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的制造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刻。不久前,一則外媒的報道引爆了輿論。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以聯想晨星機器人為代表的中國第三代工業機器人,正在占據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主導地位。
該報道稱,中國工業生產正處于活躍的數字化轉型階段,許多公司開始在制造業中更廣泛地使用機器人。而以聯想晨星機器人為代表的中國第三代工業機器人,聚焦于產品實用性和在制造業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在機器人市場上崛起成為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強大挑戰者。
波士頓動力公司是韓國現代汽車公司旗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其研發的機器人常常出現在網絡視頻中,是科技界的著名“網紅”。但過于看重新技術的突破,令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缺乏足夠的實用性,無法創造足夠的商業價值,加上巨大的虧損,使得波士頓動力七年間三易其主。
俄媒在報道中指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確實沒有在公司實驗室之外獲得廣泛的應用,因為該公司的工作更加聚焦于技術革新,而非市場吸引力。”而聯想晨星機器人則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更注重應用場景的研發路線。
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晨星機器人從立項、設計、產品化等整個環節,都是和客戶密切合作,針對客戶特別確定的場景和痛點,和客戶一起完成。晨星機器人更關注解決方案,而不是機器人本體。用的基本上是成熟零部件,然后加上3D相機,智能檢測,人機協同,這些智能化技術,結合客戶場景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使晨星機器人一經問世就迅速“上崗”,目前已被率先應用于中國商飛國產大飛機的制造場景中,主要承擔國產C919中型客機的噴涂工作。
近年來,中國形成了較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鏈,國產自主品牌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已超過30%。國內機器人的密度在2019年已達到每萬名員工187臺,超過113臺的全球平均水平。比如聯想不僅自己研發工業機器人,還在自身工廠的生產、檢測、物流等各個環節大量使用機器人,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已達到業界較高水準。大環境也成為中國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十多年來,中國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強基工程”等。未來隨著國內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基建”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將為中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