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邁,歲律更新。在農歷壬寅虎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工作的各界朋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祝大家虎年吉祥!過去一年,在研究院領導和各界朋友的關心支持和全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在隊伍建設、歷史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成效顯著,有力地支撐碧玉關歷史的研究和發展。
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新的一年要牢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2021年,無論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2021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2021年6月,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和“漢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組”到通渭縣碧玉鎮,對史籍記述的有關漢天水郡治的幾條重要線索做了野外實地考察,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克復、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甘肅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郝樹聲、西北民族大學教授陳自仁、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研究員劉剛、甘肅省地質局研究員張海峰、省地質局《甘肅地質史話》主編竇賢、蘭州文理學院教授王萬鵬及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郭漢彪、張國藩等16人參加了野外考察。
野考組對通渭縣碧玉鎮極有可能存在的漢代遺址“郡前湖”“三堆”“五城”等進行了田野考察。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及上、下店子古城發現有許多仰韶文化中后期夾沙、彩陶碎片及漢代陶、瓦片,當地村民亦有收藏完整的陶罐、繩紋板瓦等,無疑是古人一處延續時久的重要聚居地;李家坪南,三堆遺址基本完整,宛然在目,牛谷河(古溫谷水)在這里歷三堆折而出境;依次踏察,如李家坪為郡城設地,其前上店子、閉門關、碧玉關、下店子相接,依稀符合《水經注》“故天水郡五城相接”之勢;特別是在古城南七里山間的碧玉鎮岳岔村,發現鍋底狀湖盆地形,旁存龍王廟。經地質專家考察,湖相沉積與泄水后遺畄明顯,第四紀馬蘭黃土層發育,具備成湖的天然條件,可斷定為古之山間湖泊。這為確定漢天水郡治提供了重要依據。
通渭縣碧玉鎮古文化濃厚,是漢絲綢之路隴西段中線咽喉要道,也是明清通渭至秦安驛道的重要關隘。東西峽谷天險,南北高山夾峙,碧玉關雄踞其間,猶“泥封函谷”之勢。區域內大小河溝水質優良,古代林茂草豐,是天然的設防屯兵、游牧之所。
“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與新型城鎮化戰略一起成為協調城鄉、實現共同富裕的驅動雙輪。”
在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研討會上,專家們以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度,對野外考察的所見所聞、不可移動和可移動遺址遺物及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多學科對比印證,形成了一致意見。漢天水郡治野外考察與研究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2022年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將繼續進行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地質學的綜合研究。考察組還認為,碧玉關歷史悠久,地質地貌景觀多樣,開發前景廣闊。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三農”工作的兩大國家戰略行動,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而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與轉型,是當下中國社會的時代命題,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效銜接與共同富裕的戰略需求,是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客觀要求,也是遵循貧困演變及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的現實需要。
“在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脫貧地區五年過渡期所要實現的新發展目標。”
進取的中國為2022年準備了14億人接續奮斗的意志與力量,讓未來更加光明、樂章更加激越昂揚。面對斐然成就,我們要時刻牢記總書記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囑托,這是唯一的人間正道與正途;面向光明未來,我們要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乘勢而上、砥礪前行,不滿足眼前的成績,鍛造更多發展的日新月異。
新的實踐征途已經展開,我們務必要深刻理解“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時代要義,匯聚更多智慧和力量,讓歷史研究服務鄉村振興再立新功!
甘肅省碧玉關歷史文化研究院
2022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