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元宇宙(一)
陳沖
“中醫亡于中藥!”
可見中藥是中醫的生命,而中藥的生命在于成分。一味中藥其成分是一個集合,集合中會有N個子集,每個子集都映射出一個或多個功能集合,子集間有交并,映射出的功能子集間有對應交并。
中藥丟失了地道性,就意為子集基數減少,同時子集中元素的數量也會減少,元素的濃度亦會降低。元素數量和濃度的降低,就是中藥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個數減少,比例改變。這樣映射出的投影就會跟著改變,黑度會減弱、也就是中藥治病的療效會降低,其結果就是損失了中醫的生命。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許多方法比較下來,也就是中藥提取比較靠譜,中藥提取,就是打散中藥成分集合,重組子集,就是《中藥提取物鑒別與質量標準參考》一書里的一個個條目,一個條目就是一個子集,一個子集就是一個有效部位。
之前,大夫開處方寫的是中藥名稱,處方是一個集合族,子集不確定?,F在,處方上要寫中藥成分子集,也就是中藥提取物中的有效部位。子集是集合的局部,所以要注意交并。比如,之前寫川芎X克,現在就必須分辨清楚,如果是治療梗塞性腦中風而且是用于君藥或臣藥,就要寫:川芎揮發油,川芎生物堿、川芎有機酸,三個子集同時應用。如果是用于心肌缺血,可以只寫川芎內酯一個子集。表面上看處方中含有機酸和生物堿、會形成生物堿的有機酸鹽而發生沉淀。而實際上沒有熱水煎煮這個反應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川芎有機酸和生物堿都是固體粉末,制劑中,造粒壓片中都不會在水中加熱,所以分子間距離較遠不會有成鹽反應。
《中藥提取物鑒別與質量標準參考》一書很粗淺,很糙陋,作為質量標準參考書,最多也就是一個濫竽充數。
作者只有小學畢業證,是真的文化程度低,初中六八級是在文革中混了一個初中。到寫書時已是耳聾眼花背駝闌珊的耄耋老頭。
書中有效部位定性是采用的簡單基礎的TLC。成分含量測定雖用了HPLC,但許多地方很勉強,適宜度不夠,含量計算也多用歸一法誤差較大。
書中還有許多硬錯誤,比如第397頁,三棵針生物堿Ⅱ,主要成分小檗胺。那是一個雙芐基異喹啉化合物,兩個芐基的氮原子各有一個甲基,書上寫成了氫。
當然也許是老眼昏花造成的筆誤,因為第779頁鹽酸小檗胺單體結構圖是正確的。
這本書只能用于設計處方時,將飲片變成有效部位選擇子集的參考,而不能給出子集的用量。這是因為劑量要用含量去計算,含量的測定工作很繁雜,必須派人按照正確采收季節到全國各個產地去采集中藥樣本回來檢測含量,而且要堅持數年,最后取得平均數才能趨近真值。有效部位的含量檢測是1983年開始到2012年這本書完稿時檢測工作還沒有結束,所以沒有寫進去,直到2019年檢測與整理工作才基本結束。
現在如果有哪位圣賢,愿意做一個中藥提取物復配大數據平臺,為全國中醫大夫提供有效部位劑量參考,本人愿意提供支持。
這本書出版時,正值化工出版社從事業單位改制企業的時刻,出版社要自己找飯吃,所以書名要有賣點,否則銷不出去,出版社就會虧錢,原書稿書名是《中藥提取物組方成分》沒有一點亮點,是出版社老師幫助改成《中藥提取物鑒別與質量標準參考》,內容確實是名不副實。目前這方面資料缺乏,也就只好將就一下,槽上無馬,驢當差,山里沒虎,猴充王,這本書作質量標準參考是讓人笑掉了下巴,不過可以當一個墊腳石用,當一個有效部位子集蜂巢的巢礎,后來人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能省一點力氣。所以,這本書可以做中藥元宇宙土著居民的原始虛擬工具。
可以百度中藥提取物陳沖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