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藩
《甘肅文化》于2004年第二期刊登的《隴上優伶志》,是隴右名士牛芮青的遺作。這是其子牛釗在整理其父遺物時發現的。《隴上優伶志》給我們提供了清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年間,秦腔名伶三元官、福慶子、桑旦、陳明德、吳占鰲等在蘭州演出時的情況。這份資料極其珍貴,彌補了甘肅在咸、同間無戲劇演出活動的記載。
在諸多的優伶中,通渭景屏人三元官(姓李)和通渭閉門關人陳明德舉足輕重,為秦腔中路一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陳明德就是碧玉秦腔藝術的鼻祖。
據《隴上優伶志》記載,陳明德是閉門關(即碧玉)人。幼年便在家鄉從師學戲,但在家鄉只不過算是一般藝人。 后來到了蘭州,搭班某班社,混跡群伶。時福慶子(姓王,皋蘭人,學師掛命娃、皂雞子,后與三元官合臺)為班社主演,陳明德便暗中偷學其藝。后福慶子知其事卻并未責怪于他,就收其為徒,悉心為其指點。久而久之藝技大進,學到了福慶子的精妙之處。一次,福慶子讓其在《反五關》中扮演了黃飛虎一角,唱、念、做、打,皆顯出福慶子的表演特點,讓觀眾為之一驚。 至此,陳明德在蘭州聲名鵲起。此后,就在福慶班從事演藝生涯。與他同臺的有唐華(唐待詔)、張雨亭(壽娃子)、黃毛子(耿忠義之父,三元官之徒,甘谷人)、岳得勝(岳麻子)、劉彥青(喜娃)、林兒、任老旦等。
陳明德花臉戲堪稱一絕, 尤其是勾臉別開生面,異常生動。他對勾臉自幼便特別喜好,凡有勾臉者,必在前留心觀看,記住各個凈角的勾法。因此,陳明德不僅記住了百余出戲的凈角臉譜,也熟習了各個名家的勾法,逐漸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勾法特色。同一人物,因劇情表現不一,因此在勾畫上略有不同。 如曹操一角,在《白逼宮》中的曹操,勾畫雙眉倒豎,顯出梟雄之勢。《戰宛城》之曹操,雙眉橫額,又似脂涂雙頰,顯出猥邪之態。《華容道》之曹操,雙眉下垂,顯出兵敗落魄之態。其他如《黃逼宮》中之秦始皇,《紅逼宮》中之司馬師,《黃河陣》中之趙公明,《清河橋》中之斗越椒,皆勾勒生動,刻畫出了人物性格。
陳明德所演凈角戲約百本,如“五大逼宮戲”(即《紅逼宮》《黃逼官》《白逼宮》《黑逼宮》《藍逼宮》),“四陣戲”(即《黃河陣》《十絕陣》《困仙陣》《萬寶陣》)均有獨到之處。而最膾炙人口者,以《火焰駒》中《傳信》折為最。 這出戲是福慶子為他所傳,但他在演出時在遵循福慶子演法基礎上融進了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他一出場,戲班便為其放煙火來配合他的表演。他所飾演的艾謙在煙火中揮鞭馳驟,鞭揮火飛,火隨人走,真如一勇猛騎士在烈火中奔馳,氣勢不凡,凜然如天神,臺下觀眾無不歡呼叫好。
陳明德年老回家,也將自己精湛的秦腔藝術帶回了家鄉。在他的指導下,宗親陳萬全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創辦了“萬全班”,自任班主。有演員30多人,名流薈萃,是甘肅境內的強班。尤其臉譜勾法在陜甘秦腔界無出其右,故學藝的絡繹不絕。光緒皇帝死后, 因“國喪”禁演而解散。宣統二年(1910)又重整鑼鼓,恢復演出。民國9年(1920) 地震后解散。
因陳明德與黃毛子同為三元官之徒,故其子耿忠義常跟陳明德學勾臉技藝,又多次到碧玉學藝、獻演,亦視陳萬全為師。盡得陳家臉譜之法,為“耿家臉譜”形成奠定了基礎。至今碧玉人常說“耿家臉譜即陳家臉譜”。
就在萬全班興盛之際,碧玉的一些秦腔愛好者,組建了“自樂班”逢年過節演唱堂會、廟會。萬全班解散后,陳氏后人和一些本地演員加入了碧玉“自樂班”,行頭、桿杖、鼓鑼逐年添置,漸漸齊備,一時演員陣容強大。為了繁榮關下(哈)經貿,吸引八方來客,關下富人捐資在上店子街正中修建了戲樓。戲樓為東西向,磚臺之上建樓,樓下留拱形門洞,戲臺分前后臺,臺中為化妝間。戲樓建成后,每邊四天,逢節必演,形成貫例,有時前后臺同時競演,熱鬧非凡。屆時,四方百姓盛裝打扮,蜂擁而至,熱鬧非凡,進一步促進了集市貿易。“關下”遂成為方圓百里聞名的重要集鎮。
