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地處沙洪公路旁的監利市上車灣鎮孝貴村,只見河道清水流淌,坡邊花紅柳綠,涵閘橋梁修繕一新,房前屋后整潔美麗,村民收入逐年遞增,文明新風悄然形成,談及這一變化,村民有口皆碑,打心底感謝村委會一班人近幾年來為老百姓的辛勤付出,更感謝村長楊煥芳,稱他為村民的“貼心人”、“耿朋友”。
年近花甲的楊煥芳出生于原楊岑村一個普通農家,自小天姿聰慧,勤奮過人,品學兼優,心地善良,高中畢業后被村民推舉,走上三尺講臺,從事人類最閃光的事業。自從任教的第一天起,他便把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無論帶語文,還是數學,他所帶的班級都名列全鎮乃至全市前茅,贏得廣大家長的如潮好評和同事們的尊敬。因德高望重,既是黨員,又有工作能力,1978年,他被村民推選為村支部成員,先后在楊岑村、鄭家門村擔任要職,1992年任村支部書記至2003年。無論在村什么崗位,他都以一顆火熱的心回報鄉親,回報上級領導,回報生養自己的那塊黃土地,不折不扣完成上級交付的各項工作。由于當時農村基礎建設薄弱,加上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出現了田難種,糧難賣,錢難賺的局面,很多老百姓不堪重負,對種田喪失信心。怎樣為村民尋求出路,起到黨員先鋒帶頭作用,楊煥芳主動讓賢,向鎮領導遞交辭呈,然后帶著妻子踏上了南下經商之路。“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楊煥芳在深圳找到了用武之地,還帶領很多村民走上了經商致富之路,正在他生意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場意外的災禍襲到了他的頭上。2015年,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張臘梅顱內血管瘤破裂,為了挽回妻子的生命,楊煥芳帶著妻子輾轉深圳、監利、武漢等地醫院就診,耗費50多萬元,硬把妻子從死神手里拽回來。在他悉心的照料下,妻子的身體逐漸恢復,自此,他便成了家里的專職“保姆”,除照顧妻子外,還種幾畝責任田,日子倒也十分清閑。2017年,隨著農村體制改革,全市開始實施合村并組,楊岑村、鄭家門村、范祠村合為一村,為現在的孝貴村,村里有黨員66人,耕地面積5000余畝,村民4300人,11個村民小組,蝦稻種養面積1800余畝,孝貴村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自然村。是以張孝貴烈士命名。張孝貴出生于上車灣鎮,1926年投身革命,經陳步云、劉崇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1月任中共湘鄂西省委侯補委員,是湘鄂西24縣婦女協會主席,旋任省婦女書記,由于叛徒出賣,同年十月被捕,在上車灣鎮英勇就義。張孝貴百折不撓的高品質、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曾受到老前輩謝覺哉的贊譽。謝老在日記中寫道:“洪湖蘇區幾位農婦——張孝貴、應惠蘭、劉桂貞等同志,他們的言行,與《虹》中女人相同,她們不怕死,她們的心里沒有投降字樣。”
怎樣把烈士染紅的土地規劃好、建設好?打造成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一張名片。2018年換屆選舉,村民不約而同把眼光投向了楊煥芳,鎮村領導也十分看好這匹千里馬。看到鄉親的那種期盼的眼光,看到鎮領導求賢若渴的誠心,楊煥芳幾經考慮,毅然決定再度出山,又走上村長的位置。
楊煥芳知道村里的工作千頭萬緒,然而,他認為改造生態環境,引領群眾脫貧致富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讓他頭疼的是貫穿全村、全長2500多米的東楊港河,這是全村的命脈河,幾千畝農田的灌溉和村民的生活用水都依賴這條河流。然而,早在10多年前,河岸綠化坡地已被承包出去,如今,河旁高大的意楊不光影響周邊農田的種植,更主要的是遇上狂風暴雨,楊樹經常攔腰折斷,多次損毀供電設施,導致停電,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外,河岸還遠還建有兩個養豬場,糞便排入河道,導致河水變黑發臭,導致水生動植物滅絕,臭氣在空氣中飄動,村民被熏得苦不堪言,多次上訪。河道整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楊煥芳主動上門找到意楊的承包人龔永紅,宣傳鄉村振興相關政策以及村民們的想法,動員其將意楊全部砍伐,在征得龔永紅的同意后,他又趁熱打鐵,同龔永紅一起到市林業部門辦理砍伐證等相關手續,直到上千棵意楊全部被放倒后拖走,心里才稍微放松。解決了意楊問題,他又同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到兩個養豬廠做起了工作,一次、二次、三次,幫助協調土地問題,敦促養殖戶建起規范的化糞池,確保污水不排入河道,在解決養豬場污染問題后,楊煥芳又積極爭取鎮領導重視與支持,抓住萬畝糧田項目區落戶該鎮的契機,作出合理規劃,寫出專題報告,在村興建橋梁三處,涵閘4處,疏洗河道3000余米,爭取國家投入基礎建設資金600多萬元。
在搞好基礎建設和環境整治的同時,楊煥芳又積極引導村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進行蝦稻種養,多次請市水產專家來村里“傳經送寶”進行技術講座,幫助解決村小額貸款問題,力所能及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村民鄭六芳在楊煥芳的支持下,承包蝦稻面積40畝,年純收入20萬元,畝平獲純利5000元,他逢人就說:“不是楊村長跟我作堅強后盾,我也沒有今日的成就,楊村長是我們村民的大恩人。”除了推廣蝦稻共生模式,楊煥芳還積極鼓勵村民利用毗鄰城區和交通便利的優勢發展蔬菜及苗木生產,主動幫助他們打通銷售渠道,提供生產技術、生產資金等方面的服務,在他及村委會一幫人的高度重視下,很多村民走上了多種經營致富之路,村民龔本望種植5畝蔬菜,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靠種蔬菜及苗木脫貧致富的村民大有人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村里工作二十年中,楊煥芳憑實干做事,憑良心做人,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道無形的豐碑。盡管已到退休年齡,可他還在為村里工作操勞費力,因為村民舍不得他,村里工作離不開他。他甘于求聞達,甘于寂寞,像腳下的泥土,質樸無華,像門前的松柏,保持著濃郁的生命之綠。(羅瀚 胡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