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旱作農業走進新時代
(原文2011年10月20日《甘肅日報》)
本報記者 郭芳全
甘肅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旱作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正在旱作農業區引發著一場新的革命。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全省70%的人口在農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農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區。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處于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如何解決農業的穩定發展問題,始終是甘肅人民必須面對的現實。建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為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歷次探索成果基礎上的重要結晶。
在多年的艱辛探索中,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在甘肅打響。
從2006年開始,會寧縣從試驗到示范,再到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讓這個傳統的旱作農業縣在農業發展上走出了困境,看到了希望。全膜種植為干旱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子,為農村社會和諧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農民穩定增收找到了有力抓手,為農業產業化開辟了新的途徑。這場革命所爆發出的動力在會寧縣不斷嬗變,促成了實實在在的發展,讓廣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實惠。
進入秋季,百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在會寧形成了百萬畝青紗帳,在塬上塬下、溝溝岔岔,連成了片、形成了帶,茁壯生長,生機盎然,呈現出“層層梯田玉米青、漫山遍野青紗帳”的豐收氣象。
旱作農業的革命
農業大縣,是會寧縣的基本縣情。但長期以來,受干旱缺水的自然條件限制,廣袤的田野沒有起到富民強縣的支撐作用,廣大群眾面對光禿禿的山嶺和瘠薄的黃土地只能望而興嘆!這種狀況一直到了近年來才有了顯著的改變!
會寧是一個降雨稀少、旱災頻發的縣份,有“十年九旱”之說。會寧縣自去年9月以來,出現秋、冬、春、夏四季連旱,是1972年以來歷史最干旱年份。尤其是今年1月至6月,會寧降雨量僅為76毫米,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27萬畝,除灌區外,夏糧基本絕收,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7800多萬元。面對罕見的災情,會寧縣在去年成功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00萬畝的基礎上,今年擴大到110萬畝,基本實現旱山塬區糧食作物全膜化。5月份,記者前往該縣采訪,剛一進入會寧縣境,一壟壟地膜,如一條條銀色緞帶撒落田間,在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膜面上的玉米舒葉拔節,綠意盎然,深深感觸到這項技術力量的魅力。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農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2010年,在遭受前期霜凍、中期低溫陰雨和后期干旱少雨的特殊年景下,全膜玉米經受住了多重考驗,喜獲豐收,農民群眾從中看到了希望,衷心感謝省委、省政府的科學決策,也對今后的農業生產充滿信心。該縣丁家溝鄉郝川村張大爺說:“誰說這地方不養人,全膜玉米抗旱增產沒得說。去年我家種了20畝全膜玉米、養了6頭牛,光是賣玉米和牛犢就收入1.6萬多元錢,生活越來越好了。”
7月上旬,全膜玉米生機勃勃、長勢喜人,出人意料地經受住了嚴峻旱災的考驗,這在會寧農業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記者在該縣丁家溝鄉看到:一株株全膜玉米挺拔而立,出落得身強體壯,青綠的秸稈齊刷刷兩米多高,玉米棒子結得碩大飽滿,豐收在望。
采訪中,會寧縣主管農業的副縣長張榕說道:“如果沒有全膜玉米,遇到這樣的災情,就會赤地千里。在全省推廣100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確實是省委、省政府實施科技穩糧增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救命工程,成功地解決了旱作農業區農民群眾的吃糧增收問題。”
據會寧縣農技中心技術人員介紹,推廣實踐證明,全膜玉米較半膜平鋪玉米增產30%以上,且大旱之年產量也相對穩定。正如省委書記陸浩所說:“事實表明,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正在旱作農業區引發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由甘肅獨創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被甘肅省委書記陸浩稱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徹底改寫了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
7月20日下午,記者在會寧縣丁家溝鄉全膜雙壟溝播試驗田看到,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半膜技術或不鋪膜種植的作物,長勢對比明顯,一目了然。
“有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我們不再靠天吃飯了。”丁家溝鄉郝川村張莊社村民路新強告訴記者,盡管遭遇春旱、夏旱,但玉米棒子又粗又長,穩產還是滿懷信心的。
采訪中,隨同采訪的會寧縣農技中心副主任王學勇告訴記者,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覆蓋抑蒸、地膜集雨、壟溝種植為一體,抗旱、保墑、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實現了旱作農業技術的重大突破。將無效降水變為有效利用,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改善了原來不能種植玉米的部分山旱地的水分和地溫條件,把玉米種植區域擴大到年降雨量250毫米區域。
實踐證明,采用這項技術種植玉米增產35%以上,平均畝產接近500公斤,最高可達900公斤;種植馬鈴薯可增產30%以上。旱作農業長期以來是“風險”農業,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給旱作農業上了保險,改寫了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
