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行》
馮大中所表現的《黃河之心》采用寫實與寫意書寫,具象與抽象造型融合的藝術手法,給人以遠看震撼心靈的磅礴大氣大勢,近觀流動翻滾的滔天激浪質感美,不僅暢神,而且獲得黃河精神的啟迪,黃河不僅象征著我們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曾經歷過許多困難險阻,仍然奮勇向前,同樣象征著我中華民族復興不可阻擋的力量。《黃河之心》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當今時代的精神寫照。
一百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
一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卻是一段滄海桑田、改天換地的漫長歲月。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猶如一輪紅日沖破漫漫長夜,給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華民族的命運就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國興則河興。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自從回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手中,也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新生……
《黃河之心》局部
《黃河之心》局部
黃河的新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由于她“善淤、善決、善徙”的天性,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游共決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正所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黃河水患的影響北達天津,南抵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給下游兩岸及相鄰地區的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
黃河水患頻仍,并不全是天災,人禍也是一個要素。在封建社會戰爭和軍閥混戰時期,人為導致黃河多次決口,最嚴重的是1938年,蔣介石下令扒決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滯侵華日軍,結果造成豫、皖、蘇3省44個縣市受淹,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人口上百萬,豫皖蘇的千里沃野成為連年災荒的黃泛區,波及面積達5400平方公里,數百萬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黃河寧,天下平。”古往今來,黃河的治理一直是困擾中華民族的一大難題,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艱辛的治黃史,還是辛酸的苦難史、曲折的奮斗史。幾千年來,受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社會制度、人為影響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黃河容易決口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黃河長治久安一直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好愿望。
《黃河之心》局部
《黃河之心》局部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了冀魯豫解放區黃河水利委員會,歷史性地接過了黃河治理的難題和重任,由此翻開了人民治理黃河的新篇章,而這時,中國共產黨建立只有25年。
黃河回到人民的手中,由此開始了全新的流程,僅過了3年多,就流淌進了新中國。
作為新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將黃河的治理開發提上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對黃河從根本上進行治理,讓黃河真正為中華民族造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治理部門提出了除害興利的治黃思想,相繼采取了寬河固堤、蓄水攔沙、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等治河方針,對黃河的治理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黃河的治理真正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走過了艱辛而輝煌的治理開發歷程。
巨大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除害興利、標本兼治、多措并舉,黃河的治理開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確保了歲歲安瀾,遏制了“懸河”淤積抬升步伐,實現了化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開創了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新局面。
一是黃河大堤變得更加雄偉、堅固、美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黃河大堤,老百姓雖然能夠欣賞到“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的河上風光,但若把目光收回大堤,卻是既低又窄,頂部是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可謂一點都不好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本世紀,黃河又進行了第三、四次大修堤,特別是第四次大修堤,以防御黃河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為設計防洪標準,按照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和生態景觀線修建,投資大,功能多,標準高,被稱為標準化堤防建設。經過這兩次大修堤,黃河大堤不但雄偉得多了,也更加堅固、美麗,堤頂都是瀝青路面,許多堤頂道路達到了國家二級公路標準,兩邊栽植有景觀樹,背河多為寬達百米的林帶,使黃河大堤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長城,許多堤段還建成國家水利風景區,成為市民觀光、休閑的好去處。
《黃河之心》局部
《黃河之心》局部
二是治黃工作的科技水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治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不斷升級,黃河基層職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搬石頭、運土、割草,包括挖樹坑等,這些體力活兒已經不用人力,都有各式機械“代勞”,人只需操作這些機械就行;看水尺,不用再朝幾百米外的河邊跑,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視頻一目了然;無人機這樣的“高精尖”,如今也已在河勢查勘、水政巡查等外業工作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三是黃河基層職工的生活條件變得舒適。在黃河邊生活的人,大都知道幾句辛酸的歌謠,“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燒炭的,仔細一看是修防段的”,對于上世紀六七年代的黃河基層職工來說,歌謠的內容并不夸張,特別是在黃河堤壩上工作的修防工人,一方面是整天跟石頭、泥土“親密接觸”,一方面是收入低、衣服破,乍一看跟燒炭的、要飯的就是差不多。如今可是天壤之別了,記者在基層單位采訪發現,隨著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治黃投資逐年加大,各級越來越重視基層民生,特別是近一兩年來開展幸福單位建設,基層職工的工作、學習、生活、收入等情況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開著汽車,穿著體面的衣服,駛進花園式的小院,走進安有空調及暖氣的房間辦公,休息時間到健身房健健身,到閱覽室看會兒書報,每頓飯都有幾個菜,隔三岔五分一些果蔬或雞蛋帶回家……這樣的生活,已經成為黃河基層職工的“日常”。
黃河永向前
百年黨史千秋偉業,千載黃河百折不回。
黨和國家歷任領導人都牽掛和關注黃河的治理開發,新中國成立不久,開國領袖毛澤東第一次離京就是到黃河視察,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懷、牽掛著黃河的保護與治理,一次次不辭辛苦,奔赴沿黃9省區考察調研,足跡遍布大河上下、長城內外。
《黃河之心》局部
《黃河之心》局部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記深刻總結了中華民族治黃史,深入剖析黃河治理的難題癥結,明確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鄭重宣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定位,標志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為黃河保護治理工作開辟了全新視野,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必將開啟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譜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豪情滿懷地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出嶄新的宏圖。
昨天的黃河波瀾壯闊,今天的黃河精彩紛呈,明天的黃河更加美好。進入“十四五”,邁向新征程,治黃工作繼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保護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部署,瞄準幸福河建設目標,確保完成防洪減災能力持續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初步形成,治黃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能力顯著提升,流域協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等任務,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建黨一百年,中華永向前,黃河永向前!
(本文圖片作者馮大中:原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老藝術家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