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河南暴雨過去二十多天后,洪水已經消退,但救援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對不少保險公司來說,面對災區各家4S店門口停滿的等待定損理賠的受損車輛,一場巨大的理賠考驗才剛剛開始。
日前,平安產險公布了"7.20"河南暴雨的最新數據,經過一個多月持續奮戰,截至2021年8月20日,接到報案總量7.06萬件,預估賠付總額29.7億元,累計已決件數5.95萬件,件數結案率達到84.4%。其中車險報案量6.06萬筆,預估賠付金額21.3億元,件數結案率達83.89%,金額結案率高達92.90%。
在業界看來,此次河南暴雨災后又遭遇疫情反復,財產險公司的理賠壓力是空前的,理賠進度直接映射各家財險公司的賠付能力。
面對大災,平安產險快速響應、全面統籌、集中力量,從救援、理賠、社會責任等提供全面助力,全力以赴應對這場特大暴雨災害,為財產險行業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一個定損點一天要登記100多輛車,以客戶為中心無差別救援
此次河南極端降雨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引發嚴重洪澇災害,給河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其中首當其沖的是數量眾多的汽車,官方數據顯示,河南暴雨過后,有超過40萬輛車受損。
災情發生后,車險報案量激增,從車輛被淹,到報案、定損、理賠,整個過程原本需要一定時間,保險公司在人力調配、客戶響應、車輛救援、系統支持等都面臨巨大壓力。
為此,平安產險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應急工作小組,快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開啟快速理賠服務通道,同時緊急從周邊省份調配651臺救援車輛,并從28家機構調派185名車險和財產險理賠員,全力馳援河南災區,做好抗洪救災和理賠服務工作。據介紹,在救援一線,平安產險對所有社會車輛實施無差別救援,不管是不是平安承保的車輛,都會伸出援手。
救災稍緩解后,是繁重的定損工作。"停車場內滿滿當當都是水淹全損車,有的車上蓋著厚厚一層已經干裂的泥"。一位馳援河南的平安產險河北查勘員回憶說,到河南后一直在停放水淹車的工作站點連軸轉,一輛一輛地對全損車進行核實,他所在的定損點由兩個人負責,每天要登記100多輛車。
為了加快理賠速度,加速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平安產險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簡化理賠手續和理賠流程,同時在受災嚴重的小區設置快賠固定服務點,幫助客戶快速辦理理賠,提高理賠效率,切實做到應賠盡賠、早賠快賠。此外,依托平安好車主APP,平安產險通過遠程定損,實現全流程線上理賠,減輕線下理賠壓力,進一步加速理賠進度。7月19日上午,平安產險即通過遠程定損,線上完成首筆車險賠付,在一個月內累計處理線上報案1.68萬筆,占到報案量30%。
為受損企業快速預賠,為救援人員和志愿者提供專屬風險保障
除了汽車被淹,在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還出現房屋倒塌,廠房被淹,農田絕產等損失。平安產險一樣走在最前面,一方面積極參與救援搶險,減少損失,另一方面啟動預付賠款,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受特大暴雨影響,鄭州某實業公司名下一處財產受損嚴重,不得不停工停產。平安產險在接到報案后,快速協調重案專家和理賠員,幫助該企業展開合理有序的施救工作,并迅速完成災后損失清點和指定理賠方案。據該企業主介紹,平安產險快速預賠1500萬元,使企業能夠盡快復工復產,盡可能減少災情沖擊,給他吃下一顆"定心丸"。"還好買了保險,不然損失不敢想象。"該企業主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力做好災情救援、保險理賠及客戶服務等工作同時,平安產險積極踐保險業的責任擔當, 宣布為參與河南水災救援的社會應急救援人員、志愿者等無償提供專屬風險保障,為參與救援的一線人員提供每人106萬元意外保障、醫療保障、財產損失保障以及事故法律援助保障,為一線搶險救援保駕護航。截止8月3日,該贈險已完成55萬元賠付。
創中國單次自然災害中最大保險賠付,災情顯現保險“穩定器”作用
作為社會"穩定器",保險業具有防災防損和經濟補償功能。平安產險全力幫助全損車輛客戶直賠快賠,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就是我國財險行業積極履行保障責任的一個縮影,生動展現了保險是保障社會運行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根據8月2日中午12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發布的數據,"財產損失方面,此次河南暴雨有150個縣、1663個鄉鎮和1453.1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30616戶、89001間,農作物成災面積872萬畝,絕收面積38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為1142.69億元。2008年汶川地震時官方統計的數據是在8400億元左右,這次接近汶川地震的1/8。"
如果以截至8月10日河南保險業初步賠付金額114.49億元計算,目前保險業承擔的損失占比約為10%。而根據官方統計數據,當年汶川地震后,保險業承擔的總體損失僅約0.2%,顯示出保險業在此次河南暴雨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取得了飛躍性進步。
雖然此次河南暴雨索賠金額已經創下中國單次自然災害中最大的保險賠付,但相比于國際保險平均承擔損失30%比例、發達保險市場保險賠付超過經濟損失50%的比例,中國保險業在自然災害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還有發展的空間,尤其是覆蓋率低的巨災保險、農險、人身意外險等領域。
同時,隨著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發,保險業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倒逼險企提升災害預防能力,更好地保障社會生產生活。有業界專家表示,"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支柱,在發揮保障作用的同時,如何利用商業保險市場機制,在損失的預警、風險的管理上發揮更大作用,是優化社會治理體系、增強發展韌性的關鍵。"
推動保險從事后救援向事前預防轉變,提升氣候風險應對能力,成為險企積極探索防災減損的重要內容。據了解,平安產險已組建自然災害專業團隊,搭建自然災害風險平臺,運用科技手段助力全流程賦能防災減損,首個實驗室已于四川落地。接下來,平安產險將通過災害識別、災害監測、災害預測、巨災管理等四項風險能力建設和應用,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前發現風險,切實做好防災減損,助力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轉自《人民日報》
王筱/平安產險河南分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