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微軟官方發布公告,表示此前收購Tik Tok的邀約已被字節跳動拒絕。如此一來,有意競購Tik Tok的美國企業,就只剩下甲骨文(Oracle Corporation)一家。
雖然又有最新消息指出Tik Tok事件的最終解決方案并不是特朗普當初揚言的“完全收購”,而是僅僅將涉及美國用戶隱私數據的管理交由甲骨文處理,主要業務仍歸字節跳動所有,雙方為“技術合作”關系。不過我這篇文章并不想再贅述Tik Tok事件的始末或預測走向,而是著眼于為何字節跳動最終選則與甲骨文合作?具體原因自然是復雜的,但要說幫助甲骨文“笑到最后”的法寶,一定少不了美國政治中最核心的一項技能——游說(Lobbying)。
甲骨文創始人埃里森與蓬佩奧會面
(一)
與一眾美國信息技術(IT)企業相似,甲骨文創立于美國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爆發的80年代,稍晚于微軟,但早于谷歌和亞馬遜。同樣地,在本世紀之交的那數十年時間里,甲骨文和IBM、惠普等企業一樣,靠著在服務器、數據庫、存儲等方面的業務,大賺特賺,長期享受著高額的利潤。就1989年,我國也對甲骨文開放了市場,行業涉及金融、電信、能源,甚至是政府機構,令其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2000年,甲骨文市值一度沖到最高點,每股達到45美元,甚至略高于當時的微軟(約40美元)。二十年后的今天,微軟的市值過萬億,每股超過200美元。而甲骨文的股價,只有不到60美元。谷歌、亞馬遜、臉書等企業,更是后來居上,紛紛進入“萬億市值俱樂部”。最近十年,由于中國互聯網公司和云服務的崛起,甲骨文更是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地盤被新興公司蠶食。2013年,甲骨文在中國的大裁員,還曾掀起不少的波瀾。然而就是這樣一家止步不前,甚至有些倒退的老牌企業,卻在游說上,出手大方。
據紐約時報數據,2019年,市值僅1700億的甲骨文,在聯邦游說上,花費超過821萬美元。相比之下,市值1.5萬億的微軟,花費1030萬;市值1.03萬億的谷歌,則花費1278萬。在支持特朗普連任上,甲骨文公司以及高管們,也通過各種渠道,向特朗普“獻金”大約70-120萬美元。要知道,大多數硅谷公司和華爾街企業,可都是特朗普的“敵人”,政治獻金也基本都流向了他的對手拜登和其所在的民主黨。
既然花了這么多錢“搞關系”,甲骨文自然是得到了特朗普和國會的“雙重贊賞”。上個月,特朗普還曾在一次講話中,稱甲骨文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其創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也是一個“優秀的人”,特朗普還相信甲骨文可以“搞定”Tik Tok問題。最近,美國衛生部更是將疫苗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搶手業務”,交給了甲骨文。
這樣一個“明日黃花”的公司,為何對游說如此大手筆?甚至比互聯網巨頭們還要大方?這是因為游說,是美國政府和商界互動的最核心技能,只有用好這項技能,才能發財。
(二)
美國的游說文化,從美利堅合眾國成立那天起,就已經存在了。各式各樣的企業,為了自己的產品和業務能得到政府的審批、推廣或肯定,一定是需要向當權的官員和政客們“推銷”的,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久而久之,除了企業自身的公關團隊,職業說客(Lobbyist)團體應運而生。這些職業說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整個團隊。他們游說的對象,可能是某位特定的官員,也可能是幾十上百位國會和地方議員。
甲骨文公司的頭號說客,是其公司副總裁肯·格呂克,此人曾任民主黨參議員喬·利伯曼的助手。而利伯曼,則擔任參議員一職長達24年,也曾兩度角逐總統和副總統寶座。利伯曼雖然是民主黨人,但一直以“獨立派“人士自居,他還曾是民主黨人小布什政府幕后的主要人物之一,在伊拉克和以色列等重要問題上,都曾參與決策。這樣一位“兩黨通吃”的大佬,其助手的關系網一定是十分強大的。
2016年12月,肯·格呂克(左一)被拍到出席特朗普的科技圓桌會
靠著參議員的關系,甲骨文公司的59名說客們,在格呂克的帶領下,曾在一個十分冷僻的版權問題——反壟斷和濫用消費者數據等問題上,對互聯網巨頭谷歌窮追猛打,使對方毫無招架之力。此外,由于甲骨文公司的指控,亞馬遜曾被迫放棄一份價值100億美元的軍方訂單。老牌互聯網公司微軟也難逃其手,在格呂克的不斷“努力”下,比爾·蓋茨曾不得已接受國會質詢,不少業務也受到了聯邦政府的限制。
不少人可能都注意到,美國政客下臺或退休后,并不會立馬歸隱山林,多是謀求事業第二春。身居高位的總統們可以發揮寫書和演講這類傳統藝能,其它官員和議員們很多就選擇了成為職業“說客”。中美恢復建交的主要推手,美國的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退出政壇后,便成立了一家名為基辛格聯合公司的咨詢企業。為美國運通、可口可樂、韓國大宇、愛立信等一眾知名企業,都曾提供過游說服務。而這家公司,也吸引了美國前國務卿、中情局局長、外交官、州長、國安顧問等許多退休官員和政客繼續“發光發熱”。臉書網的首席說客凱特琳·奧尼爾,就曾是現任眾議員議長佩洛西的幕僚長,谷歌也曾聘請小布什政府的助理檢察長肖恩·麥克勞林為自己在國會和政府游說。據說,這些“手眼通天”的說客們,年薪輕而易舉就可以超過百萬美元。