采訪中,眾多村民的話無不印證了這一點:“有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點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墑情,種莊稼不用發愁了。”
在甘肅的歷史上,大旱之年,往往意味著糧食絕收,饑荒之年隨之而來。如“民國十八年”“一九五八年”兩次大的饑荒,餓殍遍野,老百姓紛紛逃離他鄉。隨著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甘肅農業的產量也在不斷提高。但干旱少雨、旱災頻頻仍然制約著這里的糧食生產。會寧,傳統的“旱作農業”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下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問世。
會寧縣丁溝鄉鄉長周國強說道,自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全鄉推廣以來,顯著的抗旱增收效果深受農民歡迎,有力地促進了全鄉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推進旱作農業發展探索了一條新的路子。
實施好科技抗旱增收工程,會寧縣堅持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群眾主動、政策驅動、科技促動、示范帶動“六輪驅動”,推行領導責任制、督促檢查制、幫鄉責任制、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日報告制“五項制度”,抽調干部381名,每年縣委、縣政府都組成1個督查組、14個督查小組、27個幫鄉工作隊和1個技術指導組,包任務面積、包技術培訓、包農資供應、包田間管理、包種植效果,把110萬畝任務落實到了鄉村、農戶和地塊。并圍繞主推技術、主栽品種,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積極開展以技術培訓指導為重點的“科技入戶”工程,使先進技術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科技嬗變加速
科技不斷嬗變出的加速度,成為會寧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的不竭動力。
“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挽救了會寧的種植業。”會寧縣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任穩江如此評價全膜技術。他說道,最保守的估計,全膜玉米畝增產也有100公斤,按市場價玉米每公斤2.2元算,每畝增收220元。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保溫保墑作用,相當于每年提高地溫400度,延長無霜期10到15天,把農作物種植區海拔提高了200米,現在2200米的海拔都能種玉米。”會寧縣高級農藝師李耀輝告訴記者,土壤含水量8%是種子發芽的最低極限,而經過他們監測,秋季鋪膜的土壤含水量能達到16%到22%。
在會寧采訪期間,記者正巧碰上在田間與縣農技人員一起研究抗旱技術的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他說道,“運用這種技術種植玉米的主要是旱地,這些地過去主要種植小麥、糜子等作物,好年成也不過200公斤的產量。全膜技術令這些低產旱地變成了新‘糧倉’,如今這一技術在甘肅周邊省份也得到認可和推廣,并運用到馬鈴薯等作物種植中。”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出現、運用,與甘肅黃河以東地區干旱的頻發密切相關。甘肅年平均降水量為307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不足,又時空分布不均,造成干旱頻發。楊祁峰說:“在甘肅,干旱其實已不是一種偶發性災難,而是一種自然條件。”
現階段,甘肅旱地面積約3600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這些旱地主要集中在甘肅黃河以東地區。楊祁峰說:“這些區域天上水不足,地下水太深太苦,河水太遠,遠距離高揚程輸送,山區農民用不起,這迫使我們走上旱作技術創新之路。”
全膜技術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了諸多科學原理。全膜和半膜、不鋪膜相比,能更好地抑制水分蒸發;在秋季雨水多的季節覆膜,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秋季集中降水的特點,更好地留住水分;起壟,打孔,可以通過膜面將微小降水匯集滲入孔內,供作物吸收。這一技術能將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正是因為具有一系列的優勢,這一技術出現后,很快得到了甘肅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甘肅省委書記陸浩曾專門就這一單項技術在媒體上發表文章,稱之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并肯定地認為:全膜雙壟溝播種植將會徹底改寫甘肅旱作農業的歷史。省長劉偉平在最近的三年里,曾6次組織全膜技術推廣現場會,并多次主持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中的實際困難。
“與種植小麥相比,鋪地膜種玉米,費工、投入大,不過產出也要好得多。”會寧縣中川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李灃告訴記者,“山旱地以前種植小麥,畝產只有100多斤,種扁豆等雜糧收成更少,莊稼常常等不到收獲就旱死了,而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畝地少則可收獲五六百斤,多則收獲上千斤。”
糧食問題也是始終關系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重大問題。據資料顯示,我省糧食總產連續5年保持在800萬噸以上,但這只是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保障糧食供給的壓力仍然很大。特別是中東部干旱山區,連續多年受災,這一區域糧食生產越來越突出地影響到全省糧食安全的大局。
為實現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全省計劃到2012年新增糧食50億斤。50億斤,不是小數字,尤其在我省這樣一個干旱地區,靠什么來實現?為破解全省糧食增產和糧食安全的難題,省委、省政府把重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干旱半干旱區提高糧食產量的核心技術。
會寧縣土高山鄉程塬村村主任程國全說,過去在我們程塬村,主要以種小麥為主,廣種薄收,畝產只有一兩百斤,遇上大旱,連籽種都收不回來。自從村上試驗推廣了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后,全膜玉米畝產達到480公斤,全村人面對今年的大旱,心里不慌。
