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處于第三次能源轉型的關鍵期,碳中和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企業作為社會公器,一方面積極將“雙碳”目標納入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基于業務場景與產品方案,扎實推進低碳化轉型。
第四屆819電池節上,董事長張天任明確了天能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者、綠色低碳發展踐行者、全球能源治理貢獻者三大角色定位,強調以產業結構清潔化、綠色化升級推動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根植發展基因中的綠色情愫
發軔于“兩山”理念誕生地的天能深耕綠色動力電池生產制造三十余年,以堅持綠色發展的初心主攻“綠色智造”,實現了從高速生產到綠色高效生產、從大型工廠到花園式綠色工廠的蝶變。
作為領軍企業,天能的綠色發展舉措始終是行業行動的風向標。近年來,天能全方面布控“綠色智造”:在源頭管控環節,天能通過改造提升環保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水平,推進清潔生產和監控信息化,創新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模式,打造綠色、清潔、低碳型生產體系,在業內率先通過了IS014001國際環境標準認證。
智慧能源+資源再生,構筑綠色發展生態圈
儲能與資源循環是“雙碳”目標落地的重要支撐。天能攜智慧能源解決方案與資源再生解決方案持續精進,傾力構筑綠色發展生態圈為未來蓄勢。
在智慧能源領域,天能積極開發多層次儲能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推進產業鏈條延伸和高端化升級,尤其在儲能上已形成綠色高能鉛炭電池、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一系列解決方案,可根據客戶的不同應用場景,提供最佳方案。譬如在電網側儲能項目應用中,天能以高能鉛炭電池為依托、以智慧儲能管理系統為核心,攜手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建成全國首個電網側鉛炭式儲能電站——長興10千伏雉城儲能電站。在浙江省首批在建的4個電網側儲能電站項目中,天能就參與了其中的2個項目。
在資源再生領域,天能主動打造電池生產、使用、梯次利用、回收與資源再生全閉環,挖掘城市“新礦山”的價值。依托鉛鋰強大的渠道力,通過在全國各地的終端門店,將廢舊電池分散回收、集中處置、無害化再生利用,形成了閉環式的循環經濟生態圈。同時,加快大循環事業的全國布局,除已在15個省取得了回收試點資質外,全國最大的廢舊電池 "回收云" 平臺也已經上線運行。
2009年起,天能先后在浙江長興、安徽界首、河南濮陽和貴州臺江建成鉛蓄電池循環經濟產業園,并在北京、上海等22省市建立了電池循環回收試點公司。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再生鉛熔煉工藝,實現鉛資源“從搖籃到搖籃”的閉環式全生命周期循環利用生態圈;同時在浙江長興規劃建設年處理10萬噸廢舊鋰電池回收再利用新材料基地,一期項目可實現年處理2.3萬噸廢舊鋰電池,與同產能的原礦企業相比,年可減少廢水、廢渣排放數百萬噸,成功入圍工信部第二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
以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商之姿賦能低碳出行
據第三方(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提供數據顯示,汽車、交通、能源行業構成了緊密且完整的“碳鏈條”,其中交通領域的碳排放占全國終端碳排放的15%。去年,天能綠色動力電池出貨量逾3億只,提供了超過8000萬KVAh綠色動力,累計行駛里程可達18000億公里,若按照減少碳排放算,假如80%替代摩托車,20%替代轎車(依據GB18352.5—2013《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五階段)》)為標準,天能每年售出的電池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570萬噸,相當于種植3.7億棵落葉松。
體量之外,是天能作為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商的卓越產品力與服務力在提供強大支撐。天能的科研投入在行業內屬于第一集團,即使在市場競爭曾處于白熱化的歷史階段,天能仍然能做到堅持對科研的不懈投入,換來的是技術的不斷突破與產品的持續引領。
安全科技鋰電產品在新近推出的衡科技系列產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款融合了創新材料技術、穩定電芯技術、高安全結構技術及智慧BMS技術的系列產品是天能帥福得合資公司在技術攻堅解決鋰電“卡脖子”難題的“智慧結晶”,具備了航天級鋰電安全性的同時,更能兼顧汽車級鋰電的續航能力,將成為在鋰電產業蓬勃發展中重構鋰電安全用戶認知、開拓出行消費新場景的“關鍵先生”。
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天能的方方面面。正如董事長張天任所提到的,“根據國家發展大勢,在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傳統能源體系中,走出一條能源清潔化之路,是天能的歷史使命“。未來,天能將繼續打造更多創新的新能源產品及解決方案,為行業的低碳化布局積極賦能,推動企業數字化和能源清潔的低碳轉型,聯合業界伙伴共同鋪就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