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也沒想到怕不怕,就想著能為這場戰疫出點力就是我們倆口子心愿。”回想起武漢封城時那段忙碌的日子,雅迪經銷商鮑慶嬌這么說。近日,國家與地區的抗疫表彰大會相繼舉行。而在雅迪,一場向疫情期間奮斗在一線的普通員工、經銷商致敬的活動也在開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英雄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身邊。英雄值得贊頌,而那些拼盡全力的普通人也同樣值得銘記。”雅迪負責人表示。
時鐘回撥至年初,當疫情來襲,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開始“逆行出征”。而各行各業也紛紛舉起捐贈大旗,為抗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國內電動車龍頭企業,雅迪第一時間關注到了疫情人員出行問題,當即向包括武漢、黃岡、孝感在內的湖北地區捐贈10000輛電動自行車,用于保障醫護人員、抗疫工作人員的交通出行。
但“捐贈”兩字說得容易,背后涉及到的基地生產、物流、安裝等一系列環節卻并不輕松。鮑慶嬌夫婦承擔的正是最后的“安裝調試”環節。
由于春節與疫情交織,各行各業大多處于停擺狀態。要在幾天內緊急調動如此大規模的電動車,對雅迪的生產、協調能力無異于一次“大考”。幾經周折,雅迪最終從天津、無錫、浙江等各生產基地及部分經銷商處調撥到數批車輛,送往疫區。當這些車輛抵達湖北時,新的問題隨之而來:誰來安裝、調試?
由于來自雅迪不同的生產基地,這也意味著每批車的工序都有不同。有的是整車運輸過來,有的則是部件。安裝、調試、甚至裝電池……每道工序都必須工人手工完成。但是作為“震中”的武漢,不僅不能聚集人員,更連出門都不易。現場人手短缺成為了這次捐贈工作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一通電話,身為經銷商的鮑慶嬌選擇了逆行轉身——回武漢!“我們當時已經回了孝感老家,后來接到公司消息,說需要人員為捐贈的電動自行車做安裝。我們第一時間想回武漢,但是當時武漢已經封城了,后來還是公司幫我們辦理了通行證,這樣我們才順利回去參加到捐贈工作中。”鮑慶嬌說。
回武漢,便意味著回到“戰場”。不僅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也面臨著更高強度的工作。“當時公司捐贈了湖北10000臺,其中武漢就有8000臺。我們是離倉庫最遠的經銷商,每天路上來回得3個小時,一百多公里。基本都是凌晨出去、天黑才能回家。”鮑慶嬌說。從凌晨到深夜,泡面是主要的“三餐”。在忙碌了一個多月后,夫妻倆終于圓滿完成任務.
武漢三鎮的大小醫院、社區服務中心、衛健委……當看到眾多捐贈點的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順利騎上了電動自行車,鮑慶嬌坦言自己的付出“相當值得”。而這批電動自行車,也成為了公共交通近乎“癱瘓”的疫區最有效的出行工具。單人騎行不僅方便工作人員的通行需求,更大大減少了人與人的密切接觸,成為了最好的“防疫保護”。
疫情無情人有情。雅迪相關負責人表示,正是有了眾多像鮑慶嬌一樣的經銷商、員工不辭辛苦,雅迪此次大規模捐贈才能有條不紊完成。不僅如此,整個疫情期間,除了捐贈電動自行車,雅迪還在第一時間設立了3000萬專項公益基金,利用全球采購網絡,采購醫護物資捐助疫區。
“雅迪就有一種軍人般的血性,如有需要,一聲令下,每個人都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每每想起那一個個瞬間,至今都覺感人至深,熱情澎湃。”雅迪相關負責人說。也正是有這樣千千萬萬平凡人的付出與奉獻,中國才順利度過最艱難時期,打贏了疫情防控阻擊戰。而他們書寫的就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