在審美上既與傳統的方式相連,又以現代的方式為參照。
確立了延續傳統的方式,就意味著必須遵循一個已有的準則。雖然現代人對發展傳統有不同的態度,但是,利弊共存的客觀現實,也說明了一種可能,也為發展傳統提供了一個現實的借鑒。吳澤浩畫的《誰家新筍破新泥》,就是延續傳統“寫”的方式,表現了文人畫中“寫”的意味。以“寫”為審美中的一個準則,無疑將面臨許多難題。在一個已經成熟而接近完美的方式中,任何突破和前進都意味著現實中的成就。顯然,延續傳統并不意味著對當代文化的別離,相反卻是在與當代文化的磨合中,將傳統文化演化為一種現代的方式,使傳統文化反映出現實的生命力。如吳澤浩的《荷塘夜色》,方構圖中的滿幅畫面,流露出許多代表性的現代方式,而筆法、墨色又是那么文氣。他還善于在畫上題款,以灑脫的書法為畫面增添許多畫外的內容,相得益彰。
強調學養的相互作用,在吳澤浩的藝術中得到了驗證。當然,這只是國畫在現代發展的一個個案,也只能說明國畫在現代發展中的一個問題。如果這一問題能夠得到重視,那么東方的精神將得到發揚光大。
(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