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的劉軍當初肯定想象不到,他和中和農信的緣分會持續那么長。即使他的種植產業做大了,不再需要小額貸款了,但依然是中和農信的客戶——去年,他一口氣在中和農信旗下的農資電商購買了足足300畝土地施用量的化肥,他有一種感覺,自己與中和農信之間的聯系,不僅是越來越緊密,而是離不開了。
和全國其他四百多個分支一樣,中和農信在敖漢旗的探索也是從小額信貸開始的。中和農信是一家專注服務農村小微客戶的綜合助農機構,而其成立的初衷,正是為農村的弱勢群體和小微散戶提供小微金融服務,幫助農村百姓發展生產,增加收入。自二十多年前秦巴山區的小額信貸扶貧項目試點,再到如今深入全國四百多個縣域的數萬鄉村的服務網絡,一部中和農信小額信貸發展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組織參與農村金融扶貧的變遷史。當初,正是中和農信的“雪中送炭”,幫助還是小農戶的劉軍邁出了創業第一步,如今的他,已經是經營上千畝土地的“大戶”人家了。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三農事業也由“脫貧”進入“振興”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在引領無數像劉軍一樣的新農民邁入新生活的同時,也對農業服務機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打通農村金融最后一百米的實踐過程中,中和農信堅持業務標準化與服務本地化,漸漸形成了“離客戶最近”的差異性服務優勢,這種“近”,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近”——“服務就在村里”,也是心理上的親近與信任。此外,這種“近”也使得公司對市場發展變化有著最敏感的感知。
早在脫貧攻堅時期,中和農信就認識到,要讓金融與創業主體、生產要素充分融合,才能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而農村的現實情況,不僅僅是缺資金,還缺少成體系的產業支持服務——信息、技術、人才甚至是安全可靠的農業生產投入品。所以,中和農信小額信貸項目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不僅僅是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更要提供能力建設等非金融服務。
新的時代背景下,產業振興成為了重中之重,而分散的小農經濟已成為禁錮農村產業發展的難題之一,想要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促進農民增收,也迫切需要公司在“資金支持”之外,將更豐富服務手段與農民生產活動進行全方面結合。依托多年深耕農村市場建立起的服務網絡,中和農信不斷嘗試著將服務邊界進行拓展。2020年春耕季,在疫情陰云籠罩下,中和農信的新業務板塊之一——中和農服在內蒙地區初戰告捷,其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建立精品農業基地等措施,有效解決了傳統農資及農產品流通領域層級多、效率低、產品質量無保障等關鍵問題,為改善“分散的小微農戶在產業供應鏈中處于弱勢”的困境從服務端提出了新的思路。文章開頭的劉軍,就是在此次業務中“重新投入中和農信懷抱”,在疫情封村的情況下,中和農信聯合中化農業等行業優質供應商,通過免息的專項貸款,將優質、平價農資產品送到數千名像劉軍這樣的種植戶家門口,為百姓生產護航。業務正式開展的第一個年頭,中和農服農業投入品銷售額已經超過1億元。
當問到劉軍,對中和農信這一年農資服務最滿意的地方,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直播課”。面臨疫情防控對線下活動的影響,中和農信推出“防疫情保春耕,農技知識微課堂”線上課堂,以直播的形式將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傳遞到有需要的農戶,一直持續到春耕結束,收到了百姓們的熱烈反饋。同年,中和農信依托“鄉助”數字服務平臺,突破時間、地域限制,讓更多農戶有了在線農業“醫生”。遇種養殖問題,只需要拍照上傳提問,就可以得到初步解決方法,同時還能預約專家到地頭考察,給出詳細解決方案。同時,線上培訓還有專門技術群,農戶可以在群里隨時提問,獲得專家解答,深入解決農民在種植及后期田間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進一步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和科學種田水平。
“集多條線,擰一股繩。”更多服務背后,是中和農信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企業實踐。未來,中和農信將繼續業務創新,服務升級,構建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財神”、“醫生”、“采購員”可能都不能準確概括中和農信的“角色”,在助力產業振興的道路上,中和農信要做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全能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