有了這些資深政客們的游說,美國公司在處理與政府關系當中,自然是如魚得水。就算不能搞定總統,搞定一些國會議員對他們來說還是輕而易舉的。眾所周知,美國政治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定下的法律,需要國會通過,大法官則可以隨時叫停。由于大法官通常不輕易出手,搞定國會,也就相當于搞定了美國政壇的一半。特別是當國會多數成員和總統不是同一黨派的時候,眾議員和參議員的話語權,就更大了。根據統計,2018年美國五大科技巨頭:臉書、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在政府游說上的花費超過6500萬美元。曾經在游說上出手闊綽的華爾街金融界,已經追不上這些科技企業,但美國排名前五大銀行,2018年還是花費了至少2600萬美元。
聊了這么多,說客一職,說到底就是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幫助各行各業,在政府和政客之間“跑關系”。為了搞定這些美國政客,中國企業也難以逃脫游說的套路。彭博社曾報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華為公司,2019年第三季度游說費用高達180萬,全年共花費300萬美元。早在2012年,也就是華為上一次遇到類似危機的時候,也曾花費120萬美元進行游說。危機解除后的幾年,該項費用逐年下降,2017年只有6萬美元,2018年則是16.5萬。同樣為行業巨頭的德國汽車企業大眾,從90年代開始,每年都穩定地支出100萬美元左右的游說費用。與美國“亦敵亦友”的三星集團,從2012年的100萬美元開始,每年游說費用都在增加,2019年超過340萬美元。
華為每年游說費用(來源:美國政治捐獻數據庫,opensecrets)
(三)
企業或某個行業協會進行游說,在官員和政客之間“跑關系”,比較好理解,畢竟做的都是大生意,政府隨便一條新政出臺都可能令這些企業破產或發財,“花錢消災”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游走在華盛頓特區的說客們,最大的客戶,其實是大大小小的海外政權或政治團體。
2015-2017這兩年間,中東“土豪”沙特,就“突擊消費”超過1800萬美元,雇傭140多位說客和25家顧問公司,游說美國政府和國會。如此巨額的游說費用,最終促成了沙特成為2017特朗普上臺后第一個訪問的國家,奧巴馬政府留下的“冰冷關系”重新回暖。據美國智庫“響應政治中心(The Centre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統計,自2016年以來,在游說美國政客上,日本政府共花費1.37億美元位列第一;韓國9800萬排第二;緊隨其后的是百慕大(8600萬)、沙特(8300萬)和巴哈馬(8000萬)。利比里亞、馬紹爾群島、以色列、愛爾蘭都名列前茅。這些國家大都是美國的盟友,或是與美國利益緊密捆綁的國家。與這些需要給美國“拍馬屁”的國家截然不同,我國政府在此項上的花費,據報道每年不到200萬美元。而俄羅斯,在此項的開支上據說更低。一些俄羅斯政府官員和專家認為,與其花錢去美國“跑關系”,不如將資金投在對外媒體運營上,例如“網紅”媒體:今日俄羅斯。
有意思的是,我國臺灣地區,其政府最近幾年每年在游說美國政客的花費也都在200萬美元上下,2017年更是達到330萬美元。如果算上具有其政府背景的機構(旅游部門、貿易推廣部門)以及黨派,臺灣每年在該項目上的花費則在280-500萬美元之間。2016年12月,特朗普剛剛當選總統,還未走馬上任的時候,就破天荒的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了電話。當時有消息指出,這起事件的幕后推手,就是職業說客鮑勃·杜爾,一個曾經擔任美國參議員27年的共和黨元老人物。為了這一通電話,蔡英文政府至少支付了14萬美元。
從后來發生的事實看來,臺灣政府每年在游說上的“大出血”,不得不說,還是有一點效果的。相比之下,一般更注重政府間或官方外交的我國,自從特朗普上臺后,也算是再次見識了美國政客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本質。針對美國政治體制,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的“全方位”交往策略,或許更加有效。
(四)
對于華為或字節跳動這樣的出海企業來說,在游說或公關方面長期穩定的投資,比“臨時抱佛腳”可能更加有效。其實中國企業的產品早已經得到了美國消費者廣泛的認可,那企業要做的,就是持續不斷的,在美國民間和政壇,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要讓個別對中國持有偏見的政客,帶偏整個市場。
對于國家來說,不僅和企業一樣,要積極在海外樹立“品牌”形象;同時,針對美國這樣“商業思維”濃厚的國家,要有針對性的,從謀求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與一些政客建立穩定關系。例如前些年,因為與我國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一些華爾街大鱷就一直充當著“中國說客”的角色。現如今,美國社會和政壇高度分裂的局面已經出現,失去理智的美國政客似乎也越來越多,我們不能指望這些政客“親華”,但適度的游說或公關策略,一定有助于扭轉那些被惡意“妖魔化”的國家形象,向大眾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一天天臨近,特朗普政府一定還會為了轉移其國內矛盾,不擇手段針對中國做出更多無下限的動作。對于這些瘋狂甚至有些無厘頭的行為,我們自然不必過分放在心上。但無論是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當選,中美雙方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是不會變的。理解和利用包括游說在內的美國政治技巧,在解決國際問題、保護我國出海企業方面,或許都有所幫助。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