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西民,1963 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習繪畫,6 歲半入北京市少年 宮繪畫班學習,先后得到諸多書畫名家的悉心指導。近年來其創作多 以花鳥為主,作品曾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毛主席紀 念堂、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扶貧協會、中國慈善總會、抗日戰爭紀念 館、首都圖書館、京豐賓館、美國加州大學、美國國際時報、緬甸、 韓國、日本政要及國際友人、社會各界人士收藏。
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北京創作院常務副院長;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副館長; 北京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職工書畫家協會理事;北京市工商聯 書畫協會常務理事;華夏名人藝術書畫院副院長。
崔西民作為“北京名片”,在宣傳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上做出突出 貢獻。2012 年 9 月在北京成立的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崔西民工筆畫 作品作為指定國畫禮品贈送給出席北京香山峰會的聯合國官員及各 國城市市長;2014 年 3 月應邀參加在美國舉辦的“2014 中國文化周”, 活動期間舉辦崔西民個人作品專展,榮獲最高獎項“山熊獎”。
清新典雅 情趣盎然——薛水年
崔西民先生自幼喜愛書畫,8 歲幼齡即入北京少年宮繪畫學習班學習,并得到眾多書畫名家的悉心指教。
多年以來,他求藝問道樂此不疲,常年臨池不輟,卓然有成, 其工筆畫清新典雅,溫馨生動,情趣盎然,形成了構圖嚴謹,主次分明、用筆工細、技法高超、設色明麗、主次分明為特征"西民祥瑞花鳥畫"風格。讀先生的畫,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恍惚間、似有花香、鳥鳴、蟲吟、蟬唱自畫中傳來,心曠神怡之余,不僅體驗到了"人,詩意地棲居"的哲學意味,同 時也感受到畫家親近自然的赤子情懷。
近年來創作多以花鳥為主,多次參加全國書畫大獎賽獲獎。作品日益為畫界和藝術市場所關注。
但畫家并未就此止步不前,他表示∶ 涉獵愈深,心境愈明,倍感藝術道路之艱辛,藝術殿堂之神圣。遂愿以不懈之探索,回報社會各界和師友們厚愛和關愛,更期待大家的批評賜教。
堅守中的創新,是傳承,也是發展!
訪北京工筆畫家崔西民有感
在京城畫家中,說到工筆畫,不得不提的便是崔西民。他的作品精致細膩,將北方的大氣與南方的柔美相結合;他根植于傳統,堅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嘗試出新,工筆畫中帶有寫意性,時而還將西方的透視、光影理論應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幼時即選定工筆畫
在學畫生涯中,崔西民絕對算得上“根正苗紅”。兒時就遇上了愛人在北京畫院工作的丁容老師,從執筆到用墨,丁容嚴謹傳授、細細把關。在崔西民6歲半時,被推薦進入少年宮繪畫班學習。當時,正趕上中央美院的不少老師在那里教課,少年宮的師資力量很是雄厚。崔西民感嘆道:“那段時間的經歷對我的一生都有很好的影響。” 寥寥幾筆,小崔西民的作品勉強稱得上是“寫意畫”。畫家田世光老師看到后說:“寫意畫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好,不知道畫是怎么來的,是成不了家的。”小時候的崔西民活潑好動、沖動魯莽,老師覺得學習工筆畫還能夠沉淀磨煉他的性格,對以后有好處。因此,建議崔西民學習工筆畫。
拿起畫筆細細描繪,崔西民立刻就沉浸在了工筆畫中,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以至于現在都離不開工筆畫。
那時候,沒有電腦,畫冊等工具書也是少之又少。老師就建議他們去故宮觀摩古畫。“我差不多每個周末都去。”崔西民說,故宮里的畫是定期更換的,所以我有機會觀摩到很多大家的真跡。古畫里的營養非常豐富,無論在構圖、色彩還是創作手法上,都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畫中的神韻,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有時我會在一幅畫面前逗留很久,體會那畫中非凡的意境,帶我進入無限的想象之中。
得益于從小接受了最正統的書畫教育,崔西民的發展很順利,像王明明現代著名的畫家,是他同在少年宮的師兄。
回歸傳統 大膽創新
崔西民向我們展示了他近期的一些作品,一張張翻閱來,只覺得風格各異、筆墨不同,完全看不出竟是出自一人之手。“是不是不像一個人畫的?”崔西民猜出了我們的想法,笑著說,“我很多朋友都覺得我畫的畫差別大,我的確一直在嘗試出新,不想讓自己的作品固定化、程式化。”
隨心、執著、展現自我,通過作品便能夠反映出崔西民的性格。大學畢業后,崔西民來到一所中學任教。正趕上改革開放的熱潮,他毅然辭去了工作,專心作畫,交由深圳的朋友搞展覽、代賣。
那時的藝術市場受西方影響較大,抽象激進,很多人開始倡導“新國畫”“新水墨”,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畫。經過探索,崔西民發現,其實大家更為接受的是中國傳統題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崔西民說,走了那么多國家,發現外國人還是認可中國的傳統文化,國畫的創新應該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
歷史上,宋畫是中國畫的最高峰,大都為工筆畫。由于工筆畫費時較長,有時一張畫需要幾個月,且要求靜心耐心,現在的很多畫家都不再涉獵了。崔西民卻選擇了堅守,他覺得既然選擇了藝術行業,就應該創作出能傳世的作品,讓歷史來說話。
“你畫一只鳥,人家畫一只鳥。鑒者看過你的畫說‘這是一只鳥’,看過人家的畫說‘這是一只春天里尋覓伴侶的鳥’,那么人家的畫是成功的,你的畫只是照片罷了。”崔西民特別注重工筆畫中的寫意性,力圖讓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不一樣。他還借鑒西方的繪畫理論,將透視、光影等效果運用到作品中。
豐富生活 開闊視野
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崔西民特別喜歡這個四季分明的地方,他在創作時也講究時節。他最愛的是秋天,愛秋天的色彩斑斕,愛秋天的收獲景象,更愛秋天滿山熱烈的紅葉。每年秋天,崔西民都會去香山寫生,他畫過不少香山題材的畫作,看過他作品的人都說:“真想在畫里摘下一片紅葉。”
崔西民到過很多地方寫生,一本本的寫生簿記下了他的足跡。他到過貴州、杭州等地,細雨蒙蒙,讓他感覺很有情調;他到過黃山8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2010年,崔西民來到了西雙版納,他被震撼了。“雖然在很多地方見過人造的熱帶雨林,但是真的感覺不一樣,這里的樹隨意生長,各種造型,完全是你沒有見過也想不到的樣子。”崔西民全心創作,待了半個多月還不想走。
崔西民體驗各地風情,開闊視野,豐富生活,也豐富著自己的作品。他喜歡北方的大氣,也喜歡南方的秀美,他將兩者相結合,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形成了獨特的意境。
崔西民坦言,創作的過程是很寂寞的,作畫沒有完美,但要盡量追求完美。藝術沒有速成,需要的是童子功,畫畫也一樣。一個人的學識、修養、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會體現在作品中。他認為,50-60歲才是創作的成熟期,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把作品畫好了,就會得到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