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今世界科技高度發達,甚至已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登月),“可下五洋捉鱉”(深潛),但仍有一些重大難題懸而未決。比如眾所周知的地震短期、臨震預報。
然而,這個世界性難題并非不可打破的魔咒。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中國新地震學說的研究者、建立者全睿嫻院士經過刻苦求索,就屢屢提前成功鎖定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打破了海內外不少地震研究專家堅持的“精確預測地震的震級和時間還無法做到”定論。有人說,全院士的地震預測,是“世界地震科學研究界的一次‘大地震’”,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一
近期,全睿嫻院士成功實現提前一個月預測地震的事實,再一次“刷屏”。
2021年6月27日21點47分,全睿嫻院士地震預測信息:地球內部加劇運動,正從我國西南邊界線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直向廣東北部、臺灣、菲律賓方向沖擊式滾動,預計在72小時內,最快今天晚上至明天上午將會在此范圍內(即北緯18至40度之間)分別3至4處發生4.6至6.3級左右地震,震級高的震中地點預計在西藏與云南交界線附近發生)。另一場超強地震正在北緯35至60度,東經105度起至北太平洋的海洋海域,向南向東太平洋的沿岸城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沿岸直至智利沿岸城市,震中區重點在美國加州,墨西哥沿岸城市,哥倫比亞至智利沿岸城市,日本東北至東南沿岸,我國的渤海灣沿岸省市。地震震級將在6.2級至8級之間,時間在3個月以內,存在多處相繼發生6.2至8級之間的地震。震級最高的震中地點在美國加州,日本,智利沿海沿岸區域,約在7.2至8級之間,也有可能超8級。
在預測地震的同時,全睿嫻院士衷心希望我國相關部門密切關注,時時跟蹤監測,及時做好各種重大事故防范工作和應急措施,以防止或降低自然災害給國家和人民的損失。
全睿嫻2021年6月27日21點47分所做的地震預測,是否成功?請看《中國地震臺網監測數據一覽表》,答案即可揭曉!
對照以上官方信息不難看到,全睿嫻院士提前至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就成功預測出了地震。這,是地震科學界的一個重大進展,是世界防震減災研究和實踐的一次重要參考,是中華兒女聰明智慧和科研實力的又一次展現。
早在2015年10月,全睿嫻參加第十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會上,她以大膽的陳述、旗幟鮮明的主張,發表了《創新地震預測思維模式,跳出傳統理論的陷阱,驚醒地震不可預測的夢話》文章。該文章被組委會評為“中國地震預測新理論優秀學術成果”,得到中科院院士、國家相關部委領導的認可和肯定。
如今,她以提前一個月鎖定地震預測目標的事實,再一次“驚醒夢話”。
二
地震是破壞力極強的重大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夢魘。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震。由于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而已。
地震研究學界有個共識,人們對地震預測預報成功的期望,往往遠高于現今地震科學研究的實際水平。這是因為,地震的孕育及發生過程極其復雜,其規律性尚未被人們真正掌握。而地震預報是要對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及地震影響的預測,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問題。
與常人不同的是,越是有挑戰性的難題,越是對國計民生有迫切需要的課題,全睿嫻就愈發感興趣。研究地震預測,對一般人來說是“難于上青天”的事,但全睿嫻認準了這件事,就信念堅定、無懼風雨地一路走了過來。
“從1999年開始,我為了尋找地震的前兆現象,除了看有關地震的資料,還看了不少偵探電視劇和小說,希望從中得到啟發,像偵探家一樣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尋找一切的可能。”全睿嫻表示,“從天空的云彩變幻、春夏秋冬的氣候,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河流、湖泊、大海的異常變化,到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重大事故的關注和記錄;從南到北,從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有空能聽到看見的相關信息,都成為我尋找地震前兆現象和規律的依據。”
地震成因一直是“科學之謎”。業界存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比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認同的板塊構造學說。而全睿嫻研究發現“板塊移動”不是地震成因,只是地震發生發展過程中一種外在表現形態。地震歸納總結有兩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現為天體引力;重心不穩重力不平衡;二是內在因素,主要表現為: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地心吸引力。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未知面前,全睿嫻用已知解疑釋惑,提供科學數據,這是難能可貴的。
全睿嫻研究地震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觀云測震”,并且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案例證明了這種方法的科學性、可行性。
她曾在2021年6月9日預測“湛江東北方向的廣東北部至臺灣范圍也會在24小時內發4至5級地震”,事實證明,2021年6月10日19點46分,云南楚雄州雙柏縣附近發生5.0級左右地震。2021年6月11日13時12分,臺灣花蓮縣發生4.9級地震。全睿嫻的這次地震預測,竟然提前預測將近24小時!
在全睿嫻看來,地震預測預報不可能單打獨斗,需要綜合學科的合力,比如融合氣象科技、衛星監測、大數據分析、網絡技術等力量,將會更進一步提高地震預測的精確度。但要協調這些力量,單靠個人或哪個機構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國家層面的立項支持,通過頂層設計和宏觀調控,出臺可行的辦法和意見,保障科研人員專心工作,保障團隊的學術交流和課題研究。
全睿嫻的新地震學說和地震預測信息,得到了很多高層領導、相關行業機構和廣大網友的贊同和認可,也讓學術界的不少人“腦洞大開”,認為“科學本來就是走前人未走過的路”“全院士的創新思維模式開啟一扇智慧的窗口……”
我們深知,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迫切需要“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我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高端人才,提出要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就全睿嫻研究地震科學來看,我們呼吁和期盼國家有關部門“禮賢下士”“惟才是用”,給其課題、人才、經費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充分發揮其專長,激發其潛力,從而為世界防震減災貢獻中國力量。
世界科學界對地震預測的研究,如同一場激烈的奧運比賽。我們已經看到全睿嫻在地震科學世界競爭舞臺上的實力,更期待她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早日奪得那一塊屬于地震研究領域的“金牌”,為國人爭光。
文章來源:人民交通網
免責聲明:此文僅供參考,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由提供消息或稿件的原單位或組織獨立承擔完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