會寧縣大溝鄉黨委書記王秉奎說:“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當家產業’,推廣這一新技術對會寧干旱山區農民增收、糧食增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實現了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的轉變。”
“2008年,甘肅中東部地區發生特大干旱,我在地處中部干旱區的會寧縣調研時發現,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的玉米長勢良好,與沒有采用這項技術的莊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現了這一技術的抗旱增產優勢。”省委書記陸浩也曾撰文對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技術如是感慨。
幾年來,為使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落到實處,會寧縣在人力和財力等方面都給予了最大傾斜,在利用好省上旱作農業項目資金的同時,積極籌措和整合其他項目資金,最大可能地落實優惠扶持政策,擴大旱作農業項目覆蓋面。在省上畝均補貼地膜款20元的標準上縣上再增加15元,使補貼資金達到所需地膜資金的一半,切實解決了群眾購買地膜自籌資金困難的問題,有效推動了覆膜面積的落實。
采訪中,楊祁峰說道,在會寧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趨利避害,發展適應性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根本出路。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轉化,2009年到2011年,會寧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地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工程,加大應用力度,著力打造全省產糧大縣,努力將旱作區中產田建成高產田,將高產田建成高效田,實現旱地玉米種植全膜化,支撐草畜產業快速發展,積極探索應對特大持續旱災、發展現代旱作農業和農業大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特色之路。
“循環”帶動大發展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動玉米種植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在加快產業布局中,不僅帶動了草畜產業,而且催生了新型產業悄然興起。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還為我們搞養殖提供了飼草料。”會寧縣土高山鄉程塬養殖戶黨佰剛說,“我家養著15只小尾寒羊,每年飼料缺口在1500公斤,以前需要花錢到外地購買。如今種植全膜玉米,畝產700公斤,每畝地還能增產1000多公斤玉米秸稈。全膜玉米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還為我們搞養殖提供了飼草料。將玉米秸稈青貯,解決了當年11月至來年4月枯草期的飼草問題。”
大溝鄉新坪村全膜種植大戶曹果連續3年種植全膜玉米30畝以上,養羊150只、母豬60頭,建成沼氣池1座,發展“種植—養殖—沼氣—種植”循環農業模式,通過養殖轉化,使種植玉米的效益翻了一番。同時,沼渣、沼液還田減少了化肥、農藥的施用,沼氣燈、沼氣爐節約了電費、燃料開支,每年僅此一項就節省1萬多元。
隨同一起采訪的會寧縣農技中心副主任王學勇說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動了我縣旱作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化,初步形成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發展格局,由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傳統旱作農業區,如今邁向恢復、優化生態環境的路子。
中秋時節,記者再次來到會寧采訪,處處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全縣種植的110萬畝全膜玉米,露出豐收曙光,農村穩定、人心穩定,科技的陽光播灑在農民臉上,他們對秋糧豐收充滿信心。
“要不是眼見為實,說啥也不信,咱這旱地里玉米能打1000多斤!”土高山鄉程塬村支書劉興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村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農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再利用玉米和秸稈發展養殖,牛糞又作為肥料還田,就此一項便可帶動農戶年收入兩三萬元。
我家有地36畝,僅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就21畝,每年產量2萬多斤,每斤按1元計算,就可收入2萬元左右,加上農閑時節打零工,每年收入過4萬,不但讓家里脫了貧,而且娃娃們的念書也沒有耽擱,心里就覺踏實不少。在土高山鄉程塬村采訪,全膜雙壟溝播種植大戶秦愛孝一見記者搶先發了言。
“以前全村人靠種洋芋致富,存在缺陷是人有糧,但牲口缺少草料,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不但解決了這些矛盾,而且增收明顯。以前農民群眾難教育,難管理,通過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老百姓對待干部的態度越來越親熱,工作越來越好做。”采訪中,會寧縣土高山鄉程塬村村主任程國全如是說。
記者在會寧縣大溝鄉草畜產業科技園看到,很多農民正在利用政府投放的揉絲、打捆、裹包、青貯一體機,把全膜玉米加工成青貯飼料,一派繁忙景象。裹包青貯技術的應用,為農民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效益打下了基礎,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種植全膜玉米的積極性。
面對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長期存在的嚴酷而持久的災情,甘肅省轉變抗旱觀念,順應旱情找對策,變傳統被動抗旱、應急抗旱為主動科學避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強技術集成與創新,強化良種與良法配套,從修梯田、打水窖、鋪半膜、推廣抗旱作物品種等辦法,到最終探索出全膜雙壟溝播新技術,終于為旱作農業區糧食穩定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產業鏈延伸找到了有效途徑。
