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
在用 RTX 30 系列震動整個數碼市場之后,英偉達顯然還嫌不過癮,在今天上午又拋出了一則重磅消息:英偉達將以 4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728 億)的價格,從軟銀手中買下英國芯片設計公司 arm,其實早在七月份,收購傳言就已經漫天遍地,只不過雙方當時都沒有承認。
作為當今移動架構的代言人,arm 易主帶來的震動可想而知,不論是蘋果、華為還是小米,這些公司產品的內部芯片都大量采用了 arm 的設計架構(Cortex 各位肯定聽說過)。不僅如此,ARM 處理器在智能家居、IoT 設備上的地位,也可以用 " 絕對霸主 " 來形容。
如果英偉達收購 arm 成功的話,那么英偉達就坐擁世界上最大的桌面 GPU 市場 +AI 平臺 + 移動處理器市場,雖然消息很 " 炸 ",但在冷靜思考之后,小雷做出了一個判斷:這場聲勢浩大的并購案最終會不了了之。
若要研究這場收購的來龍去脈,我們需要介紹這起收購案的兩方:控股 arm 的賣方軟銀和買方英偉達。
軟銀集團為中國群眾所熟知的最大原因,無疑是擔當了阿里巴巴建立初期的 " 天使投資人 ",當初求投資無門的馬云用幾分鐘的演講打動了創始人孫正義,在沒有實地考察的情況下,孫正義就向阿里巴巴注資 4000 萬美元。如今,軟銀依然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其股份折算早已超過千億美元,這個故事常常被國內媒體引述,為孫正義的投資眼光背書。
不過,一向大方的孫正義,在今年卻栽了跟頭。4 月 13 日,軟銀集團發布消息,預計截至 2020 年 3 月的財年營業虧損 1.35 萬億日元(約 125 億美元),創下軟銀 39 年歷史中最差年度業績。
軟銀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與孫正義激進的投資戰略離不開,哪怕在以往,軟銀投資的各類創業公司也是輸多勝少,全靠贏家的巨額利潤養活自己,而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寒冬,更是讓軟銀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
如果說軟銀出售 arm 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缺錢,那英偉達收購 arm 的動機恐怕更加耐人尋味。
表面上看,英偉達希望借助 arm,來為自己的移動端戰略增加活力,畢竟自家的 Tegra 移動芯片可謂是慘淡收場;并且 arm 不僅在手機和平板領域出名,在數據中心和物聯網設備商,ARM 處理器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不過小雷認為,英偉達收購 arm 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未來營銷模式的改變:英偉達看中了 arm 賣專利的盈利模式,并希望將其納入到自己的產品版圖中。在收購聲明中,英偉達也描述了之后的愿景:擴展 arm 原有的 IP license 策略、改良 arm 的服務器芯片,英偉達希望將 arm 與現有產品進行深度捆綁,用軟硬結合定義全新的銷售模式。
為了撫平公眾的壟斷擔憂,英偉達在公告中也一再表示,將會保證收購后的商業中立性,總部也不會搬遷到美國,但這則聲明放在今天這個無比現實的環境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在收購公告出來之后,小雷看到不少社交平臺都在為中國的手機廠商擔心。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arm 被美企收購,意味著國內手機廠商的芯片方案都會受到美方的政策限制,局面會更加不利。
不過,收購這個瓜雖然大,但小雷卻一點也不擔心。盡管 arm 和英偉達都不是中國企業,但根據中國反壟斷法律規定,只要雙方在中國營業額達到一定數額,并購就必須向中國商務部進行申報。
第三條,經營者集中達到下列標準之一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一)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全球范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 100 億元人民幣,并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 4 億元人民幣;
(二)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 20 億元人民幣,并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 4 億元人民幣。
不只是中國,大部分國家對于跨國巨頭之間的收購案都有審批權。2018 年,高通希望以 440 億美元收購荷蘭車機芯片巨頭恩智浦(前身是飛利浦半導體 + 飛思卡爾),在收購過程中,高通需要經過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歐盟等監管部門的批準,最終由于中國商務部的否決,這場收購以失敗告終。
科技巨頭并購案被否決的背后,往往是政府對于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性考量。2018 年博通收購高通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它對于美國 " 有國家安全隱患 ";英飛凌對意法半導體的收購之所以遲遲無法達成,既有法國對于員工失業、技術流失的擔心,也有中、美兩國對于市場穩定性的要求。
實際上,為了通過各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收購方往往要 " 出點血 ",要么向當地政府保證售價不漲,要么通過股權出售、專利解禁給當地企業的方式來換取收購案的通過。
例如在 2017 年,貝恩資本以 190 億美元收購東芝半導體,獲得了各國 " 放行 ",但仔細查看新公司的高管就會發現,運營大權還是在日本人的手里,東芝等日企的股份依然過半,這恐怕也是其他國家同意 " 放行 " 的重要原因。
再舉個例子,2011 年 8 月,谷歌宣布收購摩托羅拉,2011 年 11 月,收購案正式提交給中國商務部審查,但直到七個月后,中國商務部才正式批準這一收購案,并要求谷歌承諾在未來五年內將安卓系統免費開源,并讓谷歌保證不對摩托羅拉以外的手機廠商進行區別對待。
商務部要谷歌保證安卓開源的命令看似是多此一舉,但從之后谷歌的動作來看,它一直在加強自身對安卓的控制力。
在 Android 4.X 的時代,谷歌就已經把一些系統特性從開源的 AOSP 中取消,轉入到需要谷歌許可的 GMS 服務里;谷歌推出的 Fuchsia OS 更是 " 重塑 " 安卓了系統,在解決安卓碎片化的同時,也為自己謀得了更進一步的控制權(框架和語言都是谷歌開發的)。答應商務部的 " 五年之約 ",當時的谷歌未必是心甘情愿。
可以說,只要是行業龍頭間的收購案,它所牽扯的絕不僅是兩家公司的利益交換,而是全球市場的貿易平衡。從近幾年半導體巨頭的并購案視角來看,中國、歐盟等經濟體大概率要向英偉達發難,英偉達這項雄心勃勃的收購很可能不了了之。
我國的態度自不必說,歐洲目前對于美國科技巨頭的惡感也是近幾年的最高值:近兩年,歐洲各國就一直要求美國科技巨頭繳納 " 數字稅 ",并徹查美國巨頭對歐洲小公司的收購,保衛本國的 " 數字主權 ",谷歌、Facebook 等企業都首當其沖。
今年 7 月,歐盟更是正式撤銷先前簽訂的 " 隱私盾 " 協議(此前只要符合安全要求,美國企業就可以傳輸數據),開始嚴格限制歐美隱私數據的流通往來。arm 在歐洲半導體行業的地位不言自明,歐盟很可能不會松口。其實對這起收購案,除了美國之外,全世界的態度恐怕都非常一致。
雖然英偉達要收購 arm 的熱度很高,但不夸張地講,這是一起曝光即知道結局的新聞。英偉達的算盤打得很好,但作為一個龐然大物,它的一舉一動都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決定的,尤其在當下的特殊形勢下,老黃暢想的這場 " 黃粱一夢 " 恐怕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