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7.20”河南特大暴雨,剛好過去一個多月。根據官方數據,河南水災保險業承擔的賠付約8%,較2008年汶川地震保險業承擔賠付約0.2%,提升40倍,保險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作用逐漸顯現,引發社會關注。
平安產險公布的最新賠付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共接到報案7.06萬件,預估賠付總額29.7億元。其中,車險報案6.06萬筆,預估賠付總額21.3億元,金額結案率達92.90%。“接下來,我們會持續跟蹤案件進度,充分做好預賠工作,幫助客戶復工復產。”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稱。
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加速,極端天氣頻頻發生。在此背景下,保險是否能從災后賠付轉向災前預警,助力防災減損?如何進一步提高氣候風險應對能力?21世紀經濟報道對話平安產險巨災保險、自然災害風險平臺相關負責人,從探索巨災保險創新、建立災害預警體系等方面展開討論。
持續探索巨災保險創新
“一旦發生地震、洪水等災害,對公眾、社會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而加快完善巨災保險制度,通過保險產品創新,能夠更好地在巨災到來時,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平安產險巨災保險相關負責人稱。巨災保險制度是指因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等突發、無法預料、無法避免且危害特別嚴重的大面積災害性事故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利用保險機制預防和分散巨災風險,并提供災后損失補償的制度安排,是國家救災風險管理體系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2013年,銀保監會批準在云南省和深圳市進行巨災保險試點,開啟我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的新篇章,目前寧波、黑龍江、廈門、廣東等多省份、地區相繼開展巨災保險制度的探索。在這當中,廣東巨災保險創新采用指數保險的模式,即政府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當降雨強度、臺風風速達到或超過觸發巨災的預設閾值時,保險公司不需要查勘定損,即可向政府相應保險賠付金額,用于災害救助、災后重建和社會救濟,提高救災效率。
據了解,平安產險自廣東省2016年開展巨災指數保險以來,已累計為廣東省多個地市政府提供超4億元的保險賠款。今年5月,韶關市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導致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降雨觸發了“韶關市巨災指數保險”賠付。平安產險在接到報案的兩個工作日后即向韶關市財政局支付3741萬元巨災指數賠款,無需查勘、快速賠付的理賠方式對于政府應急資金調配能力和災后恢復能力起到助力作用。此外,平安產險已在湖北、廈門、寧波、臺州等多省份、地區開展巨災保險。
在全球有關災害損失補償的統計中,來自保險公司的巨災保險賠款占36%,發達國家高達80%,而在我國許多災害中這一占比甚至不足5%。“我國巨災保險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一方面如果更多省市、地區可以納入試點,另一方面,如果研究機構、行業、保險公司能夠整合主要巨災的風險、損失和補償數據資源,建立自然災害數據庫,將更能激發保險公司提高巨災保險產品的供給和創新動力。”平安產險巨災保險相關負責人稱。
科技賦能提高保險業氣候風險應對能力
科技賦能有望成為加速巨災保險發展的突破口。平安產險已組建自然災害專業團隊,積極探索建立災害預警體系,并在四川落地首個自然災害實驗室。“平安通過暴雨、臺風、洪水、地震等10種自然災害數據,以及氣象、水文、地理、遙感、地質、災害、承災體和社會經濟類數據,建立了自然災害時空數據庫。”平安產險自然災害風險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平安自然災害實驗室已完成自主研發的全國高精度水災黑點地圖,用于高精度內澇易發區域識別,輔助詢價核保流程、風險精算評估等場景,準確率將超過70%,為自然災害和巨災保險產品創新提供數據支撐。
此外,平安自然災害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氣象預測和洪水預測用于防災風險提示,當系統根據自然災害實驗室模式計算模擬出暴雨落區或洪水淹沒范圍后,將在災害發生前24小時,通過短信、AI智能電話、平安好車主、企業寶APP等方式向企業主、車主客戶發送災害警示,告知客戶防災策略,提示車主將車輛轉移至安全區域,減少水淹車風險。同時,便于線下提前部署人力、車輛等救援資源,做好防汛防洪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危險規模從簡單累計風險轉變為復合型系統風險。過去簡單經濟社會條件下同一災害強度產生的經濟損失,放到今天,損失程度將會呈指數型增長。“平安自然災害實驗室還處于發展早期,希望能通過開放平臺基礎應用能力,對接更多平臺、研究機構,共同建立保險業更加完善的自然災害預防預警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上述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平安產險將根據自然災害實驗室的研究,通過災害識別、災害監測、災害預測、巨災管理等四項風險能力建設和應用,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前發現風險,切實做好防災減損,助力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王筱/平安產險河南分公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