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的數量,改善生存環境狀態,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
日前,記者走進濱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現場觀摩推進會的現場,對小區居民落實垃圾分類的現狀一探究竟。來到濱城區彭李街道打造的韻和嘉苑小區垃圾分類試點,發現現場黨建主題突出、宣傳氛圍濃厚、居民參與良好、建站運營規范,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之前,家里有了垃圾,很占地方,送去廢品站賣又不方便,有了服務站,下樓遛個彎就處理了,還能換積分、領禮品,這是大好事啊!"轄區居民張女士說。"之前也知道電池有害,會污染水,一直存放在家里,既不安全,也不知往哪里送,有了服務站,集中送來處理,就放心了。"居民李先生說。
原來這個垃圾回收服務站是由山東旋潔社區服務有限公司承辦的"愛生活"垃圾分類便民服務站,并由該小區業主王大姨加盟經營,這是一家集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從而推動垃圾分類社會宣傳的公司,以政府所倡導的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致力于垃圾源頭分類項目,努力讓垃圾變廢為寶。該公司成功榮獲AAA級企業,并順利頒發了垃圾分類運營服務企業資質證書和再生資源回收服務企業資質證書,總部人員80多名,全國總計服務人員800多名。
公司主要致力于優化垃圾分類投放方式,實現分類操作更加簡易化、便利化,提高居民參與率和投放準確率。推行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定點定時"服務,在小區建設愛生活便民服務站,實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大件家電等實時投放。服務站還設立一面磁性卡片墻,通過一粘一貼增強垃圾分類的清晰度,建立垃圾分類積分激勵機制,由"愛生活"按照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數量,進行登記,可用于兌換各類生活必需品,提高分類積極性。同時,設置了共享區域,有共享工具、共享玩具等,并發動小區熱心居民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開展便民服務日、我為垃圾分類代"鹽"等活動進行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公眾分類投放,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