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注冊用戶日均增長143%,峰值期間更高達306%。自2月22日上線,貝貝網全新推出的“團長機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當前,互聯網流量紅利減退導致獲客成本激增,新用戶增速放緩已經成為困擾眾多電商平臺的頭號難題。“團長機制”獲得如此成效,很大程度上需要歸功于貝貝圍繞“家庭消費+社交”所作出的探索嘗試。
從母嬰市場切入電商領域,到布局大母嬰生態,再到如今聚焦家庭消費,貝貝手中握著的究竟是一本怎樣的生意經?我們不妨梳理一下其中脈絡。
2014年,母嬰電商成為行業風口,通過主打母嬰非標產品的另類玩法,貝貝突破行業同質化競爭,迅速成為母嬰電商這一垂直領域的頭部平臺。
但其實母嬰市場從來都不是貝貝的終極目標,通過母嬰品類觸及“寶媽”這一特定人群并形成粘性,進而圍繞“寶媽”展開一系列布局才是貝貝的訴求。
2016年,貝貝開始布局大母嬰生態,并在現有母嬰核心品類基礎上繼續拓展居家百貨、服飾等相關品類。同年的“中國母嬰峰會”上,貝貝集團董事長張良倫首次提出“媽媽經濟”概念。
2016年是一個頗為關鍵的節點。一方面,2015年底二胎政策的開放給母嬰市場帶來重大利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正迎來消費升級,消費者開始更愿意為優質的、對自身有用的東西付出溢價。在這一背景下,“寶媽”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母嬰產品買買買,知識、情感等各方面需求都在日漸提升。
2018年,貝貝提出“家庭消費”概念,進一步豐富商品品類。如果說從母嬰電商到大母嬰生態,貝貝抓住的是趨勢,發力“家庭消費”則是貝貝開始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寶媽”這一群體。
隨著女性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在家庭生活方面,女性擁有越來越多的主導權。由于承擔了多種家庭角色,她們不僅對自己所需的消費品有購買決策權,也是絕大多數家庭成員生活用品的購買者。
綜合來看,以母嬰電商來定位貝貝恐怕早已不合時宜,將其稱之為主打服務女性用戶的家庭消費平臺或許更為精準。
“家庭消費”是核心,“社交”則是為其賦能的創新玩法。據貝貝方面透露,推出“團長機制”,一方面是考量去中心化的社交零售趨勢;另一方面是希望將更多的權益從平臺轉移到消費者的身上,更好的平衡商家、平臺和消費者,實現互利共贏。
貝貝網資深用戶朱女士表示,“我加入團長,主要還是因為自己買東西可以省錢,還可以推薦給身邊的朋友購買,幫他們一起省錢。”
不難發現,更多類似朱女士這樣的用戶不斷自發將商品推薦給朋友形成傳播裂變是“團長機制”帶動貝貝新注用戶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無社交,不電商。通過“社交”撬動“家庭消費”這本生意經,在傳統電商陷入紅海的當下顯然是一種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