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熙,甘肅秦安人,現居北京。1988年畢業于天水師專美術系(現天水師院藝術學院)。2000年在深圳結業于"全國第二屆國畫家高研班";2008年在北京結業于中國國家畫院周韶華導師高研班;2009年畢業于周韶華藝術工作室精英班。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及在《人民日報》、《亞州日報》等國內外100多家媒體介紹宣傳。并舉辦個人畫展十多次;出版個人專輯多部。其創作作品具有獨特的西部高原山水繪畫風格,壯美粗獷、氣勢雄渾。
現為中國西部山水畫研究院院長;中國西部畫院副院長;北京大風敦煌畫院副院長;廣西師范學院特聘教授;天水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
壯 歌 西 部 高 原
——讀王雄熙山水畫 徐恩存
西部高原,是當代許多藝術家神往的秘境,古往今來,那里演繹了數不清的故事與傳說;當然,那里還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因此,西部高原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銘記著古老的往事,訴說著風云變幻的史實……
藝術上的西部高原,是一道永遠詮釋不盡的命題。
青年畫家王雄熙,生于西部高原,成長于西部高原,自他習畫開始便以西部高原為題,開始了他以后的漫漫藝術之旅,直到現在,日漸成熟的王雄熙手中的畫筆仍然描繪著西部高原;不過,畫家今日描繪的西部,不僅僅是地貌形似的自然展示,而是西部蒼桑、悲涼、熱情的象征與隱喻,更加注重藝術韻味與筆墨情趣,形式美感的表達;王雄熙的西部高原繪畫作品,展示的是濃郁、熾熱的鄉土情懷,以及粗獷、厚重的美感追求與樸素、單純的詩意胸襟。
解讀王雄熙的作品,我們看到畫家的作品大都是關于西部高原鄉土風情的表達,可以歸類于水墨山水畫一類,但是,王雄熙的作品給人撲面而來的氣息是——其內在的意蘊是文化尋根。干旱貧瘠的黃土高坡、窯洞、老樹……,它們共同組合為苦澀的情調與悲涼粗獷的詩情,在粗放的線條與土黃的色彩烘托下,則顯現為厚重、滯拙的陽剛氣度與風范。
這正是王雄熙作品的魅力所在。
做為青年一代畫家的王雄熙,是在世紀之交藝術流變的語境中,走上畫壇的,這便注定了他作品的精神性概念。可以說,畫家是從“當代”的角度去返觀歷史的,那么,他筆下的西部,那些古老的土塬、破舊的窯洞、彎曲的土路等,都是一種令人心動的家園景象與精神棲息地的象征:而畫家要告訴我們的,乃是這個家園景象是我們生命的孕育之地,我們是從這里出發,走向未來與經受現代洗禮的。
生命在這個家園中存在著,活動著,說不清是悲是喜;當然,王雄熙把這個寵大的主題具體化為西部高原風情,他截取的是一個個片斷,并給以筆墨處理與形式化了;這誠然是他直接面對生活的結果,也是他在獨異的感覺中提取的意象。不過,這些意象是直接作用于他的心靈與情感的,時時縈回在他的頭腦之中,揮之不去。因此,在王雄熙的作品中,凝集了生命的行程與大道演化的圖景,它們既孤獨寂寞,又熱情粗獷,正是如此的簡單與豐富,產生了誘人的詩意,它以最古老杳遠的形式意味維系著“家園”與“母親”的神圣之感。
以水墨語言去表現西部高原,畫家為展示歷史的久遠與沉重,那些粗礪的線條與皴擦,及赭紅色的色彩渲染,都時時令人作茫遠之想,并因此而成為永恒的詩意源泉。
王雄熙筆下的濃墨重彩,樸素意象,匯合成一種文化主題與文化思考,又以一種山水畫的方式透示出來,這樣,使他看似平常的西部風情,便顯示出豐厚而充實的效果,王雄熙的努力與辛奮是有成就的。
徐恩存,《中國美術》雜志主編 著名美術評論家
北京觀復美術院是經國家機關部門批準,專注于學術研究、藝術策展、市場運作的藝術機構。美術院秉持“專業、真誠、學術”的理念,為藝術家提供有學術前瞻性的策展和經紀人運作服務,為收藏者建立直達藝術家本人的作品收藏通道,為國內外各領域的高凈值人士、書畫愛好者解讀藝術,呈現精品。北京觀復美術院由著名畫家、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裘緝木擔任院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