幾年來,會寧縣委、縣政府把全膜雙壟溝播種植作為科技抗旱增收的“一號工程”,黨委政府強力推動,干部群眾扎實苦干,全縣上下齊動員,秋冬兩季搶時間,頂凌覆膜冒嚴寒,每年完成一百萬。這里面有著辛酸,有著不易,有著負重,但更多的是喜悅。2010年經驗收測定,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平均畝產達到487.3公斤。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收入338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環境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農業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實踐證明,每一項關鍵性農業技術的突破和應用,都會帶來農業生產力的一次飛躍。農業的效益主要取決于農業市場的競爭,市場競爭主要取決于科技含量的競爭。
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的大面積推廣和創新發展,讓1年365天沒幾天休息的會寧縣農技中心的科研人員們忙個不停,說起全膜種植、循環經濟、農業產業發展前景,很有成就感的任穩江對記者感慨地說:“以前感覺是夢想,現在都在實現中。”
記者在會寧鄉鎮采訪時感受到,全膜技術不僅真正實現了旱作農業區糧食生產的穩定豐產,而且喚回了農民種地的熱情,激發著干部群眾和科技人員不斷創新,從最干旱的土地里嘗試尋找最大的效益。
“以前我們不愿相信干部的話。通過種植全膜玉米,我們感到,只要聽干部的話,走依靠科技的發展路子,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采訪中,會寧縣丁溝鄉郝川村村民路新龍談起自己在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推廣前后的思想變化,掏出自己的實心話。
創新思路再飛躍
通過采訪,記者感受到,隨著會寧農業的發展,農民的觀念已經變得越來越超前、視野也變得越來越寬闊。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在這塊田野上正孕育著新的希望、新的生機。
縣農技中心主任王彩斌認為,要使農民轉變觀念,接受新的農業技術,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要讓農民見到現實利益。在工作中,我們將思想引導和技術推廣工作同步開展,每年組織村干部現場觀摩,對比分析效益,用事實教育群眾,用典型引導農戶,促進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改善農民的生活,這對我們是一個啟迪。
“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偉大的會師精神為動力,努力把會寧打造成全省‘產糧大縣’‘草畜強縣’和‘梯田化縣’,強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h委、縣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展是第一要務,草畜是第一產業’,‘全膜玉米增糧增草增料,草畜產業富民興工強縣’。”采訪中,縣政府副縣長張榕如是說。會寧縣委、縣政府在農業生產中把全膜種植放在第一位,在農民增收上把草畜產業放在第一位,乘勢而上大力發展草畜產業,提高了會寧農業的承載能力。
采訪中,會寧縣農牧局局長冉彪說道,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推廣,使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生產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作為農業大縣的會寧,積極探索應對特大持續旱災發展現代旱作農業的新模式,實現旱地玉米全膜化,帶動草畜產業快速發展,走“少種地、精種地、種好地、高產出”的循環農業發展路子,全面提高了糧食單產和效益,使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了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生產積極性由過去的消極觀望轉變為今日的空前高漲。
省委書記陸浩《關于總結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思考》一文讓人振聾發聵:“旱作農業技術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極大地調動了群眾采用這一技術的積極性。”省長劉偉平在采訪中對開展旱作農業感觸頗深:“積極創新農業耕作技術,是抗旱措施中不容忽視的一條重要途徑。”2011年,全省完成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1071萬畝,僅此一項全省增產糧食10億多公斤。
“甘肅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增產效果之好、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之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接受之快、各級政府的扶持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幾年的實踐證明,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正在改寫著甘肅旱作農業區農業和糧食生產低而不穩的歷史。正在改變著甘肅干旱半干旱地區長期被動抗旱的局面,正在引發著甘肅旱作農業發展的革命性變革,正在開創著甘肅循環農業經濟的新局面。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甘肅旱作農業的發展就一定會邁上新的臺階。”采訪中,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如是說道。
經過數次采訪,讓記者深深感到旱作農業所呈現出的強大生命力,它所發生的每一次進步,都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著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會寧只是全省發展旱作農業的一個縮影而已,隨著這一技術的不斷推行,必將進一步加快全省旱作農業區的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國慶期間,記者又一次到會寧采訪,了解到省農牧廳完成了對會寧旱作區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的評估測定。經初步測定,2011年會寧縣11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平均畝產將近450公斤,其中旱作區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平均畝產704公斤,比目標單產提高了4公斤,比平均畝產高出260多公斤。110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為會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采訪結束時記者看到,國慶節期間,會寧的秋覆膜工作已在全縣上下轟轟烈烈展開。明年全縣全膜雙壟溝播種植面積確保110萬畝,力爭120萬畝,其中秋覆膜達到105萬畝。在這項科技抗旱技術支撐下,會寧的旱作農業大有作為,紅色熱土充滿希望。
會寧,旱作農業走進新時代!
(此文采寫中,王亞榮、邢裴兩同志給予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