由于“自樂班”是集市貿易強勁發展的產物,所以碧玉“自樂班”一經創辦便聞名通渭,與蔡家鋪、黃家窯、馬營、榜羅、黑石頭“自樂班”齊名。行當齊全,因舞臺煙火、水袖、耍帽翅、架功均為陳氏后人真傳,故演技高超,上演劇目20多種,深受群眾喜歡。
青陽寺廟會戲唱四天,即二月十八日為愿戲,二月十九日至二月二十一日為正戲。正戲第一天下午劇目為《郭璦拜壽》,夜戲為《鍘美案》。據傳上店子郭氏為唐郭子儀之后,為紀念先祖故唱此戲,至于夜戲為何唱《鍘美案》(主角陳世美)不得而知,可能與上店子和下店子分屬秦安、通渭兩縣引起的一些矛盾糾紛有關。
碧玉“自樂班”在長期的實踐中,藝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演員有的父傳子,有的師傳徒,輩有人才,戲迷眾多。舊俗認為佛神不喜婦女獻戲,故碧玉“自樂班”在早期無坤旦,均為乾旦,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方止。
解放前后,碧玉“自樂班”旦角何成章死后停演。1958年在孫振國倡議下重演。1964年在“掃四舊”中古典戲劇禁演,碧玉“自樂班”被迫解散,老藝人以“傳播封資修”“借古諷今”等罪名被批判。可貴的是行頭、道具由管衣箱的田得勝等人保存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后劇團恢復演出時取出,行頭仍十分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間演出的主要是樣板戲和現代歌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碧玉公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通渭縣碧玉公社秦腔業余劇團”。第一次演出是在碧玉小學。演員隊伍中吸收了很多青年演員,演員陣容強大。演出的劇目主要是現代劇《血淚仇》、古裝劇《三滴血》《十五貫》等,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優秀劇目。
碧玉“自樂班”恢復演出在通渭縣尚屬首次,所以演古裝劇的消息一經傳出,轟動方圓百里、周圍八縣。演出前一天,就有數十里外,甚至周圍各縣的戲迷提前趕來等候看戲。演出當日,數萬人擁擠于碧玉小學操場,觀看稀奇。一些老戲迷看到演員精彩演出,不禁老淚縱橫。首場演出成功后,即被通渭縣委邀請到縣電影院連演三天,門票告罄,產生了很大的轟動效應,各公社紛紛邀請,應接不暇。在巡演過程中,碧玉秦劇團演員的高超演技得到充分展示。如在寺子公社演出《鍘美案》鍘陳世美一場戲時,設計了人頭落鍘、關燈、放鞭炮、鍘麻花、噴血等特技,嚇得看戲的人驚叫不已,公社領導直奔后臺查看究竟。這種盛況持續了數年。此后,碧玉秦劇團演員漸老,后繼乏人,加之電視普及,限制了劇團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劇團解散,廟會戲邀請外地劇團演出。幾名票友只是在春節期間自娛數天。然劇團行頭、道具仍較齊全。
陳明德、陳萬全等甘肅秦腔名伶對甘肅秦腔藝術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同時將精湛的舞臺表演藝術留給了家鄉,進一步豐富了碧玉歷史文化。碧玉“自樂班”在長期的演藝活動中,培養了一批自己的“名伶”,著名的有:旦角郭蒼(老旦爺)、何成章、郭振新、郭景璽;凈角陳大凈(名失考)、郭耀山、郭守敬;生角孫振國、郭守信、張孝騫;丑角馮寅虎。改革開放后,培養年輕演員十數位。
保留劇目有:《郭璦拜壽》《鍘美案》《劈山救母》《楊家將系列》《周仁回府》《三國系列》《二進宮》《十五貫》《血淚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